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鑫
靖遠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靖遠 730600
“十三五”以來,靖遠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部署,堅持“人跟水走、下山入川”的總體思路,采取“集中安置為主、插花安置為輔”安置方式,推行“4+N”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分3個年度27個安置區58個安置點,搬遷貧困人口5 347戶21 707人(建檔立卡4 341戶18 436人,同步搬遷1 006戶3 271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實施搬遷的同時,結合縣情實際,不斷摸索和實踐“搬遷+高效農業”的產業發展模式,趟出了一條符合靖遠實際、契合群眾期盼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新路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定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工作中,主要通過實施特色產業扶持一批、園區務工解決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輸出勞務增收一批、靈活創業致富一批的“五個一批”來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1]。
絕大多數安置區或安置點的搬遷群眾都能依靠原有土地、原有的成熟產業實現穩定脫貧,問題更多地集中在規模較大的跨鄉(鎮)集中安置區上。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的公共服務和管理工作相對滯后,搬遷群眾雖然搬進了新的安置區,但戶籍關系、服務管理職能等目前仍由遷出地鄉(鎮)具體負責,造成一個安置區幾個鄉(鎮)多頭管理,在后續產業培育方面意見不統一、合力不夠,部門、鄉(鎮)各自為營的現象和協作配合不夠、長遠謀劃不夠、壯大產業和落實就業的配套措施不多。
安置區后續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相對較短,產業規模也不能很好地滿足搬遷群眾的產業增收需求。龍頭企業帶動乏力,負責產業運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能力不足,運營水平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輻射帶動能力有限。有的安置區耕地閑置多,群眾的耕種積極性不高。
安置區勞動力培訓力量薄弱,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產業發展、企業建設、園區用工結合不緊密,沒有真正實現以需定培,定向培訓,培訓效果欠佳,對勞動者的技能提升有限,在勞務市場競爭力不強。安置區便民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勞務信息發布量少,難以有效滿足搬遷群眾的轉移就業需要。
部分搬遷群眾雖然住進了“新房子”,但仍然裝著“舊思想”,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強,自我發展的動力不足,對政府依賴心理嚴重,總認為易地扶貧搬遷是政府的事,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2]。
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并進,系統謀劃,精準推進,打好后續產業培育發展政策“組合拳”,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穩定脫貧和自我發展能力,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脫貧、能致富”的搬遷目的。
確定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管理牽頭部門,統籌協調農業農村、發改等職能部門,從政策的制定、資金的支持、企業的幫扶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共同推進搬遷后續產業發展。配齊配強管理和服務機構,及時提供戶口遷移、子女入學、就業培訓、養老低保等“一站式”服務,理順搬遷移民管理體制。圍繞后續產業和轉移就業,將搬遷后續產業發展納入縣域發展規劃,制定科學的后續產業規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穩步推進搬遷群眾的增收致富。
在農民安置點,創新經營模式,出臺具體辦法,明確產權和經營主體,在實現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基礎上,將生產環節徹底交給群眾和經營主體,改變經營投入靠政府、生產管理靠鄉(鎮)的現狀,激發搬遷群眾的生產熱情。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搬遷群眾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示范推廣高原夏菜種植。在城區安置點,堅持轉移就業脫貧致富的路子。
按照“實地、實用、實效”原則,加強勞務培訓和輸轉力度,提高搬遷群眾自主脫貧能力。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就業獎補政策,鼓勵工業園區、龍頭企業、扶貧車間、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積極吸納搬遷群眾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增加就業收入。充分利用勞動密集性企業在安置區創辦扶貧工廠或扶貧車間,多途徑、多舉措開拓就業崗位,提高安置點就近吸納就業水平。以市場和就業需求為導向,組織搬遷群眾參加訂單式、定向式培訓,提升勞務技能和素質,用活國家政策安置就業,統籌服務性、輔助性公益崗位,就近吸納搬遷群眾轉移就業。
強化政策宣傳,進一步提高群眾思想認識,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強化扶志舉措,倡導自力更生、自強自立的價值導向,引導搬遷群眾摒棄等、靠、要的思想,擺脫思想貧困,樹立主體意識。增添扶智辦法,積極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營造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干有方向,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創新服務模式,以“扶貧先扶志”為出發點,立足扶貧對象的基本需求開展有限度、有底線的針對性服務,克服“保姆式”服務,杜絕政策性“養懶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