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多年來,中央決策層都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智庫國際影響力的打造。然而,打造具有與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與智庫建設的任務至今仍然很重,具有廣泛國際傳播力的中國智庫報告與研究成果的產出頻率偏低。這為智庫國際影響力的研究與建設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與案例分享的空間。[方法/過程]本文以《“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報告為分析案例,以牽頭發布人的親歷者身份復盤該智庫報告的始末。[結果/結論]在梳理總結其中值得其他智庫借鑒的特點與經驗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官方指導+創新運營+重大話題+精準時點”的新型傳播模式,并設想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的更高績效目標,以期為提升中國智庫的國際話語權提供未來可參考的理論指引。
關鍵詞:國際影響力? ? 中國智庫? ?美國抗疫真相? ? 經驗總結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首次進行集體學習,并明確強調“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強調“要更好地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的能力”[1]。早在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史上首個智庫建設的頂層設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曾明確指出,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須“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對外傳播能力和話語體系建設,提升我國智庫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2]。然而,目前,打造具有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與智庫建設的任務仍然很重,具有廣泛國際傳播力的中國智庫報告與研究成果的頻率偏低。這為智庫國際影響力的研究與建設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與案例分享的空間①。
2021年8月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太和智庫以及海國圖智研究院三家智庫共同發布的《“美國真相”?!美國抗疫真相》研究報告,引起5億多的點擊閱讀量,在全球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甚至驚動美國白宮。據悉,一份權威的評價文件稱,這份報告“創造了多年來智庫國際傳播效果的新高度,更是開創了‘官方指導+創新運營+重大話題+精準時點的新型國際傳播模式”。作為該報告的牽頭發布人,筆者復盤該報告的起草、發布與影響力的始末,以期為決策部門、智庫同行以及相關從事國際傳播的機構提供一個可借鑒、可參考的案例,也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研究進程保留一段可供追溯的歷史記錄。
1? 《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報告的始末
2021年5月底,美國總統拜登指令中央情報局在90天內完成疫情溯源報告,找出這場影響全球變局的新冠疫情的真正源頭。接著,美國媒體就疫情源頭在中國、美國抗疫領先世界等話題開始造勢,試圖引導國際輿論壓制中國,其中最典型的是2021年6月底美國彭博社推出全球53個經濟體所謂“全球防疫韌性排行榜”,將美國排在全球第一,而中國僅排全球第八。
對此,中國官方、媒體、智庫均對由情報部門推出美國溯源報告的指令與彭博社可笑荒謬的抗疫排名,進行了大量的批駁和輿論反擊。在這些批駁中,尤其以《“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智庫報告引起的全球反應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8月9日,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人大重陽牽頭,在短時間內撰寫完成,并聯合另兩家知名智庫發布全球首份美國抗疫真相的智庫研究報告《“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這份報告分為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四個版本,全文約2.3萬字,采用嚴謹的研究、真實的數據、客觀的論述、精細的腳注,全部引用美國方面發布的英文資料,全面復盤美國抗疫的進程,批駁彭博社在2021年6月底發布的所謂“美國抗疫全球第一”的荒謬結論。該報告得出的“客觀的事實已表明,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抗疫失敗國、全球第一政治甩鍋國、全球第一疫情擴散國、全球第一政治撕裂國、全球第一貨幣濫發國、全球第一疫期動蕩國、全球第一虛假信息國、全球第一溯源恐怖主義國”的結論,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作為牽頭發布機構,人大重陽對120多家駐華使館的600多位各國駐華外交官發出電子版報告并邀請其參加該報告的現場發布會。鑒于疫情,來自歐盟、俄羅斯、德國、印尼、伊朗、荷蘭、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巴西等9個國家的駐華使館/使團的12名代表現場參會。紐約時報、彭博社、南華早報等9家外國媒體到場聽取了該報告的發布。人民日報、CCTV、新華社等國內31家媒體共53人到場進行了報道。在頭條、微博等10多個直播平臺同時直播,約100萬人現場收看了該發布會。此次報告發布會還邀請了英國、美國、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社科院、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學者現場進行點評。
