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雪
內容摘要:語文作文作為高考中所占分值最大的題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評分標準和原則也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研究高考語文作文評分我們發現,評分的主觀性越來越強,加劇了作文分值趨于集中的現象。因而本篇論文主要探究高考語文作文評分標準不合理之處,并提出相應建議和措施,旨在更好的發揮高考“指揮棒”作用,進一步提高評分標準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客觀性。
關鍵詞:高考語文作文 評分標準 趨中現象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明確了“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1]在歷史的傳統積淀和時代要求的背景下,語文作文試題的題型和評價原則應回顧過往,在分析恢復高考后作文發展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如何控制作文評分誤差,避免語文趨中現象,深化作文評價標準的改革,有效區分學生真實水平,保障語文作文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一.緒論
(一)作文評分標準研究背景
從科舉考試到新時代高考,作文試題是一直未變的題型,其分值占整個語文試卷的40%。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大環境的改革,作文被賦予嶄新的意義。它不單單要求承載著檢查學生基本寫作能力的選拔功能,而變為要求融入審美、文化、創新、思維等素養的綜合性測試,又因其分值大且答案不唯一和評分主觀,而一直作為改革重點,備受社會的關注。
(二)高考語文作文的改革
自1977年恢復高考直至今日,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高考語文作文也經歷了多次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改革和挑戰。從命題內容來看:
1、在1977年剛恢復高考時期,高考語文作文主要是標題作文,國家教育部給出一個作文題目,要求用一種寫法、一種問題來完成寫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約束性。
2、1990年左右,隨著改革開發的穩步進行和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人們的心態也在不斷開放,越來越追求開放性和創新性,話題作文便出現了。話題作文是指針對某一話題展開寫作,多角度分析和研究問題。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套模版和宿構問題格外突出,拿來主義大大降低了語文作文的測試性和真實性功能。
3、2006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語文命題組在研究分析之前作文題型的基礎下,進行討論和改革,提出材料作文這一新型的語文作文題型,也成為我國目前高考作文的主流題型。
(三)研究評分標準的意義
高考語文作文內容的不斷改革,對語文作文的評分標準也提出了更嚴格、規范、細致的要求,督促評分標準進行創新和改革。高考中語文作文是分值很大的一個題型,因其每年作文題目緊扣時政熱點,具有變化性,答案不唯一性,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議。
看似簡單的語文作文題目實則暗含對學生語言建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素養等多方面素養的考量。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作文并非簡單事,若單純評分的話則很容易造成趙海燕和陳志國所提出的“高分生的分數被降低,低分生的分數被提高”[2]的現象。而如何客觀高效公平公正的給予學生作文分數成了要面對的另一挑戰。
只有合理全面的分析作文評分標準面臨的問題,創建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表格,才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作文一個客觀科學的分數,對學生的作文水平進行真實的反饋,打破現在所謂的保險性的趨中分數現象,有效的區分學生,提高考語文作文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二.作文評價表的改革
(一)作文評分表的變化
隨著高考語文作文的不斷改革,其評分標準表也在不斷規范化,之前的評價表單一籠統,僅按照內容、表達、特征3方面進行評分,沒有細分標準,容易出現趨中現象,無法區分學生的真實寫作水平。現在高考作文評分表在內容、文體、表達、創新四大方面之下又細分文章是否扣題、內容是否充實、思想是否健康、語言是否通暢等多方面,同時針對扣分項目字數要求、錯別字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客觀、細致、具體化的評分標準給予教師規范化評分模版,可幫助閱卷老師快速定位作文屬于哪一范疇,按照標準給分,對作文進行有效區分,更好的展現出高考選拔人才的功能。
(二)評分標準變化的原因
新高考以來,有研究者運用數據統計對高考語文作文最終分值進行統計和整理,調查結果發現,三類卷作文的數量是最多的,甚至高達百分之90,整體出現嚴重趨中現象。高考是一個選拔人才的考試,作文分值也擔任著有效區分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任務,在高考大背景下對作文評分標準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1)學生經歷了從小學到高中共12年學校教育后參加高考選拔考試。成績分布接近正態分布時,說明教育是失敗的。經過長時間的作文學習和練習,學生的寫作能力水平應該有明顯的提高,而不是趨于中間水平,優秀水平學生少,這是在削弱教育的作用。
