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生
摘要:目的:探討改良PPH手術方案對重度痔瘡患者療效及術后并發癥風險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收治的25例重度痔瘡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PPH治療,觀察組采用改良PPH手術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變化情況、手術前后患者疼痛情況(VAS評分)以及術后各種并發癥情況等。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切口愈合時間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重度痔瘡患者采用改良PPH手術療法,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患者住院時間,并且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有利于患者預后,具有較為顯著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重度痔瘡;改良PPH;手術療效;術后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3-01
痔瘡是肛腸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直腸下端或肛管靜脈出現充血或瘀血導致的腫大,進而導致排便時疼痛、出血、肛門瘙癢、脫垂等癥狀[1-2]。根據病灶所處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外痔、內痔、混合痔。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可能發病,但痔瘡的發病幾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其發病高峰年齡階段為45~65歲之間,且發病率高達60%以上,其中混合痔的占比達到25%,特別是重度混合痔,會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形切除術(PPH)來進行治療,該種手術方式也有療效明顯、安全性高等特點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和普及[3-4]。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該種術式造成的患者疼痛程度較輕,并發癥發生幾率較低,且治療效果明顯。另外,該種術式操作簡單,風險小,容易被廣大的患者朋友所接受[5]。對此,本文主要探析改良PPH手術方案和傳統PPH手術方式對重度痔瘡患者療效及術后并發癥風險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做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收治的25例重度痔瘡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5例中,男女比例為14:11,最大年齡75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中位數為47.46歲;最長病程3年,最短病程3個月,病程中位數為1.26年。觀察組25例中,男女比例為13:12,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19歲,年齡中位數為48.15歲;最長病程3年,最短病程2個月,病程中位數為1.18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重度痔瘡的臨床診斷標準,同時結合直腸指診和肛門鏡檢查證實;(2)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2)患有惡性腫瘤者;(3)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4)免疫系統障礙或無法配合手術者。
1.2方法
兩組在術前均接受心電圖、肝腎功能、血常規等一系列常規檢查,并在術前8小時禁食禁水,術前進行大腸水療并實施硬膜外麻醉。手術當天結束后禁食,第二天給予患者半流食,術后2天可恢復正常飲食;同時術后應立即給予患者止血藥物和靜脈輸液,術后2天開始口服潤腸類藥物,并將引流管取出,采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常規的對癥治療。
對照組采取傳統PPH手術療法。手術步驟與觀察組相同,但在切口縫合時采用可吸收腸線并按順時針3點鐘方向做縫合處理。觀察組采取改良PPH手術療法。具體步驟如下:(1)先給予患者會陰部、腸腔常規消毒處理,并根據術前肛門鏡的檢查結果,確定痔瘡的部位、大小和脫出程度等,利用肛管擴張器進行擴肛處理。確定好齒狀線位置后,將外痔退回肛內,順著肛管擴張器將肛鏡縫扎器放置好,縫針位置從三點鐘方向開始,在齒狀線上方月1.5公分處,用可吸收腸線先順時針縫合一周,經10號絲線從9點鐘方向拉出,縫合2-3針,將吻合器頭端從荷包縫線上方插入,縫合打結,利用帶線器自三點鐘方向及九點鐘方向,讓牽引線從吻合器對應側孔通過并牽出肛外,拉緊牽拉線,將縫合粘膜、結扎組織放置在吻合器的頭部套管位置,將吻合器收緊,打開擊發,成功去除痔瘡,再將吻合器移出,利用跨越吻合口進行8字縫合處理,成功固定后,放置好引流管。
1.3觀察指標
(1)觀察并對比兩組手術相比指標,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切口愈合時間等。
(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法(VAS)分別對兩組手術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其中評分達到10分為劇烈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0分則無痛感。
(3)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繼發性出血、肛門墜漲以及吻合口狹窄等。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通過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數據均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性。
2結果
2.1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由表1所示可知,觀察組各項手術相比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VAS評分對比
由表2所示可知,術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3并發癥發生情況
由表3所示可知,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要想達到治療重度痔瘡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在不影響患者肛門正常的生理結構以及生理功能的前提下,將過大或移位的痔瘡組織恢復正常狀態,而非全部切除[6]。傳統PPH手術就是借助特制的吻合器,將直腸下部粘膜和粘膜的下層組織一次性有效切除,其中切除部分包括痔瘡,同時還讓粘膜下層組織和近處、遠端的粘膜實現自動連接,為脫出肛墊部位的上移復位提供良好的條件。另外,PPH手術對患者所造成的創傷較小,所產生的疼痛感較輕,術后患者需要恢復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而改良后的PPH術,與傳統PPH術式相比,手術過程中用可吸收腸線將粘膜下層縫合一周后,并沒有立即結扎,而是現將縫合線牽引好再進行縫合處理。改良PPH手術方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保證粘膜兩側都有牽引線發揮作用,確保其兩側因牽引作用保持平衡,有利于粘膜下層組織更加完整的切除;②不會對痔瘡周圍的其他正常組織造成過多壓迫,并且縫合距離短,可較好的將痔核周圍組織避開,不會對周圍組織的血供造成影響,通過改良,有效控制了術后患者的出血量以及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風險[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長、住院時間以及切口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明顯更少,且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對重度痔瘡患者采用改良PPH手術療法,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患者住院時間,并且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有利于患者預后,具有較為顯著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衛春.傳統手術療法與PPH痔瘡手術療法治療嚴重痔瘡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30(v.9):89-91.
[2]趙冰峰.PPH痔瘡手術療法治療嚴重痔瘡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v.18(13):57+65.
[3]徐明財.微創痔瘡手術(PPH)治療嚴重痔瘡的臨床效果[J].養生保健指南,2019,000(023):77.
[4]張大鵬.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術(PPH術)與傳統PPH術治療中重度痔瘡的臨床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8,19(006):38-39.
[5]朱琳.PPH術與傳統痔瘡手術治療中重度痔瘡的臨床效果[J].飲食保健,2020,007(010):64-65.
[6]黃薇穎.傳統手術和PPH痔瘡手術治療嚴重痔瘡的比較[J].飲食保健2020年7卷25期,80-81頁,2020.
[7]徐紅.用傳統手術療法與PPH痔瘡手術療法治療嚴重痔瘡的臨床效果對比[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5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