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飛曄 丁東升



摘要:目的 探析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干預的護理。方法 將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于2019年10月-2021年05月納入的53例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參照組(n=26)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n=27)實行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比較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搶救時間低于參照組;比較兩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發生率相對較低;和參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較高,疾病復發率較低,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進行的護理中,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能夠有效縮短搶救時間,同時對于減少并發癥以及提高搶救成功率都是非常有利的,病情復發率較低,對于患者病情恢復以及預后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突發急性心肌梗死;行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3-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危急重癥,其病情進展速度快并且死亡率較高。該病癥主要是冠狀動脈病變所引起的冠脈血供中斷或減少,進而誘發心肌壞死缺血。患者發病后,其通常伴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癥狀,受到疼痛影響其心肌耗氧量會隨之增加,病情加重。并且患者心肌缺血時間越長,其預后越差,死亡率較高,所以患者發病后需要及時展開搶救和治療,使患者心肌血液供應獲得恢復,改善其冠脈血運循環,進而實現缺血組織的盡快修復。臨床常規護理中,盡管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該護理模式缺乏規范性、標準性,預后較差,會對急救效果產生不利影響[1]。而醫護一體化主要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護理干預,創建三位一體模型,對急救流程進行優化完善,進而實現提高搶救效果以及工作效率的目標。本次研究針對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干預的護理展開探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于2019年10月-2021年05月納入的53例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參照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34-78歲,年齡均值為(59.76±1.60)歲;觀察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34-79歲,年齡均值為(59.65±1.58)歲。對兩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與研究的患者均已經確診為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以及意識障礙。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以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排除嚴重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排除人格分裂癥患者;排除合并感染、惡性腫瘤患者;排除存在藥物過敏史以及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方法
1.3.1參照組
該組實行常規護理。患者入院之后由醫生以及值班護士接診,并對其實行心肌酶學實驗室檢查以及心電圖檢查。護理人員則要及時為患者創建靜脈通道,并展開吸氧治療,實行心電監護并對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監測,遵照醫生叮囑實行抗凝治療,并配合醫生的搶救工作,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1.3.2觀察組
該組實行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干預。
制定一體化模式:一體化小組由急診科醫生和護士組成,科室中可以組成若干小組,進而充分滿足臨床基本需求。同時對組內成員展開醫護一體化培訓,分工合作、權責分明、密切配合。
制定急診急救流程:急診科、醫務處一同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診急救各環節、流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患者接診、交接以及檢查等環節進行優化和完善,創建護理流程,并制定出相應的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流程圖。
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模式:在接診患者之前,預診護士要首先評估患者病情,之后由醫生主診;搶救護士則做好全程搶救護理服務;其他護理人員則負責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病情并記錄等;同時做好管道管理、靜脈通道管理以及用藥指導工作;和醫生保持溝通,并落實轉運以及記錄等各項工作。
護理階段:早期階段輔助患者絕對臥床并做好各項基礎檢查如心電圖檢查、心肌酶檢查等,并實行低流量吸氧,對患者的血氣及心率變化進行嚴密監測,并連接心電監護。中期創建靜脈通道,遵照醫生叮囑展開口服用藥以及靜脈給藥。后期階段也就是搶救階段,搶救護士要依照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各項檢查結果評估相關危險因素,對檢查結果進行核對,確定醫囑執行情況,輔助醫生展開搶救和治療工作,最后將患者送回到導管室。
醫護一體化急救護理具體實施:①入院前搶救。在接到患者家屬急救電話之后,及時出診,同時接線員要安撫患者家屬情緒,指導其采取科學有效的急救措施,進而爭取搶救時間。與此同時急救醫護人員需要在現場對患者實行輸液、吸氧等搶救。②出診轉運。在到達現場并做好各項處理之后,需要及時將患者搬運到救護車上,實行心電監護并創建出靜脈通道,對患者病情進展及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嚴密觀察。③接診。急診室護理人員要事先到醫院門口等待,在較短時間里將患者推送到急診室,并展開搶救治療。④臨床檢查和監護。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要對其實行常規檢查并創建心電監護,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觀察,了解其發病因素,以便及時制定治療方案。⑤用藥指導。及時創建靜脈通道,將5-10毫克硝酸甘油加入到25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者實行靜脈滴注,使患者冠狀動脈擴張,強化靜脈側支循環,提高心肌梗死區域血供,使其梗死癥狀得到有效改善;為了能夠減輕患者痛苦,可以合理應用快速高效鎮靜止痛劑,進而促進臨床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溶栓治療前,醫護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同時還要對其治療時使用的器具、藥物等進行檢查,治療過程中觀察其血壓及心率變化,并做好急救準備。⑥吸氧護理。對患者實行早期吸氧護理,進而提高其血氧飽和度,緩解心臟壓力,降低心絞痛以及心律失常發生率。⑦飲食干預。護理人員要依照患者機體營養情況、個人喜好及病情進展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確保機體營養均衡,在此期間嚴格遵循少吃多餐的基本原則,緩解其心臟以及腸胃負擔。⑧心理指導。患者意識清醒后,護理人員要傾聽其訴說,疏導患者負面情緒,使其能夠切實體會到來自于護理人員的關愛,提高治療信心,進而促進治療以及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家屬疏導患者情緒,告知其生活中鼓勵支持患者,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進而促進病情盡快恢復。⑨排便護理。護理人員需要按摩患者腹部,緩解其痛苦,進而促進排便;同時告知患者科學飲食,多食用新鮮蔬果以及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患者排便時,護理人員要對其心電圖變化情況進行關注,以便發現異常時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并為其提供通便劑等藥物,進而促進其排便。⑩出院指導。患者出院之前,護理人員要告知其日常生活中不要過于勞累,禁煙酒,不要喝濃茶;并指導其展開有氧訓練,依照自身耐受性以及病情恢復情況對運動量和運動時間進行合理調整,提高機體抵抗力以及抗病能力。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癥狀發作至急診室時間、分診時間、心電圖時間、進出急診室時間、PCI時間、門球時間、再灌注時間;同時對患者的并發癥情況進行觀察,主要包括尿潴留、假性動脈瘤血腫、深靜脈血栓等;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以及疾病復發率進行詳細記錄[2]。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的搶救時間
觀察組各流程搶救時間均低于參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觀察兩組的臨床并發癥情況
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0.77%,觀察組為7.41%,對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2.3兩組搶救成功率以及復發率比較
