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民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鎮人民政府,甘肅武威733000)
農藥殘留主要是由于施藥造成。植物體內農藥殘留主要是直接吸收環境中的農藥聚集引起,動物體內農藥殘留主要是通過食物鏈富集造成。農藥的理化性質、作物類型、作物部位、施藥方法、施藥量、施藥時間、生長環境(溫度、pH 值、微生物含量、酶活性含量、含水量、顆粒結構等)等因素均影響農藥降解的速率。農藥在環境中降解與移動,決定了農藥在水體、大氣和土壤中的殘留與污染狀況。
農藥分子結構不同造成理化性質差異,進而影響生物降解的速率等。張韓杰等[1]通過總結農藥殘留及微生物在農藥降解中的應用發現,在相同的降解環境下,不同分子結構的農藥降解速率不同。農藥的理化性質主要包括水溶性、揮發性、親脂性、內吸性、光解性等,其中水溶性、揮發性是影響農藥殘留遷移和擴散的重要因素。孔德洋等[2]以丁噻隆、毒草胺、炔草酸、氟環唑等7 種常見農藥為研究對象,在紅壤、水稻土及黑土等3 種不同類型土壤中進行了農藥吸附及淋溶特性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水溶性大的農藥淋溶作用較強,容易從農田流向水體,也有可能通過滲漏進入深層土壤而造成對地下水的污染,同時也容易被動植物體吸收,造成農藥急性中毒等;單正軍等[3]以甲基異柳磷、吡蟲啉、嘧啶氧磷、克草胺等4 種常見農藥為供試對象,分析研究了不同農藥在不同土壤環境中的揮發性、吸附性、移動性及其降解性,研究結果表明農藥揮發性的大小與其蒸氣壓高低、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相關,揮發性的大小直接影響農藥在土壤中的持留性及其在環境中的再分配,揮發性大的農藥容易從土壤或水體中轉向大氣空間進行光解作用。
不同的施藥量對農藥殘留的影響很大,且農藥殘留與施藥量呈顯著正比關系。童霞等[4]研究發現農戶為了確保種植作物不受病蟲害的威脅,獲得最大利益,通常會選擇藥效強、藥效時間長的農藥,且通常按照自己的想法盲目施藥,施藥間隔短。在作物生長初期施藥,隨著作物生長,農藥殘留不斷被光解、水解、內吸分解等,至收獲期果實中農藥殘留較少,然而在臨近收獲期噴灑農藥,農藥殘留分解較慢,果實中殘留量較高。來有鵬等[5]以小麥為研究對象,測定不同生育期施用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阿維菌素和吡蟲啉等5 種類型農藥在常規劑量、偏高劑量和高劑量等3 種劑量作用下對作物蟲害的防治效果及收獲后農藥殘留量,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不同劑量濃度施藥后防治蟲害效果差異顯著,在后期收獲后籽粒中均有一定程度的農藥殘留,因此為了保證小麥安全生產,綜合農產品的品質、產量及生長環境等因素,常規劑量在小麥灌漿初期施藥既能有效抑制蟲害的發生,又能降低農藥殘留量,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
不同的施藥方法對農藥殘留的影響很大。劉愛芝等[6]以花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利用拌種、播種穴施藥和開花下針前撒施毒土3 種施藥方法對花生蟲害的防治效果進行試驗,并在收獲后對農藥殘留進行檢測,研究結果表明拌種、播種穴施藥和開花下針前撒施毒土均能有效抑制蟲害的發生,使作物獲得較高的產量,但這3 種施藥方法對農藥殘留影響不同,其中開花下針前撒施毒土農藥殘留量最少,播種穴施藥農藥殘留量最多;黃世文等[7]以相同施藥量為基準,采用噴細霧、噴粗霧及2 種噴霧結合方式進行施藥,研究結果表明2 次粗噴霧效果最顯著,且作物收獲后農藥殘留最少;徐曉新等[8]研究表明:采用飛機高空施藥時,40%的藥量隨風飄散至其他區域,剩余60%的藥量中90%的藥量噴灑在作物頂部,僅有10%的藥量作用于其他植株部位,而采用株冠頂端直接噴灑藥物,僅有70%的藥量作用于施藥區,這些藥物主要噴灑在植株體表面或滴落在土壤中,最后作用于蟲害的農藥含量僅占總量的4%。
溫度、含水量、pH 值、微生物含量、有機質含量、酶活性含量、顆粒結構等對農藥殘留的影響很大。劉靜等[9]為了明確菊酯類農藥在蘋果生產中的降解行為,通過采用室內模擬方法,研究溫度變化對甲氰菊酯、功夫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4 種農藥在蘋果降解規律中的影響,結果表明溫度對這4 種農藥的降解影響較大,且影響規律一致,4 種農藥的半衰期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庾琴等[10]采用室內模擬方法,對啶蟲脒、吡蟲啉在不同溫度作用下在油菜葉面的消解趨勢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溫度下啶蟲脒、吡蟲啉在油菜葉面的消解半衰期不同,消解速度均隨溫度升高而加快。岳永德等[11]利用相關實驗研究了氟樂靈、甲基對硫磷和三唑酮等3 種農藥在不同水分土壤中的降解趨勢,結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作用與農藥自由基的形成、光解反應類型等相關,且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對這3 種農藥降解程度影響顯著。王利妮等[12]通過研究五氯酚在不同pH 值環境條件下對PCP 和COD 的降解效果,表明不同pH值對五氯酚殘留量降解效果影響不同,當pH 值在6.7~7.2 時,五氯酚降解菌活性最大,能夠顯著促進五氯酚殘留量的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