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楚雄州鄉村產業發展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
古茶樹一般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區別于半馴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中的茶樹。經過百年以上的自然選擇,這些古茶樹已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不需要人工澆水施肥,所需的水分及營養都是靠樹根自身去吸收,因此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所含礦物質比較高,通過特定工藝加工而成的古樹茶,有香氣深沉厚重、滋味醇厚、回甘生津的特點,由于數量稀少更是為人們所珍惜和追求。古茶樹是現代的活化石,更是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對古茶樹進行科學的保護和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符合楚雄州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要求,對茶葉經濟、茶旅休閑農業、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建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北部,位于東經100°43′-102°32′,北緯24°13′-26°30′之間。全州有彝、苗、回、傣、白、哈尼等25種少數民族,總人口263萬,其中彝族75.5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80.7%。楚雄州民風純樸,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以彝族十月太陽歷為代表的古老神奇的文化,以火把節、賽裝節為代表的民族節日深深滲透于中國文化各個領域。楚雄州自古為滇中走廊、川滇通道,屬云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地區相望。州內地勢大致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最大橫距17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47.5千米。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其間山巒疊嶂,諸峰環拱。楚雄州年平均氣溫多在15-18℃,年積溫4200-5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64-935毫米,6-10月的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相對濕度75-83%,年日照2200-2934.3小時,符合規劃等級區中的“適宜區”。
2.1 古茶樹分布情況
據初步統計,目前云南省境內有27個縣發現古樹茶,有野生型、過渡性、栽培型的古樹茶單株或群落,其中樹高在數米,數十米以上的有20余處,樹干直徑在100厘米以上的有10余株。楚雄州境內就有3個縣發現有古樹茶,這些珍貴資源是國家重要財富,是古茶樹原產地的活見證。楚雄州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至今發現仍有樹齡超五百多年的高大野生古茶樹,生長于哀牢山主脈區域的楚雄市西舍路鎮、雙柏縣鄂嘉鎮、南華縣兔街鎮、馬街鎮四個鄉鎮的高海拔地區,南北走向250公里的范圍內,茶樹所在海拔最高達2494米,一般情況下茶樹所處海拔在1800-22米。古茶樹的數量約有3萬株,分布范圍在1318平方公里內的49個村委會。野生種古茶樹居群面積4500畝,栽培種古茶樹面積2400畝,古茶樹總面積6900畝。有3個區域的古茶樹較為集中:雙柏縣鄂嘉鎮舊丈村委會的竹林山、楚雄市西舍路鎮安樂甸村委會的羊廄房的三棵樁梁子、南華縣兔街鎮的干龍潭村委會上村百草山梁子,其它區域野生茶樹呈零星分布的特點,連片的較少。
2.2 楚雄州古茶樹的特點
一是種質資源豐富。中國茶科所按其生物學特征進行分析鑒定為3個茶系,即五柱茶系、禿房茶系、茶系;6個品種,即普洱茶、元江茶、老黑茶、滇緬茶、勐臘茶、大理茶。其中新品種3個,即勐臘茶、老黑茶、元江茶。二是外觀形態特征明顯。有樹齡超500多年的古老型,樹高13米,基部干徑91.7厘米,樹幅3.2米,生長在雙柏縣鄂嘉鎮老廠村,這個村的彝族先祖以茶樹為村名,現此古茶樹每年還可采茶二十五至三十千克;有樹基團達到3.35m的粗壯型,有開紅花的特異型等。三是類型多。野生型:生長在高寒山區,喬木高大,樹高幾百厘米,直立、葉芽稍紅、葉呈半內卷、臭味較濃、飲胃痛腹瀉;栽培野生型:經人們的引種栽培、精心管理,喬木高大、葉苞進化呈橢圓、濃綠、苦澀味;栽培型:半喬木型,葉呈橢圓、芽綠黃色、臭味一般。
楚雄州歷史上曾進行過二次古茶樹資源調查,第一次是全國茶樹品種資源普查,第二次是云南省茶葉協會組織的古茶樹資源整理和建檔工作。最近這次是根據省列項目《楚雄州古茶樹資源保護項目》的安排,有關部門組織了州、縣、鄉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野外調查與掛牌保護工作。
