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霄龍 時高峰 楊麗 李揚
摘要:目的?探討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的CT表現。?方法?回顧性分析15例經病理學證實腹膜后DDLS的CT資料。?結果?15例中單發腫塊6例,多發腫塊9例。6例單發腫塊中脂肪成分為主伴非脂肪成分1例;軟組織成分為主,可見或不可見脂肪密度成分5例。9例多發腫塊均軟組織成分為主,其內可見或不可見脂肪成分。增強不均勻中度持續強化。15例中4例腫瘤侵犯周圍臟器及組織。15例均未發現淋巴結腫大及腹部臟器轉移。?結論?腹膜后DDLS表現為單發或多發腫塊,部分腫塊CT未見脂肪成分,CT對其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去分化脂肪肉瘤;腹膜后;計算機體層成像
【中圖分類號】R7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3-01
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是一種少見的軟組織脂肪肉瘤,腹膜后DDLS研究少見[1] [2],回顧性分析15例經病理學證實腹膜后DDLS的CT資料,旨在提高對腹膜后DDLS的診斷水平。
1?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經手術后病理證實的15例腹膜后DDLS患者的臨床和CT資料。納入標準:①病理診斷為去分化脂肪肉瘤;② CT診斷及手術探查腫瘤位于腹膜后;③ CT檢查前未接受過放療、化療或是生物治療。排除標準:①臨床或CT資料不完整;②CT圖像質量不能滿足研究。所有病例均由手術后病理證實。CT檢查與手術間隔時間不超過1周。
1.1?臨床資料
其中男8例,女7例,年齡38~66歲,平均年齡56歲。15例中原發DDLS 6例,高分化脂肪肉瘤術后復發DDLS 3例,DDLS術后復發6例次。原發病例中主訴為體檢發現腹部包塊4例,主訴為尿頻尿急1例,主訴為間斷發熱1例。復發病例中主訴為腹脹1例,主訴為間斷發熱1例,余7例為術后常規隨訪復查時發現腫塊。
1.2?檢查方法
15例DDLS中,全部行CT平掃及動脈期、靜脈期增強掃描。采用GE Revolution 128排CT機,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機和Philips ICT 256排CT機。常規層厚5mm,120 kV,250~350 mAs,全腹掃描范圍自膈頂至恥骨聯合下緣水平。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含量300 mg/ml),注射流率3.0 ml/s,對比劑總量100 ml。于注藥后25s掃描動脈期,70s掃描靜脈期。
兩位具有8年和23年腹部影像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生分別評估圖像,當二人意見不一致時,由一位具有25年腹部影像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生加入組成小組討論達成一致。主要評價指標包括:病變位置、大小、形態、邊界、多期掃描CT值(平掃、動脈期、靜脈期)、周圍組織侵犯、遠處轉移等。
1.3?病理檢查
所有患者病變部位均經手術切除,標本經10%中性緩沖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法染色。由兩名對軟組織腫瘤具有豐富經驗的病理科醫師進行雙閱片,意見不一致時,由上級醫師進行復診,最終確定判讀結果。
2?結果
2.1?腫瘤形態
15例腹膜后DDLS長徑在55.1~420.0mm,平均長徑151.4mm。單發腫塊6例,多發腫塊9例,呈圓形或類圓形。最大腫塊不伴分葉5例,伴有分葉10例。
2.2?腫瘤密度及強化特點
單發脂肪成分為主腫塊,伴非脂肪密度成分1例;單發軟組織成分為主腫塊,內可見或不可見脂肪密度成分5例;多個軟組織成分腫塊,其內可見或不可見脂肪密度成分9例。
6例單發腫塊中,1例表現為囊實性腫塊,3例表現為實性腫塊伴囊變/壞死,1例表現為實性腫塊伴囊變/壞死并伴有多發鈣化,1例表現為脂肪、軟組織、液體混雜成分腫塊。
9例多發腫塊中,3例表現為多發軟組織腫塊,1例表現為多發軟組織腫塊及囊實性腫塊,1例表現為多發脂肪、軟組織、液體、鈣化混雜成分腫塊(圖1),1例表現為脂肪、軟組織、鈣化混雜成分腫塊伴多發軟組織腫塊,2例表現為囊實性腫塊伴多發軟組織腫塊,1例表現為多發囊性腫塊(圖2)。
增強掃描動、靜脈期腫塊脂肪成分均未見強化,液體成分均未見強化。避開壞死區域測量CT值,腫塊軟組織密度成分其平掃CT值25~46Hu,平均CT值36Hu;增強掃描表現為輕度至明顯強化,強化不均勻,動脈期CT值29~95Hu,靜脈期CT值46~121Hu;動脈期、靜脈期平均CT值分別為57Hu、72Hu。本組病例中除1例是囊性病變無明顯強化外,其余14例均表現為漸進性強化。
2.3?腫瘤侵犯及轉移
腫瘤侵犯實質臟器及周圍組織情況:1例相鄰腎臟、腎上腺受侵犯,2例腫瘤侵犯右半結腸,1例腹壁皮下軟組織受侵。全部15例病例均未發現腫大淋巴結及腹部其它臟器轉移。
3?討論
