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甘肅省成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甘肅成縣7425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觀念的更新,食用菌以其低脂肪、高蛋白和食藥兼用的特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市場價格看好。食用菌是成縣傳統的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甘肅省成縣氣候濕潤,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食用菌產業的自然條件優勢。
成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西秦嶺南麓,長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地處東經105°23′~105°57′、北緯33°29′~34°02′。全縣總面積1 780 km2,海拔750~2 377 m,屬南北氣候過渡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1℃,年降水量613 mm,無霜期210 d[1]。成縣自然條件為種類繁多的食用菌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
成縣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有平菇、香菇、黑木耳、雞腿菇、金針菇、羊肚菌等,總產量124 萬kg,年產值3 700 萬元左右。栽種區域主要分布在城關、陳院、拋沙、店村、紅川、二郎、王磨等鄉(鎮),從事食用菌產業的農戶有100 多戶,從業人員400 多人。特別是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成縣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扶貧產業之一。
成縣食用菌生產目前大部分還局限于傳統的農戶分散經營模式,在生產環節主要是農戶根據市場行情自我調節生產規模,某種菇類市場價格高了,生產者便加大生產量,價格低了,就轉產其他。分散經營造成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高低不穩,形不成規模,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和農村環境污染等問題。
成縣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資金對食用菌產業投資很少,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全縣食用菌生產管理指導,但由于經費缺乏,開展食用菌產業基礎試驗研究薄弱,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難以展開,甚至連常規性的技術也無法及時推廣到位,嚴重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由于產業集中度不高,發展基礎薄弱,成縣目前尚無一家專門的一級食用菌菌種繁殖場,生產當中所需菌種主要依靠農戶從鄰近的康縣、武都和陜西漢中地區引進原種菌種后自己擴繁的二級菌種、三級菌種。由于沒有統一供種機制,從外面引進的菌種好壞混雜,質量差參不齊,影響到產業的健康長足發展[2]。
成縣目前還沒有一家食用菌深加工龍頭企業。縣內生產的黑木耳、天麻、豬苓、羊肚菌等食用菌初級產品大部分作為原材料銷往四川、陜西等地,由于缺少深加工技術,銷售鏈難以擴展,成為外地食用菌企業的原料生產基地。組建深加工龍頭企業,提高食用菌產品加工附加值,進一步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已成為成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目前成縣食用菌生產方式主要是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生產方式,組織化程度非常低。建議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規模化、規范化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由縣內農業科技型企業帶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分散的菌農入股,開展食用菌集約化生產,推進機械化、設施化和標準化生產,實現菌產業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抗風險能力。
建議政府在公益性農業科研經費預算中加大對食用菌產業的支持力度,為食用菌試驗研究工作專列科技計劃項目。同時,縣內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要主動向財政爭取試驗研究資金,大力開展公益性品種引進、選育、示范、推廣工作。一是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和選育市場前景好的品種,不斷優化食用菌產品結構。二是加強菌種質量管理。菌種生產的規范管理和質量安全關系著整個食用菌產業的興衰,在菌種生產和擴繁的關鍵環節,農業技術人員要經常深入生產第一線,幫助農戶解決食用菌生產中的各種技術難題,為菌農解決后顧之憂。
一是把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點來抓,扶優扶強縣內加工型、外向型、聯基地的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外企業來成縣創辦精深加工企業,鼓勵、支持企業與農業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引進高新設備,開發食用菌系列產品;切實推進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大力發展食用菌衍生產品、保健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一是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菌種場,為縣內分散的菌農統一提供優良一級原種,提高菌種質量。二是新建食用菌專業交易市場,集產品交易、信息發布、商品檢測、倉儲、加工等功能為一體。三是鼓勵縣內農業科技人才、農村能人等領辦銷售合作型、中介服務型經濟組織,培育農村食用菌經紀人隊伍。四是探索打造成縣食用菌特色園區,將產業的發展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提供現場采摘、品嘗、購買等一條龍服務。五是引導食用菌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專有商標、申報地理標志產品、開展綠色食品認證,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不斷擴大成縣食用菌產品的知名度。六是加強與縣內外生鮮超市、企事業單位食堂、連鎖酒店等的聯系,積極推進食用菌電商銷售,拓展銷售渠道。
一是針對目前成縣食用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由縣農業技術單位會同農業龍頭企業制定從原料到輔料配制、生產、倉儲、運輸等環節的操作技術規范,制定成縣不同食用菌品種生產栽培技術地方標準,實施食用菌產品標準化生產,分等分級銷售。二是加強對菌農的宣傳和培訓,強化生產加工主體執行生產標準的意識。嚴禁有毒有害、污染物質流入到食用菌生產的各個環節當中,確保食用菌產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安全。三是政府要加大對食用菌廢料循環利用的研發力度和扶持力度,采用“食用菌—肥料—蔬菜”等多形式的循環利用模式,鼓勵農業企業、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民間資金投資食用菌循環利用的研發,提高廢物利用率,凈化農村環境,發展循環生態食用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