(2)高考與日常參加的考試性質與目的不同,高考是選拔優秀人才的考試,是為高等學校選拔人才,而不單是為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普通測試,它起到有效區分考生的作用,因此在這樣的現狀下,高考語文作文評分標準必須要進行改革和創新的。
三.如何改進作文評分標準
現在的高考作文多采用網上閱卷+分項評分+雙評三者相結合的評分模式,三因素相互協作,相互牽制共同監督作文的評價結果,保障作文分值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但是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怎樣才可以科學性的改革作文評分標準,順利由舊的評分方式過渡到新的標準化評分模式,這需要我們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去探究和探討。
(一)評分標準
1、區分作文文體、制定評分標準
由于評分標準不夠完善具體,閱卷老師很難在有限時間里迅速給不同文體作文定位。針對不同的文體要細分標準,按照內容是否扣題,語言是否流暢,思想是否健康等方面明確分類,使閱卷老師可以立刻找到作文所屬范疇,按照不同的文體評分標準,對應給分。
2、突出個性和創新,適當給分
國家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性思維,鼓勵學生要打開思路,學會創新。從評分等級上看,創新性被新加入其中,并給予了明確的分數等級。潘涌提出美國高考作文“以作者基Eassy本觀點統領全文,重在表達個人獨特的思想傾向或價值評判”[4]閱卷教師在閱卷過程中,應適當關注學生創新方面,著重關注學生的獨特性思維,讓真正有創新性的文章得到應有的分數,以激勵學生展現創新思維。
(二)教師培訓
1、改進教師選撥體系,挑選優秀教師
在制定了標準化的評分體系之后,最重要的環節是實施。要想真正的對評分模式進行改革,就必須要從閱卷教師入手,既要提好閱卷老師的質量,又要增加閱卷老師的數量。
(1)從質量上看要求改革篩選體制,選擇經驗豐富,有良好語文素養、思想品德高、身心素質良好等各方面優秀的教師,組成精英閱卷群體。
(2)從數量上看,要壯大閱卷隊伍。隨著高考人數的不斷增加,工作量不斷增大,老師壓力也越來越大,教師心理生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通過篩選體制選擇更多優秀教師,加入到閱卷隊伍里,減少每個閱卷教師的工作量,降低疲勞感,進而提高閱卷教師的工作效率。
2、對閱卷教師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培訓
通過了解發現,對于閱卷教師的培訓時間大約在一天半左右。期間,閱卷教師要熟悉作文題目,了解題意角度,解讀并熟記評分標準,并對隨機的樣本試卷進行分析和練習。在較短的是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是急促忙碌的,教師僅了解而未真正的吸收和掌握,投入到閱卷工作中時很容易出現誤差性。
因此為了更好的保障閱卷的公正性,可適當的延長閱卷教師的培訓時間,系統化的講解評分標準,專業化的進行操作訓練,規范閱卷的模式,讓教師提前適應閱卷工作,熟練閱卷環節和要求,為正式的閱卷工作打好基礎。
3、培養教師責任意識和觀念
對選撥的教師進行培訓時,應注意培養教師的責任感。廖平勝就提出“考試主體首先應該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即要有崇高的考德,能嚴守考紀、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堅持考試面前人人平等。”[5]提高閱卷教師的責任意識,一方面要加大培訓力度,深入貫徹責任意識,培養教師的責任感;另一方面,通過監督作用,對表現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工作的效率。
4、加入人工智能,降低主觀誤差
高考語文作文一直受到各界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主觀性較強,由于閱卷教師在網上閱卷時會產生不適應性、疲勞性,對評分標準不夠深入理解等因素干擾,使得最后的分值可能不夠客觀和公正。
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相對彌補這個問題,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運用在英語作文評分中,并且效果可觀的,語文作文評分同樣可以運用這項技術,提高閱卷的客觀性。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時,應盡可能制定詳細的評分細則和標準,電腦對作文進行客觀評價和給分,這也是未來高考語文作文評分可以運用的可實施性策略。
高考作為一場重要的選拔性考試,其評分標準展現了我國教育發展水平,關系每個學生的命運;既涉及高等學校的錄取工作,更關乎教育公平問題。因此評分客觀性和公平性尤其重要,評分體系的改革也必不可少。要從理論層面看到改革的趨勢,也要不斷實驗和檢測,在磨合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前進道路,真正在維護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堅持以科學性、客觀性、公平性發揮高考選撥人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2]趙海燕,陳志國.網上閱卷雙評過程可行計分方法探究[J].考試研究,2011(2)
[3]戴海琦,曹邵游高考作文閱卷者信度再探[J].江兩教育科研,1988(4)
[4]潘浦.美國高考作文Eassy的文體特征、命題指向及其啟示——兼評2012年中國各地高考作文[J].課程、教材、教法,2012(12)
[5]廖平勝.考試學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