英、美兩位學者的觀點引起了廣泛關注。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現場就報道內容在線講述道:“彭博社公布所謂‘防疫韌性國家排行榜上,美國赫然居位其上,名列榜首。這是見過的最為荒謬的排行榜了……中、美兩國的抗疫能力根本就是天差地別……拜登雖然沒有繼續特朗普的做法,但制造了‘實驗室泄漏論這樣的指責,所以,我不認為情況會有所好轉。新冠疫情被美國賦予了冷戰的論調、冷戰的語言和冷戰攻擊的政治色彩,而這種情況將會繼續下去。”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雜志社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在現場連線時說:“非常榮幸來參加今天的報告發布會……美國跟中國玩推卸責任的游戲,導致世界離戰勝疫情的目標越來越遠。現在的努力方向應該是拯救人們的生命,并在全球范圍內消滅病毒,各國必須要共同努力,而不是相互對立。其他的都必須服從于這場斗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們就能夠朝著習主席所倡導的‘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目標邁進了。如果世界能夠團結起來,我們也有機會共同努力,處理我們仍然存在分歧的一些其他問題。”
報告內容的高質量,國際聽眾的廣泛,網絡直播的技術手段,均奠定了該報告此后引起全球關注的基礎,也為報告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提供了運營范本。
發布會的當天,國際傳播效果已經相當明顯。多國外交官索要多份報告印刷版。作為報告牽頭發布人,筆者在臺上講述“美國疫情死亡人數已超過過去一百年來美國所有戰爭的死亡人數,是一場人間悲劇”時,場下多位外交官頻頻點頭,有的還微微報以掌聲。美國駐華使館也第一時間來函,與相關發布人深談。彭博社駐華記者慕克侖(Colum Murphy)多次舉手欲提問,索要相關報告原文。在會后,筆者接受了慕克侖長達半個多小時的專訪,問題涉及從本次報告的背景到近期中國抗疫進展,從中國抗疫經驗再到中美未來的博弈。次日彭博社報道引述了該報告。
當天,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以長達2分鐘的時間報道了該報告,此后連續8天國際銳評刊載該研究報告“八個第一”的內容。《人民日報·海外版》(11篇)、《光明日報》(4篇)、《經濟日報》(5篇)分別連續刊發相關系列評論文章。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環球時報、澎湃新聞、北京日報等幾乎所有主流媒體及其相關公號均對該報告進行了報道,數十個公眾號閱讀量均超過10萬,微博、今日頭條均連續兩日上熱搜。據初步統計,海內外閱讀流量逾5億,約數萬條評論,均為正面。
在國際傳播方面,許多國外主要媒體都較為積極正面地進行了報道。美國彭博社報道坦承自己的各國抗疫排名受到了中國智庫報告的嚴厲批評[3]。美國《新聞周刊》長篇報道該報告的觀點,還透露專門就此報道質詢白宮,白宮不予置評[4]。英國《獨立報》則大篇幅地以《中國智庫批評美國是新冠來源國和抗疫失敗國》為題,從頭到尾引述報告中的核心內容,并借報告之口批評彭博社的抗疫排名“罔顧美國民眾的生命”[5]。香港《南華早報》、美國知名全球數字媒體平臺Insider、菲律賓《馬尼拉日報》等均做了翔實的報告。發布方人大重陽還給4,000多位全球政要名流發送郵件,估計包括各國駐華使館圈、國際公眾、國際學術界在內,約有1,000萬國際人士收視、收看到這個報告的相關內容。
這份研究報告“驚動白宮”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一系列中國對美輿論的反擊(如《環球時報》征集“中國網民要求世衛組織調查美國德特里克堡實驗室聯署公開信”,簽名人數超過2500萬,震驚世界;又如,CGTN智庫用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在全球新媒體平臺上展開調查問卷,約10萬名參與者中,83.1%認為“是的,應該對美國進行新冠病毒溯源調查”等),迫使美國情報部門在2021年8月底發布的所謂“病毒溯源報告”,最終草草收場[6]。很明顯,這場就病毒溯源議題為中心的中美輿論戰,在官方、智庫、媒體與相關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方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2 “官方指導+創新運營+重大話題+精準時點”:新型智庫的國際傳播模式
此次報告發布后,各界廣泛關注該報告的背景。在一些交流與研討會議上,許多同行也問起報告的經過、背景與相關經驗,鼓勵筆者圍繞該智庫報告梳理可借鑒的經驗,一來為智庫思想史保留可查詢、可參考的歷史資料,二來也是為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建設提供案例借鑒。因此,筆者嘗試總結了以下幾條經驗。
2.1? 具有國際傳播力的智庫研究報告離不開官方指導
