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敬
秦安縣千戶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秦安 741618
傳統的防治方法是將含有化學物質的農藥噴灑在植物上來防止病蟲害對植物的持續破壞,但是這樣的方法會導致農作物吸取農藥,嚴重的還會導致農作物中包含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這很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更重要的是,這些農藥中包含的有毒成分,會導致環境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出現一系列的后續影響。與傳統防治方法相比,運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能夠有效減少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對環境影響較小。
由于植物病蟲害的種類繁多,對于不同的病蟲害要使用不同的藥物,這樣的防治方法繁瑣消耗資源較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農藥的使用極有可能導致病蟲害發生變異,長久之后,它們會對這些農藥產生抗體,農藥就不再起作用,直接導致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更加困難。
化學藥劑雖然對病蟲害的防治在短期內非常有效,但是噴灑過后一段時間就需要再次噴灑才能達到消滅病蟲害目的,多次進行噴灑農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了生產成本,同時也導致環境受損嚴重,土壤質量變差,而且還阻礙了植物的生長,不利于農作物的生產。
基因工程加入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的一個顯著結果是能夠提高植物某一部分的免疫力,還能提高植物對害蟲的抵抗能力。抗病毒基因工程的發生原理是通過加強植物體內的殼體蛋白能力,從而提高植物對病蟲害的防疫能力,就算面對更復雜的極端環境,農作物也能夠頑強地生長[1],這樣農作物本身的抵抗力也就提高了,減少了被病毒感染的可能,自然也就提高了抗病毒的概率,抗病毒基因技術提高了植物的抗病毒能力,不僅僅是提高植物對害蟲的防御能力,還提高了植物對有關除害蟲藥物的抵抗能力,避免在藥物噴灑過程中,植物受藥物影響導致枯萎,影響生長。
抗真菌基因工程的發生原理是通過激發幾丁質酶來幫助植物在病蟲害侵入時提高植物免疫力,盡可能減少病蟲害對植物的傷害。此外,幾丁質酶的激發不會導致植物生長環境發生破壞,也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通過噴灑農藥暫時性對植物進行病蟲害的消除方式,只是針對植物表面的病蟲害進行防治,并沒有對植物的生長環境和植物本身產生影響,換句話來說,在噴灑農藥的短暫時間內,能夠讓植物免于病蟲害的傷害,但是藥效過了之后,病蟲害依舊能夠對植物造成不良影響[2],長遠來看,這種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其實,有些害蟲的生命力十分脆弱,可能在生長過程中就因為某種感染而死亡,利用這一弱點,病蟲害防治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害蟲的大量培養觀察,在它們不斷繁殖的過程中尋找出能夠讓它們感染而死的病毒,并且對這類病毒進行人工培養,研究出具有針對性的殺蟲劑。通過這種方式制成的殺蟲劑更具有針對性,并且只對害蟲有威脅作用,對一些有益于植物生長的昆蟲不會造成危害,這種具有極強針對性的方法很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運用這種技術,在促進植物生長的同時又能保護環境,可以有效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率。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鳥類都會通過捕食植物表面的病蟲害來滿足自身的生長需求,因此,鳥類防治這一生物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也被廣泛應用。對此,可以通過引進部分鳥類,讓它們捕食不同類型的害蟲,來處理植物表面不同種類的害蟲,從而給予植物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在使用鳥類防治的作用時,要注意引入鳥的數量,避免過多數目而導致生態遭到破壞,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
生物技術對病蟲害的防治使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形成一個生物鏈似的保護體,當植物外部被病蟲害侵入時,植物周圍的生物體系以及生物技術所自身具備的優勢能夠有效形成一個保護層,及時將侵犯性的害蟲排除在外。此外,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氮、磷、鉀等生長要素都會通過生物技術滿足,實現病蟲害產生環境的綜合作用,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達到病蟲害防治的治理效果[3]。
綠色產業是通過生物反應和微生物研究的生物技術來達成的,該產業的出現有益于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更有序地進行[4]。植物病蟲害防治生物技術能夠通過分析植物各個階段可能被侵入害蟲的種類進行分析,根據不同害蟲的產生期和高發期的特點進行研究,進而研究出可合成的化工藥物和可適用的生物鏈預防來降低植物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害蟲威脅,提高植物生長質量,改善植物生長條件。
所謂生物技術就是將生物學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投入化工、機械、電子等其他有用的現代化工程技術,結合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合理地對生物進行科學改造,讓其具備其他能力來更好地適應外界條件,促進其發展。
生物技術中涉及到的主要構成部分就是基因工程,部分植物的生長期之所以會遭受害蟲侵入主要問題還是自身防御系統的缺乏,讓它不具備抵抗外界危害的能力,這就需要生物技術的介入,將植物中的部分基因進行提取,繼而進行科學改變,以達到抵御害蟲的目的。綜上所述,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對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生物技術的防治效果比較理想,優勢明顯,這為以后的植物病蟲害防治提供了參考。但是也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投入生物技術進行防治的時候,一定要預測技術投入所帶來的后果以及不良影響,及時制定應對措施,不能以破壞環境和自然規律為代價,以避免對生態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