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福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金強河水利管理處,甘肅天祝733299)
2016 年 8 月 2 日 19—20 時,受極端天氣影響,天祝縣松山鎮南陽山片后山突降暴雨,強降雨引發山洪,造成移民點279 戶1 139 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群眾112 戶405 人,集中安置69 戶238 人,分散安置43 戶167 人。經核查,131 戶住宅進水,其中3戶圍墻倒塌,受損嚴重房屋31 戶170 間。災情發生后,各級領導緊急趕赴現場,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指導抗洪搶險、救災賑災、恢復重建工作。要求堅決杜絕次生災害發生,密切關注隱患動態,要把迅速恢復受災群眾生產、生活秩序放在首位,確保災區安全度汛。要求對南陽山移民點防洪、攔洪壩、排洪渠等工程做全面規劃并盡快實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行政區劃隸屬武威市。縣域面積7 149 km2,轄區內總人口 23 萬人,有藏、漢、土、回、蒙古等 22 個民族,其中藏族6.7 萬人,占總人口的31.64%。天祝藏族自治縣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區移民點位于縣城華藏寺以東28 km 的松山灘草原,祁連山脈毛毛山南麓東端,距海拔3 844 m 的毛毛山主峰約17 km,屬黃河流域莊浪河水系。
工程建設任務是保護移民區農牧民生命安全及農田、水利、交通、電力等配套公共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由新建防洪堤、開挖排洪渠、格賓石籠護坡等組成。綜合治理山洪溝道長6.020 km,開挖排洪渠2.873 km,兩岸共填筑沙壤土坡式堤防5.056 km,格賓石籠護坡9.772 km。修建過洪路面6 處,巡堤踏步8 座,排水涵管 1 處。
依據國家《防洪標準》GB 50201-2014、《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按鄉村防護區防護人口<20 萬人、耕地面積<2 萬hm2,防洪標準10~20年規定,確定本工程防洪標準為10 年一遇洪水設防,相應堤防工程級別為5 級。參照《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確定為小⑵型Ⅴ等工程規模。考慮到移民點人口居住過于集中,居民點選址時對洪水影響防范考慮不夠周全,因洪致災損失較大等原因,將原設計10 年一遇防洪標準提高為20 年一遇防洪標準,確定本工程防洪標準為20 年一遇洪水設防,相應堤防工程級別為4 級。
天祝縣北部祁連山是金強河、石羊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天祝縣有3 萬農牧民生活在金強河上游水源涵養區。該區域自然條件嚴酷,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脫貧致富需求十分迫切。同時,受居住在祁連山高海拔水源涵養林區、高深山區農牧民生產生活、開墾土地的影響,水源涵養區的生態環境日趨脆弱,水源涵養能力持續下降,水土流失嚴重。為保護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切實改善水源涵養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藏區和諧、穩定與發展,在不增加金強河現狀用水指標、不減少金強河界牌斷面下泄水量的前提下,對生活在高海拔水源涵養區和林緣區3 萬余農牧民進行搬遷,實施了天祝縣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供水工程。項目主要由引水樞紐、泵站、上水管線及供水管線等組成,年供水量3 080.5 萬m3。主要任務是解決生態移民用水、設施農業、飼草地灌溉同時兼顧當地工業用水。根據《天祝藏族自治縣2012—2014 年生態移民規劃》,從 2012 年起,分期分批實施“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至2014 年將天祝縣居住在“一高五區”的3 萬農牧民,通過縣內易地搬遷安置方式移民至天祝縣南陽山片。為了妥善安置南陽山片生態移民,建設小康社會,在2020 年建成南陽山片下山入川工程設施農業約0.67 萬hm2(日光溫室 0.56 萬 hm2,養殖暖棚 0.11 萬 hm2),并為其配套發展0.38 萬hm2的飼草地,通過實施設施農業示范區,著力推進設施農牧業主體生產模式,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脆弱區的壓力,保護祁連山核心區生態環境,增強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化解自然風險,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目前該工程已建成運行,但部分移民點居民區存在防洪安全隱患:一是5 號、7號A 區移民點建在項目區山洪溝道出山口的行洪河床上;8 號移民點在項目區3 條溝道交匯口最低位置上占行洪溝道而建;大圈灣移民點在溝道兩旁山坡腳布置,東側居民點東南端為山洪溝道溝口,西側居民點受小支溝洪水及坡面漫流侵擾。各居民區建設中均未配套相應的防洪排澇設施,未預留必需的行洪通道。從項目區地形條件看,只要溝口以上集雨面積內有較大暴雨引發山洪,橫亙在溝道的居民房屋將會直接遭受洪水沖擊,對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二是2016 年8 月2 日,天祝縣松山鎮6 號、7 號B 區移民點及其后山突發暴雨,強降雨引發山洪,晚7—8 時進入6 號移民點居民區的洪水較大,水流湍急,最大水深約1.5 m,最大流量約30~50 m3/s。晚12 時左右水深減小至約0.4 m,共造成131 戶住宅進水,其中3 戶圍墻倒塌,受損嚴重房屋31 戶170 間,幸未造成人員傷亡。此場洪災說明工程區域內遭遇山洪危害的幾率較大。三是項目區集雨面積中心以北約20 km 的古浪縣南部山區橫梁,1991 年7 月18 日曾發生特大暴雨,歷時44 min,中心雨量472 mm,400 mm 雨量籠罩面積8.1 km2,50 mm 雨量籠罩面積 55.9 km2,該值至今仍是甘肅省短歷時暴雨的最大值。另外,居民區周圍80 km 范圍內均曾發生過強降雨引發山洪并造成重大損失的記錄,例如古浪土門“66813”暴雨等。因此,項目區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發生較大暴雨和山洪的概率高。綜上所述,興建移民區周邊堤防、排洪渠,攔截、引排進入居民區的山洪,構筑連續封閉的防洪體系不僅非常必要,而且亟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