官方指導,勢必會將官方的各類資源注入智庫研究報告的傳播進程,形成官學共鳴的雙重疊加勢頭,將極大地助推智庫研究報告的影響力。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學界對智庫的理解都受到了美國學界的誤導,以為智庫的重要特質就是“獨立性”,甚至有學者認為智庫離政府越遠越好。事實上,美國學界所說的“獨立性”是一種具有隱蔽性、利益性和復雜性的政治話語,遠比中國學者理解得更加復雜。自20世紀中葉冷戰爆發以后,美國越來越多的智庫被看作是“簽約研究者”,不論在法律、資金還是管理上,它們都從美國政府接受了慷慨和直接的支持。鑒于此,將智庫看作是完全獨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似乎有些天真[7]。中國學者曾通過嚴謹的董事連鎖網絡解構了美國智庫所謂的“獨立性”,并認為美國頂級智庫處于復雜而龐大的董事連鎖網絡之中,與企業界、政界、媒體、大學均存在密切的聯系,其“獨立性”難以經受住歷史和事實的拷問[8]。以筆者實地調研數十家美國智庫的經驗來看,不排除有一些智庫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但一般來看,美國智庫那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報告的背后,往往都有政府背景或某特殊利益集團的助推。
同樣,中國智庫想要生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報告,需要知曉官方的需求,尋求官方的指導,獲得官方的支持,與官方合作一起擴大研究報告的影響力。智庫本身就是一種為政府決策咨詢而產生的行業,不必諱言與政府的合作、協作甚至是服務的關系。從實踐本質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智庫能夠生產出與本國政府無關聯、卻又能產生對本國國家利益具有正面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報告。
2.2? 具有國際傳播力的智庫研究報告離不開創新運營
據悉,一份權威的文件評價稱,《“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研究報告是一次官方與智庫尤其是社會智庫合作,創造國際話語權的重大創新。
這些重大創新源于新型智庫本身。在運營創新上,從撰寫質量的把控到報告發布機構的選擇,從發布流程的安排到內容傳播的推廣,都體現出了重細節、精準度、廣泛度、獨立度相結合的特點,為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傳播該報告奠定了基礎。在內容創新上,同樣講求智庫本身的民間獨立創作與創新思維。該報告中美國“八個第一”的內容廣為流傳,直擊要害,對內既起到進一步凝聚民心、提升社會士氣的作用,對外則引發國際熱議、公眾共鳴。在時點創新上,報告目標明確,時點精準,直接針對美國總統拜登下令中情局90天內拿出病毒溯源報告,還原美國抗疫真相,對此后中情局試圖甩鍋中國的結論起到了先發制人的威懾作用。
該報告的起草時間很緊,但承擔任務的幾位學者戰斗力很強,筆者本人也是連續奮戰多個日夜。加之選題準確,充分吸收了相關領導、專業人士的建議,數據精確,用語與觀點極具國際傳播力與全球吸引力,有力書寫與還原了真實世界的美國抗疫真相,重新設置國際議程,形成了難得的傳播效果。
2.3? 具有國際傳播力的智庫研究報告離不開重大話題
若沒有國內外都關切的重大研究選題,就不可能引起國際的廣泛關注。只有聚焦在關系當下全球演變、國計民生重大話題的智庫研究與成果,才會引起世界范圍內的報道與轉述。
2021年夏季,美國拜登就病毒溯源問題命令情報部門率先發難中國,促使全球關注病毒溯源的走向,中國智庫奮起還擊,自然會吸引國際社會的眼球。事實上,后疫情時代,全球面臨著從百年未有之經濟衰退、病毒沖擊中艱難復蘇的境遇。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如下重大議題:中美博弈未來走向如何?國際抗疫合作的長期解決之道在哪?全球化休克后是否能夠恢復如初?世界經濟的動能在哪?國際投資貿易的趨勢怎樣?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極端主義對世界的沖擊如何防范?作為抗疫最成功、復蘇最早的中國,智庫應當抓住在重大問題上世界高度期待中國的重大戰略機遇,擁有國際視野與全球抱負,瞄準世界變局,全力向世界闡明中國答案、中國方案[9]。
2.4? 具有國際傳播力的智庫研究報告離不開精準時點
一份上佳的智庫報告不一定是最學理化的研究成果,但一定是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場合以恰當的方式發布的思想產品。
許多學者常以“十年磨一劍”的方式去看待研究成果的質量,這對學術研究可能是有效的,但對智庫研究來講,則并不適用[10]。智庫成果的研究周期很難以“年”來計算,用“月”來計有時都顯得低效,許多時候甚至是用“天”“小時”來計算。2021年拜登執政以來,美國就病毒溯源問題不斷施壓中國,2021年8月底美國情報部門的溯源報告公布在即前的三周,中國智庫的“美國抗疫真相”報告可謂恰恰擊中了美國想甩鍋中國、推卸責任的要害。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強調,傳播優勢在于“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一份具有國際傳播力的智庫成果同樣須遵循新聞輿論的“時、度、效”的傳播規律。世事變遷,機會稍縱即逝,這就決定了決策者對信息把握的即時度。同樣,在國際輿論戰中,智庫需要在關鍵時間點發射出“思想炮彈”。
綜上所述,《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智庫報告突顯的“官方指導+新型智庫+重大話題+精準時點”國際傳播新模式,是筆者根據現實情況梳理與總結的經驗和結果,希望能夠對未來智庫運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3? 新時代的中國智庫,志當存高遠
與此同時,《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智庫報告的國際影響力也引起了個別學者的不理解。在中國,有些人將智庫工作理解為“做研究、報內參、拿批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定義為“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咨詢機構”[2]。“做研究、報內參、拿批示”并不能說是錯的,但是,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推進的今天,僅僅從內部咨詢的角度理解智庫工作,肯定是片面的。
