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鑫
中共崇信縣委黨校,甘肅 崇信 744200
本文以甘肅省崇信縣為例,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清中華文化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肩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近年來,崇信縣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大力探尋農耕文化、軍旅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古樹名木文化,引導人們持續增強文化自信。人文紀錄片、歷史舞臺劇、話劇等各類文化影視工程全面開展,戲曲劇本、文學作品相繼出版發行,原創歌曲公開唱響,根雕、藥枕、剪紙、精品養生雜糧、隴原巧手藝術品以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不斷推陳出新。
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大創建”行動,以典型村創建工作為抓手,大力弘揚“六位一體”的新時代崇信精神;以“誠信”主題宣傳為引領,組織開展“新時代崇信精神”主題宣講,持續擦亮“尊崇誠信”金字招牌,厚植誠信崇信文化底色,全面推進社會治理文明誠信積分制測評工作,實現文明誠信積分超市全覆蓋,教育引導群眾弘揚文明新風,踐行誠信精神。
深入挖掘典型事跡內涵,發揮榜樣力量,持續開展“崇信好人”評選活動,推薦上報“十佳先進”人物先進典型,評選出全市十佳先進人物和甘肅“最美人物”“感動平涼人物”。持續開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行動,在縣門戶網站、縣廣播電視臺開設了善行義舉榜專欄,設立善行義舉榜單,在全社會營造了人人爭做道德模范、人人學習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圍。
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景區、文明家庭、文明校園、文明小區創建活動,創建市級文明家庭和文明小區。培育創建省級文明單位,培育創建市級文明單位(村),積極開展志愿者健康義診、科普宣傳等多項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組織學生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愛國精神,堅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不斷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實踐活動,使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得到繼承發揚。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建成了一些根雕藝術館和“鄉村記憶”博物館,積極舉辦《弦子腔》《山梁走唱》等非遺展演活動,文化遺產宣傳不斷擴大,保護傳承工作持續加強。
近年來,崇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留存并發揚光大。但是體系建設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
一是文化遺產重視不夠。一些部門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認識不夠清晰,還沒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監管工作不夠有力。二是專業人員能力不強。一些文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不高,文化名人效應沒有凸顯,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程度較低,有待進一步挖掘提升。三是制度保障有待提升。一些文化部門在資金分配、績效考核、機制獎勵上并不完善,現代文化創新體系并未形成,文化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加強,特別是一些現有的規定過于籠統,影響了實際操作效果。
一是傳統文化事業資金投入不足。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幅度不高,與經濟增長不協調。二是基層傳統文化人才隊伍缺乏。文學創作和文藝輔導人才奇缺,導致文化事業發展缺乏生機和活力。三是創新能力缺乏。基層文化工作者學習新知識能力不高,業務培訓較少,創新能力激發不夠。
一是對民間藝人的重視不高。對民間藝人沒有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缺乏有效的管理,民間藝人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二是經費投入不足。部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不平衡,許多農村傳統文化缺少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和專項經費保障,隨著社會文化發展的多樣化,一些文化器材設備陳舊,滿足不了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
以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鄉村、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單位;綜合運用公益廣告熏陶、城市景觀展示、好人故事傳播等多種形式,將文化理念融入城市空間,全面、準確、生動、直觀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打造立體式、全覆蓋的主題宣傳網絡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廣大群眾文化自信,提升文明素質;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制度化。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實際行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的精神;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持家、敬業奉獻”公民道德規范,促使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使法制宣傳教育貼近農村實際,讓農民愛聽、愛用;充分利用各村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廣播、電視、科技示范點等有效載體定期舉辦專家講座、技術指導,加大農民培訓力度。
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作用,積極在農村開展鄰里守望、文明勸導等志愿服務活動,推動農村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切實開展“我們的節日”“美麗鄉村”等創評活動,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充分發揮農村學校主渠道作用,開展好“中華經典誦讀進校園”“學習雷鋒、做美德少年”、優秀童謠傳唱等系列主題活動,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要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精神,破除當前農村存在的不良習俗和社會風氣,積極傳播現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觀念,樹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厚養薄葬”的社會新風尚,對各類村級活動進行規范化管理;廣泛開展剪紙、雕刻、民歌等民間傳統文化活動,讓農民“閑有所樂”;鼓勵扶持文化大院、自樂班等群眾文化活動,讓農民“樂有所去”;整合“三下鄉”服務資源,招募大學生、離退休專業人士以及專家壯大志愿者隊伍,為農村提供法律、科技、信息、文化等服務。
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等公共資源,采取自發式、互動式、輸送式、輻射式等多種形式,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新期待;高強度宣傳營銷崇信文化旅游產品,促進弦子腔、崇信民歌、剪紙、根雕等文化產品的交流展演,激發文化企業競爭活力,扶持一批傳統工藝、影視創作、新型傳媒類的文化企業,促進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結合智慧旅游平臺建設,深入實施“文化+創意”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各類文藝社團協調聯絡作用,豐富干部職工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山水龍泉·養生崇信”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深入開展文化“三下鄉”等活動,依靠民俗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公劉農耕、唐代軍旅、紅色革命、傳統民俗等文化資源,努力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加強縣域特色文化研究,扶持各類文藝培訓機構開展工作,挖掘整理和展示縣域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整理編撰崇信故事,深入挖掘本土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抓好誠信體系建設,發揮保至善烈士紀念館的作用,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歌《尊崇信任聚力量》,組織編排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讓尊崇信任的誠信文化深入人心,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促進人民的思想政治水平再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