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靖生
種質資源是品種創新的基礎,沒有優良的種源就不可能選育優良的品種。我國玉米種質資源較豐富,但遺傳基礎狹窄,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品種需求,玉米種質資源的創新是亟須重點研究的課題,是關系到我國玉米種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2020 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4126.4 萬公頃,單位面積產量6317 公斤/公頃,玉米總產量26067 萬噸;預計2020~2021 年度玉米供給總量為2.68 億噸,消費總量為2.91 億噸,年度結余為-2304 萬噸,因此必須通過進口玉米或玉米替代品才能滿足市場需求。按目前消費增長趨勢,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保持在6.3 億畝左右,按保證80%自給率計算,預計今后5 年單產水平要提高到450 公斤/畝左右,今后10 年單產水平要提高到500公斤/畝左右,才能基本滿足需求。相比玉米生產大國美國,我國玉米單產僅相當于其玉米單產的57%。中美兩國除在氣候和生態條件、耕作方式、機械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外,玉米種源創新水平的差距成為兩國單產水平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在上世紀70 年代末從美國引進Mo17、B73;在80~90 年代引進和消化吸收、利用78599及其雜交種;本世紀初,美國先鋒種子公司將以“先玉335”品種為代表的先玉系列品種引入中國,因其豐產性、適應性和抗逆性,迅速搶占中國市場,同時國內多數育種單位以他們為育種素材進行改良利用,創制了一批種質。除從美國引入種質外,中國還育成自有種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唐四平頭和旅大紅骨兩類種質,近幾年還從歐洲引入了早熟種質。由于中國不是玉米起源地,商業化育種剛剛起步,近年來利用國外雜交種作為選系材料等多種原因,導致我國種源遺傳類群多而繁雜,除了公認的唐四平頭、旅大紅骨、蘭卡斯特、PA、PB 和瑞德外,近年來又增加多個類群。根據中國農科院早年對我國187 個骨干系的遺傳分析,A 群(包括PA、BSSS、LRC)95 個,B群(包括PB、Lan、SPT)54個,非A、B群有38個。2019 年,黑龍江省農科院對東北區常用370 份自交系進行了遺傳分析,其中130 份玉米資源間的遺傳相似度超過0.99。由于類群多樣,造成雜優模式更加繁雜,類群間性狀難以互補。自交系相似程度高,遺傳距離較小,不能形成顯著雜種優勢。由于種質資源遺傳基礎狹窄,主要雜種優勢模式還未形成或優勢不明顯,導致我國玉米品種同質化嚴重,缺乏突破性重大品種,特別是缺乏耐密適宜機收品種,因而不能適應今后現代農業發展的品種需求。

優質玉米 (資料圖)
應當構建以民族種業企業為核心的商業化育種創新鏈(Pipeline),由科研單位開展基礎性關鍵技術創新和種質資源創制、改良,企業通過技術集成,開展新品種選育、組合鑒定測試和產業化推廣,打造產業鏈分工清晰、相互融合的“雙輪驅動”的商業化育種創新鏈。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梳理具體“卡脖子”問題,匯集科研、高校和企業的優勢科研人力、物力資源,開展集中協同攻關,重點突破原創優異新種質、關鍵核心技術和突破性高產綠色高效品種這三大“卡脖子”問題。促進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提升育種平臺建設與人才培養水平,建立完備的玉米關鍵育種技術創新、優良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改良、自交系創制與組合配制、組合篩選與測試和品種展示與推廣體系,鑒定、創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異新自交系,選育一批滿足不同主產區生產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玉米新組合,提升我國玉米種業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增加財政資金的投入,特別是長期穩定的財政支持,保證能持續、不斷地開展玉米種源創新研究。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修訂,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原始創新;加強對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將轉基因品種及派生品種納入植物新品種保護;嚴厲打擊違法侵權行為,打擊未審先推、無證生產、搶購套購、套牌侵權、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實施懲罰性高額處罰,推動侵犯品種權等違法行為入刑,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對種質創新、育種技術研發等基礎性研究人才在職稱、獎勵、福利、退休、個稅減免等政策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完善外國專家永久居留身份證等相關政策,方便引進高端人才;進一步支持和鼓勵科研院所、高校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全職或兼職到企業工作。四是完善種業研發政策,科研單位基礎性研究項目立項應以未來實際應用價值為主要評價依據,讓基礎性研究更好地為應用性研究服務;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理順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突出對關鍵完成團隊的獎勵,允許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后續技術服務的期權獎勵;完善研發后補助政策,制定實施細則,以應用價值為核心評價標準,以新品種的推廣面積為主要補助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