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康
(甘肅省張掖市水務局,甘肅張掖734000)
為了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設,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必須要合理的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還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上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現階段我國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同時農業水資源利用率相對很低,浪費水資源的現象非常嚴重,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在我國非常普遍。因此,實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國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農業用水總量,從而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1]。
水資源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由于農業水價相對比較低,導致農業中的水利工程維護維修費用無法保障。因此,可以利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現對價格的統籌管理和補貼,確保水利工程可以正常運轉,從根本上解決農田水利工程“有人建、沒人管”的問題,從而有效保證我國糧食的生產工作。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促進水利工程的發展建設,優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有效控制地下水的開采以及種植耐旱農作物。
為了確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順利進行,成立了專門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小組,全面負責改革工作以及落實,定期組織小組會議,及時發現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決。相關灌區全程參與項目實施,加大與村社及各用水戶的溝通協調力度,全力推進機井計量設施配套安裝,為水價改革在全市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使“以價格杠桿促進節水”這一目標深入人心,要做好宣傳工作,明確宣傳重點、宣傳方式及工作要求,全面開展水價改革宣傳教育工作。通過水利網站、微信平臺、召開區級水價改革領導小組推進會、村社干部群眾會等形式逐級傳導動員,各鄉(鎮)、灌區立足實際,采取制作水價改革宣傳小冊子、知識問答、出動宣傳車、張貼宣傳標語、派工作組深入村社及農戶家中走訪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覆蓋全市的農業水價改革宣傳教育活動,促使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參與水權水價改革和節水工作。
在進行農業水價改革期間應采取在同一縣(區)實施工程建設、超定額累進加價和同一水價標準,體現了改革的公平、公正,也使得全市水價改革同時推進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消除了群眾對水價改革的疑慮,確保了全市水價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
結合改革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根據實際的水權分配、水權交易、產權劃分、節水補貼等進行制度化管理,同時在實際的落實中不斷地探索,健全水價綜合改革制度,有效保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利用灌區節水改造以及高效節水示范項目等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從而有效提高農戶的節水意識。同時,在實際的水價改革中,通過采取土地集中流轉、調整種植結構、土地的高標準整治等方式,有效提高農戶的凈收入,促進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以水權為基礎,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種植方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建立了公平、公正的配水、量測水、監督和收費機制,提高了農民用水滿意度,轉變了用水觀念,保證了水價改革工作平穩有序推進。
現階段我國在一些灌區節水改造工程中,由于灌區末級渠系配套率相對較低以及設備陳舊等原因,導致灌溉能力減弱,控制灌溉手段乏力,無法滿足灌溉需求,供需矛盾時有發生,成為水利改革發展的短板,需要政府持續加大投入進行更新改造。
在現階段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中,精準補貼以及節水獎勵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有效地落實,主要原因是資金短缺、種植作物種類復雜多樣、測量設備相對比較落后等,高效節水工程一次性滴灌帶的投入和規模性建設的設施農業投入大,獎勵和補貼投入資金不夠,資金落實難度較大,補貼難以做到精準。
一部分區域的農業灌溉機電井已基本實現計量設施全覆蓋,但依舊存在一些區域的機井計量設施由于安裝時間早、標準低,現已瀕臨報廢,急需升級改造,系統軟件需進一步優化完善,灌區干支渠量測水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已不同程度影響到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
一是持續加大水價綜合改革和節水的宣傳。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繼續加強宣傳和動員工作,突出水危機、生態危機意識,提高農民群眾的認知程度,增強參與水權水價改革的自覺性,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2]。鼓勵和引導農民主動投入到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高效節水灌溉、計量設施安裝等工作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使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參與水權水價改革和節水工作。二是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合理的增加投資建設,加強推廣高新節水技術,同時配套使用計量設施,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三是全面落實補貼制度。建立健全精準補貼以及節水獎勵制度,并確保其有效落實。四是推進水管單位改革,保證水利工程正常運行。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求,建議將水管單位納入財政統管,發揮水管單位管水職能。五是調動各部門工作積極性,共同參與到改革中來,形成“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局面,特別是地下水機井計量設施管控,要實現部門共同管理,人人參與的局面,有效解決突出問題。
水價綜合調整之后,給水利工程的維修和更換提供了最大保障,有效改善了傳統水利工程缺乏經費、管理不當的情況,保障水利工程可以穩定運行[3]。同時,在合理調整水價后,使得機井和地面灌溉工程的維修維護工作可以正常有序進行,促進了地下水資源的良性管理。
價格杠桿提高了農戶的節水意識,農戶開始主動開展壟膜溝灌、壟作溝灌等,根據作物的實際需水量進行灌溉,有效減少了灌溉總量。依靠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以及節水灌溉示范區推廣高效節水技術,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及高產、綠色生態的經濟作物種植。水利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用水戶節水意識明顯提高,節水效果顯著,單位面積用水量大幅下降。同時,促進了精準化灌溉示范點的建立,實現了水資源最優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對周邊地區發展高效節水工程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
農業水價調整之后,促使農戶改善種植結構,同時農業部門利用節水技術對土地進行科學的整治,有效地推廣了節水技術。除此之外,鼓勵農戶種植耐旱糧食,有效調整種植結構,最終實現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農業水價調整之后,合理使用水電一體的智能水表,采取“以電控水,水電聯動”或者“控制器+超聲波水表”的形式來控制地下水的使用,極大地減少了地下水超額使用。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重要的一環,相關管理人員必須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實現水價綜合改革的真正價值,合理地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確保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