對比參照組,觀察組搶救成功率較高,復發率相對較低(P<0.05)。詳見表3。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病變造成冠狀動脈供血減少、中斷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的危急重癥,臨床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患者疾病產生后常表現為休克、持續性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心力衰竭等,且心肌缺血時間的增加,患者預后則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死亡風險較高[3]。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血管急癥,患者發病時間的增加,其心肌壞死程度也會隨之加重,并且死亡率也會越來越高。冠狀動脈堵塞、病變等都是誘發心肌壞死缺血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及時改善患者的冠狀動脈再灌注,使其心肌可以正常供氧供血,緩解其心肌壞死程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所進行的搶救和治療中,需要醫護人員之間的緊密配合,降低救治時間,進而實現提高搶救成功率的目標[4]。最近幾年,臨床急救措施的發展和完善,臨床逐漸對資源整合、提高搶救成功率以及優化搶救流程等進行了重視,因此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干預就顯得極為必要。
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主要是通過創建三位一體化模式對疾病的急診急救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和完善,確保患者入院后接診、分診、檢查、治療以及交接等各環節可以有效銜接,縮短滯留時間,使患者可以在較短時間里接受治療[5]。有研究表示,患者就診直到球囊擴張時間不應超出90分鐘,最大程度地使患者獲得再灌注。在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中,需要創建相應的急救小組,明確各護理人員職責,做好患者入院、手術、用藥、認知教育、病情觀察、出院以及隨訪等各項工作,減少責任不明確、護理中斷、交接不清楚以及護理縫隙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6]。通過實行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滯留時間和救治時間,同時還可以促進心肌供血的盡快恢復,對于提高搶救成功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通過流程再造創建出醫護一體化模式,能夠強化醫護之間的配合程度,能夠對急診急救中延遲治療的相關因素進行避免,不僅可以提高搶救質量和醫院管理水平,同時對于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都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優化急診急救流程對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成功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傳統常規護理其應用相對廣泛,但是并沒有預見性處理搶救流程,使搶救流程處于被動狀態,靈活性不強,影響搶救效果[7]。而在搶救環節時間分配層面,依照操作流程展開工作會提高搶救流程的復雜性,很容易引起醫護重復工作現象,無法合理充分利用資源,不但會延長患者生命體征以及病情監測時間,同時還會對分診評估時間產生影響,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需要創建出相應的急診急救小組,促進資源合理利用,通過組內成員相互合作促進其搶救技能的互補。在搶救培訓過程中,需要強化醫務人員自身思維判斷能力以及技術水平。搶救期間醫務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思維判斷能力以便更好地評估患者病情,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搶救。有研究發現,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其通常以ST段上抬為主要表現,需要及時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重建血運,并且再灌注治療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重要方式。盡早再通冠狀動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所以需要在有效時間窗內評估并判斷患者病情,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8]。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其主要作用機制就是通過制定并完善護理流程使醫務人員可以依照相關操作流程和步驟展開針對性、個體化搶救和治療,突出搶救流程的重點內容,以便在較短時間里判斷患者病情并展開搶救和治療,確保醫護人員可以在搶救過程中對患者并發癥情況以及病情變化進行密切監測,降低梗死復發率。急救搶救流程所創建的責任護士制度需要對患者進行全程把控,執行醫囑并配合醫生工作,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此外,還要強化新業務、新理念以及新技術培訓,進而確保急診搶救流程的順利進行,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中,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有利于提高搶救成功率,通過給予患者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能夠提高護理質量以及滿意度,同時對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以及改善其預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時間低于參照組;比較兩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發生率相對較低;和參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較高,疾病復發率較低,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就說明在對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進行的護理中,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能夠有效縮短搶救時間,同時對于減少并發癥以及提高搶救成功率都是非常有利的,病情復發率較低,對于患者病情恢復以及預后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的實行,其應用效果較常規護理更為明顯,不僅可以降低患者搶救和治療時間,還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疾病復發率,存在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可以有效彌補常規護理干預中存在的不足,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曹小紅,葉秋梅,潘開菊.醫護一體化急診急救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J].當代護士(綜合版),2020,27(1):120-122.
[2]張羽.醫護一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中的應用[J].人人健康,2020,No.519(10):230-231.
[3]張同,劉春花,李婷,等.優化急診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時間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9,v.34(21):76-79.
[4]陳智玲,李瑤,周閔.心肌梗死患者應用醫護一體化護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9,9(34):154-155.
[5]陳文杰.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中的護理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20,v.41(4):206-207.
[6]馮志娟.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工作中的開展效果[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v.26;No.490(7):175-175.
[7]王亞囡.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心律失常的有效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8):211-212.
[8]王麗芳.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中的護理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20,v.58(30):163-165+169.
[9]卓小華,廖秀芳,鄺愛玲.程序化急診急救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16):230-232+236.
[10]鄭翠興.綠色通道護理模式在急診送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實施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21):3530-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