3.1 具體任務
(1)普遍摸底調查,不低于100株,弄清現狀與特點;(2)優選100株有特點的古茶樹進行掛牌保護;(3)組織4場專題培訓,培訓320人次;(4)對楚雄州的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古樹茶品牌進行宣傳。
3.2 人員與分工
為了確保州、縣、鄉、村的20多名參與野外調查人員在不同的時間到達不同的地點,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務,有關部門進行了分組和分工。分組:一組負責雙柏縣鄂嘉鎮、楚雄市西舍路鎮的調查與保護工作;二組負責南華縣兔街鎮、馬街鎮的調查與保護工作。分工:縣鄉負責聯系、聯絡工作;州級負責調查、記錄、簽訂保護協議、發放保護管理費等工作。
3.3 組織實施
(1)宣傳古茶樹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發動有古茶樹的農戶積極申報,發放2000份《保護古茶樹、后代有福享》宣傳資料。(2)野外調查,對于達到標準的古茶樹進行定位、植物學觀察、測量、記錄;拍攝相關照片;確定戶主。(3)簽訂保護協議,優選達到或者超過標準的古茶樹,與戶主簽訂保護協議107份,明確保護職責。
3.4 掛牌
按照要求優選有代表性、特異性的古茶樹植株進行掛牌,在三縣四鎮優選了110株古茶樹進行掛牌保護,保證每株古茶樹都有與戶主的合照。
3.5 發放保護管理費
在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確認戶主;簽訂古茶樹保護協議;宣傳保護知識;發放保護管理費(基圍100cm以上的發放300元/株;基圍250cm以上的發放500元/株)。列入保護的110株,發放保護管理費33500元。
3.6 實際完成情況
調查古茶樹110株,其中雙柏縣31株(編號001-031),楚雄市49株(編號032-080),南華縣30株(編號081-110)。培訓分四片,進行多點培訓,累計培訓人員458人次,完成143%;在宣傳上通過3種形式進行,發放宣傳彩頁1.5萬份,完成此項任務。
4.1 山區茶農對野生古茶樹的種質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保護意識差,存在掠奪性采摘和任意砍伐現象,使古茶樹的資源遭受極大的破壞。價格低時當柴薪隨意砍伐,價高時重采輕管,甚至只采不管;保護管理措施不當,人為追施化學肥料;合成材料圈禁保護、人為修剪等。
4.2 對古茶樹資源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評價。對一般樹的樹齡,多采用年輪法進行鑒定。而古茶樹無法采用年輪法鑒定,只能根據茶樹圍度進行估測,偏差較大,不便于科學研究。
4.3 古茶樹與現代栽培種之間的遺傳關系,其共性與個性,其栽培的歷史起源,由于各種原因,本地還無人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
4.4 野生古茶樹不同個體、群體,不同分布區及不同生態條件下所產茶葉中化學成份的差異,與現代茶園茶葉中化學成份的比較也無系統科學的資料。
4.5 茶葉加工工藝不規范,古樹茶品質不穩定,沒有發揮出野生茶真正的價值。
4.6 開發手段單一,僅作為飲品來開發,沒有對種質資源的科學價值、產業化發展、保護性開發的潛力進行充分挖掘。
4.7 對古茶樹資源所做的調查和記錄,僅僅是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10株古茶樹,實際上古茶樹的數量遠遠不止這些,資源現狀還沒真正徹底摸清,種質資源基因庫還不健全。
5.1 加強全面清查、開展基礎性研究。繼續開展清查野生古茶樹資源現狀及分布范圍,與云南農大、云南省茶科所等部門開展基礎性研究,建立健全種質資源基因庫,開展組織培養或扦插繁育技術,擴大品種種植面積。
5.2 依靠科技、發揮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現有野生古茶樹資源的潛力和優勢,依靠科技開展藥用、保健、原生態饋贈品等綜合開發利用,強化良種選育,最大限度地發揮野生古茶樹資源優勢。
5.3 挖掘和整理茶文化歷史資料,建立系統的茶文化資料庫,做好弘揚古茶文化的基礎性工作。實施名牌戰略,豐富古茶產品市場,創新一批以古茶樹為依據的茶葉名牌。
5.4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同時,積極引導古茶樹及其群落的生態旅游,在適宜區域開發具有古茶樹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動,探索旅游開發與保護古茶樹資源的有效方法。
雖然楚雄州在古茶樹資源現狀調查和保護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但是和預期效果還有一定差距。今后將繼續做好古茶樹資源現狀的調查、保護利用、古茶樹文化,鄉村旅游等工作,圍繞實現古茶樹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多一些思考,多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