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蘭州市紅古區農業農村局,甘肅 蘭州 730080
由于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對我國農業生產、供應造成了很大影響,常常出現冬春、夏秋農產品嚴重短缺現象。20世紀80年代,隨著塑料大棚的迅速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實現了早春和晚秋農產品供應的基本好轉;20世紀90年代,隨著日光溫室和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解決了冬春、夏秋農產品生產技術難題,緩解了“兩個淡季”的農產品供需矛盾。近年來,隨著設施農業的持續發展,實現了農產品的周年均衡生產和供應,滿足了人們“冬吃夏菜、夏吃冬菜、中吃西菜、北吃南菜”的需求[1]。
設施農業是通過人工技術手段,改變自然光溫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個最佳的環境和條件,從而實現動、植物有效生產的一種現代農業方式。目前,我國設施農業已基本形成了不同區域特色的設施類型、生產模式、技術體系。從設施類型看,一般分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連棟溫室、小拱棚(遮陽棚)四類;從產地分布看,環渤海灣及黃淮地區是我國設施農業的主要產地,日光溫室分布比較廣泛;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通過發展塑料大棚等設施主要用于果蔬瓜類的栽培和種植;而在西北地區,已積極發展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等設施,主要用于早春和晚秋的蔬菜生產[2]。由此可以看出,設施農業已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提高農戶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動了現代農業相關產業的發展。
當前,在工廠化農業方面,很多發達國家以高科技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本路線,在科技方面處于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狀態。然而,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農業發展不僅技術水平較為落后,經濟實力不強,在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結構過于簡單,無法實現環境的有效控制,栽培過程中過于依賴經驗,沒有嚴格篩選種植品種,導致所生產產品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指標方面均遠遠無法滿足要求。
當前,我國農業雖然具備相對較大的設施栽培面積,但是其裝配技術水平較差。所采用的多為較簡單的設施,絕大多數設施僅僅具備防雨以及保溫等功能,無法有效抵抗諸多自然災害[3]。同時由于設施內部不具備足夠的作業空間,影響了機械操作工作的順利開展,無法實現設施內光照、水源以及溫度的綜合調控。
我國設施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相對較低,機械作業水平遠遠無法滿足相關需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仍然需要依靠人力,目前已具備的一些機械產品,但種類較少,多數機械產品為小型耕耘機械,因而需要消耗較多的勞動力,從而增加了勞動成本。
發達國家不僅硬件設施較為先進,同時具備集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為一體的科學合理的運行管理機制。然而在我國,相關運行管理機制并不完善,仍然采取的是較為粗放的運行管理機制。
不斷提高對設施農業的認識,將其上升至戰略高度,嚴禁盲目引進設施農業技術,或者對其規模進行盲目擴大。堅持以正確的認識來面對設施農業,同時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將設施農業發展置于一個適宜的位置,對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以及企業給于正確的引導,使其加大對設施農業技術的使用。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地域條件、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市場條件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不得對某一國家或者某一地區成功的模式進行盲目照搬,但是需要有計劃并且有目的對設施農業進行發展,充分考慮區域實際特點,探索出一條適宜當地的實用的設施農業類型。
設施農業雖然需要較高的投入,但是其產出以及效益均較高,只有具備足夠的規模,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品牌效應,從而開發并利用資源優勢,進而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4]。因此,各級政府不僅需要搞好規劃工作,同時需要通過加大投入等各種措施,以龍頭企業作為突破口,對規模化設施農業基地進行大力扶持,實現設施農業企業更好的發展。
當前,我國在設施農業開發以及管理方面并不具備足夠的高素質人才。因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途徑對設施農業相關科學知識進行普及,對技術人才以及經營管理人員加大培養力度,提高生產者的素質。
加大科研開發力度,使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各種技術難題得到有效解決,深入研究設施農業配套技術,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研發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建立一個完善的設施農業技術創新體系[5]。
綜上所述,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將光、熱、水、肥等各類農業資源富集重組,創造了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和農產品形成的環境,既提高了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又提高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但目前我國設施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設施的可靠性、產業的規模化、生產的專業化、操作的機械化、環境的可控性、設施的智能化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各地區應根據當地資源狀況、氣候條件、生產水平和耕作制度的差異情況,分別針對不同類別設施農業的發展要求,科學規劃本地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設施農業生產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