CT是腹膜后DDLS重要的檢查手段。本研究發病年齡主要為中老年,男女比例未見明顯差異。就診時可為原發病變,也可繼發于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術后。通過術后復查可發現復發型DDLS。臨床癥狀則取決于其占位效應。患者CT檢查顯示瘤體均大于50mm,可能與腫瘤生長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有關。多發腫塊通常表現為主瘤灶伴多發相對較小瘤灶出現。
根據腫塊數量和組織成分區別,Hong[3]等將DDLS分為以下4型:Ⅰ型:單發脂肪成分為主腫塊,伴非脂肪密度成分;Ⅱ型:單發軟組織成分為主腫塊,內可見或不可見脂肪密度成分;Ⅲ型:多個軟組織成分腫塊與脂肪密度腫塊;Ⅳ型:多個軟組織成分腫塊,其內可見或不可見脂肪密度成分。近年來研究[4] [5]多采用Hong等的分型方法。本研究根據其分型分為Ⅰ型1例(1/15,占6.7%),Ⅱ型5例(5/15,占33.3%),Ⅲ型0例(0/15,占0.0%),Ⅳ型9例(9/15,占60.0%),Ⅰ型和Ⅲ型占比例較低,即無論單發或多發腫塊,去分化脂肪肉瘤腫塊CT表現多不含脂肪成分,因此依據CT是否顯示腫塊具有脂肪成分鑒別去分化脂肪肉瘤是不可靠的。
15例中11例(11/15,占73.3%)腫塊含有黏液成分,反映DDLS易囊變、壞死這一特點,其中1例腫塊幾乎全部為黏液成分。TirumaniS[6]等研究表明,含有黏液成分的DDLS生長速度較快且可轉變為軟組織成分。此類DDLS應警惕其生長速率較高,且如果通過復查發現黏液成分轉變為軟組織成分,則考慮診斷DDLS的可能性。
15例中3例DDLS伴有鈣化或骨化成分(3/15,占20.0%)。TateishiU[7]等研究表明這與腫瘤內進一步骨-軟骨肉瘤樣分化或骨化生相關,如果脂肪肉瘤中出現此征象則提示為去分化的有意義征象。
研究顯示增強掃描動、靜脈期軟組織成分均呈中度至明顯持續性強化,靜脈期強化程度未見減退,反映DDLS富血供特點,因而腫塊生長活躍且惡性度高。黏液成分、脂肪成分均未見強化。這與其它研究[4] [5] 在強化程度、強化方式相似。
15例中4例腫塊侵犯(4/15,占26.7%)相鄰臟器。15例(15/15,占100.0%)均未發現淋巴結轉移及腹部其它臟器轉移征象,本研究DDLS未發現經血行或是淋巴途徑轉移,這與其它研究[4] [5]一致。
本研究有以下局限性:1、因本病罕見納入研究病例數較少。2、CT分型與預后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腹膜后DDLS表現為單發或多發腫塊,腫塊成分多混雜,部分腫塊CT未見脂肪成分,CT對其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林紅東,張志艷,馬偉瓊,周玉祥,腹部原發去分化脂肪肉瘤CT表現及病理對照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8,(02):226.DOI:10.3969/j.issn.1002-1671.2018.02.016.
[2]方圓,李明,劉剛,徐啟明,唐軍,李天然.原發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征象分析[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7,33(S1):62-65.DOI:10.13929/j.1003-3289.2017019.
[3]HONGSH,KIMKA,WOOOH,et al.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of retroperitoneum:spectrum of imaging findings in 15 patients[J].Clin Imaging,2010,34(3):203-210.DOI:10.1016/j.clinimag.2009.12.025.
[4]張杰穎;余小多;宋艷;張宏圖;陳雁;歐陽漢;趙心明.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對照[J].中華腫瘤雜志,2019,41(3):223-228.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9.03.013
[5]周曉明,于瀾,谷海燕,王剛,高遠翔.原發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現及分型初探[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11).DOI:10.13437/j.cnki.jcr.2015.11.024
[6]TIRUMANISH,WAGNERAJ,TIRUMANIH,et al.Is the nonlipomatous component of 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always soft tissue on CT? Analysis of CT densiti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ate of growth in 60 patients[J].Abdom Imaging,2015,40(5):1248-1254.DOI:10.1007/s00261-014-026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