李金春,孫連虎
1.甘肅省康縣蠶桑服務中心,甘肅 康縣 746500
2.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隴南 746005
康縣有天然富盛的生態條件,具有豐富的特色特產資源,多種經營,創型發展的強大優勢,沿襲著產業效力發展的美好前景。
康縣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 000h;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00~1 500 mm;無霜期長達280多d;海拔高度在560~1 500m,屬一年1~2熟的淺山丘陵地區。具有生態農業發展的強大優勢。長期形成“整縣核桃、南茶北桑、優勢產業、特色興縣”的發展戰略,有力地推動著農業向前發展。
康縣山巒疊翠,植被優厚,資源發達,藥雜菌類齊全,農經產品豐碩,可多經種植,開發經營,深化發展農業高效經濟。
1.主要產品。多經產品有蠶桑、茶葉、核桃、黑木耳、銀耳、板栗、銀杏、獼猴桃、猴頭菇、香菇、蘑菇、金針菇等十多種;農產品冬播馬鈴薯、油菜等各類蔬菜、山野菜等;中藥材產品有天麻、黃連、紅芪、大黃、黨參、當歸等。
2.開發動態。嚴格種養管理,規模生產、人力開發、加工包裝、聯營互動,呈企業化運行、網絡化發展的態勢。
農村是農業發展的基本盤,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農民是“三農”發展的強大動力、堅實的中流砥柱。三者之間在合作共贏中向前向好的發展。
多年來由于“城鄉發展不同,經濟收入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形成“三不同”的較大差別,給“三農”帶來“不穩定、不平衡、滯發展”的不良局面。農村方面,青壯年村民大量進城市,尋找發展出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即“三留守”現狀;農業方面,生產成本高,收益低,少經濟、難發展,形成“勞力少、種植少、產業少”即“三少”現象;農民方面,貧窮的農民出鄉村,進城鎮,創業經濟發展家園。由此造成“三農”建設“缺資源”、產業開發“缺人才”、智能發展“缺技術”即“三缺”的狀態。
依靠政策,積極導向,深化改革,開創優勢,振興鄉村,發展“三農”。一是政策引領優勢,是發展“三農”的指路燈塔;二是脫貧攻堅優勢,是“三農”發展的推動力;三是項目資金優勢,是“三農”發展的可靠保證。以三大優勢為導向,開展互聯互動,形成抓手機制,努力攀登“新三農”高峰。
為了促使農業長期、高效、高速發展,必須深化制定實施有力的新舉措;有力開創興旺發達的新途徑;綜合運行配套的新路線,奮力振興鄉村的美好前景。
必須堅持落實黨的決策部署,強力轉型發展“新三農”。實施“強農、惠農、富農”的各項政策;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重視糧食生產;強化勞務輸轉,支持人才回鄉村創業創新;加強培養“三農”工作隊伍等的發展新舉措,精準施策,建設美麗“新農村”,發展高效“新農業”,培養智能“新農民”,實現轉型發展的奮斗目標。
依據農村農業發展新模式,創造實施新路線。一要奮力開創“農村資源+項目經濟+智能人才”三結合的運行路線。二要精準走向“建檔立卡、一戶一策”的攻堅脫貧新路子,開創鄉村高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依據康縣特色產業的優勢,針對目前“三農”發展的形勢,應長遠規劃,制定發展藍圖,強力發展農業高效經濟。
各級黨政部門要精準施策方向,把“三農”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認真貫徹落實各項發展政策,堅決執行鄉村振興戰略,深化推動鄉村向好發展的形勢。
依據康縣自然資源優勢,瞄準特色產業目標,創優“生態農業”;開發“高效企業”;實現“種養產業”;轉型“集體作業”;拓展“綜合農業”即“五大發展”目標,深化運行“三農”新模式,強力實施新舉措,全面實現新經濟,達到深化發展的目的。
依據康縣“四大”特色產業的優勢,綜合開發利用,全力高效發展。多年來以“蠶桑、茶葉、核桃、黑木耳、銀耳、獼猴桃、山野菜、食用菌菇、中草藥材、生態農業”等產業;以“養雞、養牛、養羊、養豬、養蜂”五大養殖專業戶(化),依托項目經濟資源,創型發展,極大地開創了“三農”高效經濟的發展,年收益十分可觀。僅蠶桑產業一項,年創收凈增經濟效益達1 300多萬元,其中蠶農凈收入925萬元。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深刻指明了“三農”工作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乘借良機,黨的五級書記施策發力,齊抓共管,形成強硬抓手機制,同心共創農村富康之路。
我國“三農”發展前景廣闊,已具備了高效發展“三農”的優勢條件。更可喜的是開創了“三農”高速發展的新篇章,吹響了高效發展農村農業的新樂章,全面施行了“三農”發展的偉大戰略部署,有力推動了“三農”發展新局面。著力實現了“三農”走向致富之路的美好前景。
綜上所述,康縣要拼搏奮進,強勢發展成“富強康縣”,實現“鄉村興旺發達,農業繁榮富盛,農民生活富有”的新目標,早日走上富康之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