事實上,《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的一段關于“國家軟實力”的闡述往往被人忽視。文件中講道,“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對外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迫切需要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鑒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2]。
在美國,關于智庫對外交的策應、推進,以及在國際輿論戰中的作用早有闡述。冷戰時,美國政府把資源分配給智庫研究者,將思想資源投入到冷戰的國際競爭中,使思想不只是一種文字“存在”(being),更是一種實踐“行為”(doing)[11]。冷戰結束以后,智庫出現了“意見掮客”(idea broker)的別名,意指通過“意見的戰爭”向學術界以外的政治與外交世界拓展,進而實現其功用主義的目標[12]。著名外交政策學者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更是毫不諱言地承認,智庫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承擔著重要功能,并且這種功能的興起與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興起的軌跡基本吻合[13]。
由此可見,一個大國的崛起,既需要有經濟、金融、軍事等硬實力的提升,也需要有思想、文化、觀念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良好形象樹立,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觀念價值走向全球,智庫勢必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智庫首先應當志存高遠,在全球大國博弈的高度上思考自身在新時代下的任務與使命。
3.1? 新時代的中國智庫應有敢于并善于國際斗爭的意識
中外輿論戰已經進入白熱化,智庫理應成為國際輿論斗爭的主力軍之一。當前,西方政客、智庫、媒體對中國的抹黑、歪曲以及對“中國威脅”的渲染已進入了高頻期,尤其是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每五年一輪回,對華輿論攻擊會進入新的高峰期。如何應對西方輿論對中國換屆的歪曲?如何對外講好過去十年的中國新時代故事?中國智庫學者理應具有敢于、善于對外斗爭的心理準備與國際傳播的時間投入、思想預案。
3.2? 新時代的中國智庫應有更高國際影響力指標績效的標準
國內智庫通常是以拿到領導批示為研究成果的主要績效指標,相比于過去,這已有明顯的服務決策意識的轉變。然而,誠如美國智庫報告、學者文章時常都能被中國決策者批閱,已成為全球強國的中國,智庫理應有能力讓其研究報告和文章被傳閱到白宮、克林姆林宮、愛麗舍宮等各國元首辦公地,或者得到其他大國內閣成員的傳閱。此外,中國學者也應有更頻繁在西方一流媒體上刊文、在國際知名廣電頻道發聲、在國際頂級論壇發言的實力與新目標。
3.3? 新時代的中國智庫應有解構西方話語體系的雄心
近年來,西方所謂“民主”“自由”“人權”“法制”的話語陷阱已經被識破,但西方話語體系仍具有堅韌性。中國智庫應當花大精力,像破解“哥德巴赫猜想”那樣解構西方,形成釜底抽薪的話語與思想力量。中國智庫應該就像西方媒體常炮制“歷史的終結”“文明的沖突”“軟實力”“債權帝國主義”等全球流行概念一樣,在“全人類共同價值”“一帶一路”等宏大倡議上破題,設置國際議程,引領全球思潮。這考驗中國智庫界的國際傳播布局與研究戰略雄心。
3.4? 新時代的中國智庫應有推動國際傳播觀念創新的智慧
國際傳播需要一系列的深化組織管理、經費管理、成果評價、國際交流等改革,還需要一批研究選題、聚焦內容的創新。一方面,需要撬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者“百萬大軍”投入到智庫的國際傳播事業中[14];另一方面,中國智庫需要提前布局,設置與時俱進、更有戰斗力的新課題。例如,2022年,不妨設置黨的二十大前的國際重大涉華輿情24小時追蹤、預警與即時反擊項目;解構美西方主要“話語陷阱”及對外傳播項目;追蹤與揭破美方、西方抹黑中國機構、學者項目;重塑中國人的美國觀及壓制國人溢美、恐美情緒的傳播項目,等等。
3.5? 新時代的中國智庫應有跨國運營配置資源的能力
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智庫進行了戰略調整,推動社會科學研究市場的全球化,采取跨國運營的策略,以提升新世紀本機構的全球競爭力[7]。對于新時代的中國智庫而言,其同樣需要有在全球層面配置資源的能力,這不僅包括在本國構建各國駐華使領館、主要國際大企業、外媒駐華記者的日常聯系網絡,還要推動與境外智庫、學者、媒體的聯系,更要深化在研究議題、會議承辦、報告發布、信息共享等事務上的跨國合作與國際推廣。
4? 結論
“智庫”英文“Think Tank”的直譯是“思想坦克”,折射了19世紀一批知識分子推動新行業問世時的雄心與抱負,即思想應像坦克那樣具有沖擊力。2013年以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確推動了中國思想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智庫本身的使命拓展[15]。但正如國際知名智庫評價專家詹姆斯·麥甘(James McGann)所倡導的智庫三種角色(學者、咨詢顧問與倡導者)[16],中國智庫在對全球層面上的理念推廣上仍然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提出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方案,如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新型國際關系等,以及面臨西方話語強勢與西方媒體歪曲的大背景下,中國智庫對國際社會的敘事力、倡導力以及戰斗力仍需要加強。
本文試著從研究報告《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的有效案例出發,通過親歷的感受分享,歸納可借鑒的經驗,希望能夠激發新時代中國智庫更多的全球雄心與能力。正如全球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Stiglitz)所言,如果智庫在當今全球政策環境下要有效運作,那么必須進行全球性的考察與本地化的重塑[17]。21世紀以來,全球智庫都在采取全球布局、全球視角和面向全球民眾的發展戰略[18],中國智庫也必須緊跟潮流,不可錯過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習近平: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 (2021-06-01) [2021-09-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351690005252206&wfr=spider&for=pc.
[2] 新華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15(4): 4-8.
[3] Bloomberg News. Chinas Covid-Zero strategy risks leaving it isolated for years[EB/OL].(2021-08-09)[2021-09-20].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8-09/china-s-covid-zero-strategy-risks-leaving-it-isolated-for-years.
[4] FEARNOW B. China says GOP, democratic infighting caused U.S. to be “number one in pandemic failure” [EB/OL]. [2021-10-15]. https://www.newsweek.com/china-says-gop-democratic-infighting-caused-us-number-one-pandemic-failure-1617516.
[5] SINGH N. Chinese institutes accuse U.S of being source of Covid-19 and “fail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EB/OL]. [2021-10-15]. https://www.independent.co.uk/asia/china/china-america-covid-pandemic-source-b1899898.html.
[6] 中國青年網. 美國出爐“溯源報告”!so what?[EB/OL]. (2021-08-29)[2021-10-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25855852232094&wfr=spider&for=pc.
[7] 詹姆斯·麥根, 安娜·威登, 吉莉恩·拉弗蒂. 智庫的力量: 公共政策研究機構如何促進社會發展[M]. 王曉毅, 張倩, 李艷波, 譯.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16.
[8] 關琳, 李剛, 陳媛媛. 美國智庫“獨立性”拷問: 基于董事連鎖網絡的實證考察[N]. 光明日報, 2015-06-17(16).
[9] 王文. 中國學人應有全球抱負[J].對外傳播, 2020(5): 28-29.
[10]王文.論智庫與學術的異同[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7, 2(2): 24-32.
[11] MARCUS G. Raskin, being and doing[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1: 2-4.
[12] SMITH J A. The idea brokers: think tank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policy elite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1: 35-37.
[13] HAAS R N. 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A policy-makers perspective[J]. Foreign Policy Agenda, 2002, 7(3): 5.
[14] 王文. 調動“百萬大軍”: 論中國智庫對外傳播的進展、困境與政策建議[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1, 6(1): 12-21.
[15] 王文. 重建中國智庫[J]. 文化縱橫, 2014(5): 84-88.
[16] 詹姆斯·麥甘. 美國智庫與政策建議: 學者、咨詢顧問與倡導者[M]. 肖宏宇, 李楠,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23.
[17] STIGLITZ J. Scan globally, reinvent locally: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C]// In Banking on Knowledge: The Genesis of the Global Development Network, Edited by Diane Stone. London: Routledge, 2000: 24-43.
[18] 詹姆斯·麥甘. 第五階層: 智庫·公共政策·治理[M]. 李海東, 譯.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8: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