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立
內容摘要:區別于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外在表現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非連續性;然而事實上,看似隨意的幾則材料不是毫無關聯的,而是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以話題為中心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聚合而成,從而在邏輯上體現出非連續性文本的連續性特點。把握其連續性特點對于學生答題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 連續性 話題 邏輯
非連續性文本,“又稱‘間斷性文本,相較于具有敘事性、文學性的連續性文本而言,它是由邏輯、語感不嚴密的段落層次構成的閱讀文本形式”。①區別于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文本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非連續性。它一般由4則左右相對獨立的材料組成,材料與材料之間不再如同連續性文本一般呈現連貫、統一的特點,而是由不同出處、不同文體、不同內容的幾則材料構成,構成形式呈現一定的隨意性。但是這種隨意性是不是意味著幾則材料之間毫無關聯可言?
通過分析2020年高考全國1卷的非連續性分本可以得知,雖然三個文本所選擇的材料來自不同的媒介,但是文本的組合并不是毫無邏輯的,而是遵循一定規律——以話題為中心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聚合而成。②具體體現為:其一,非連續文本具有共同的話題。比如2020年全國1卷的話題是“新基建”。其二,非連續文本的構成遵循一定的邏輯關系。比如1卷三則材料遵循著“是什么——為什么”的邏輯構成文本,從而完整地、全方位地闡釋“新基建”這一共同話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非連續性文本恰恰隱含了其連續性特點。不同的是,“連續性文本的連續性體現在組合準則,而非連續性文本的連續性體現在聚合準則。……連續性文本靠相同的主題把段落串聯起來,非連續文本靠相同的話題把幾個文本(含圖和表)并聯起來。”③
通過分析,非連續文本看似隨意的幾則材料之間是在共同話題的引領下根據一定的邏輯來聚合而成的,體現其連續性的特點。因此,要完成好非連續文本的閱讀與理解,準確把握文本連續性的特點尤為重要。如何把握?
首先,準確把握非連文本的中心話題。把握非連文本中心話題是讀懂文本的關鍵,同時也是有效完成閱讀任務的一把鑰匙。非連文本構成的幾則材料來源不同、形式多樣(文字、表格、圖標等)、文體不一、風格各異等,要想迅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確非連文本的共同話題。而且,準確把握話題可以高屋建瓴、確保答題的正確方向。首先,很多題都直接涉及到對話題的考查。如2020年全國1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第4題(下列對新基建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和第6題(我國重點投資支持新基建與抗擊疫情有什么關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就直接考查了對中心話題“新基建”的理解。其次,題目答案的設置也是圍繞話題形成的。如2020年全國1卷第6題的參考答案:①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對沖疫情影響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間線上需求的集中爆發,客觀上打開我國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國重點投資支持新基建,是針對最近一年經濟形勢和疫情不確定性的審慎選擇。因此,準確把握文本的中心話題,就可以居高臨下,從容鎮定,不偏不倚地切中要害,獲得滿意的答案。
那么,如何準確把握非連文本的中心話題。首先,關注每則材料原本的題目。它會直觀告訴你每則材料談論的話題。如2020年1卷三責材料的題目分別是《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為新基建注入強動力》《俄媒關注:中國“新基建”助力“工業革命4.0”》,每個題目談論的話題都是“新基建”。其次,關注材料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概念。1卷三則材料中有關“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共出現10次,可見這再次佐證了三則材料共同的話題是“新基建”。
其次,準確把握材料之間的內在邏輯。把握材料之間內在邏輯的關鍵在于準確概括每則材料的主要內容。概括內容一要圍繞話題;二要概述主要事件。比如,1卷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介紹習近平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話題;第二自然段解釋何為新基建。因此綜合來看,材料一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什么是新基建。材料二第一段提出問題“為何要選擇此時按下新基建的快捷鍵”;第二三段解釋原因:一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客觀需要,二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與產業變遷大趨勢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抉擇。綜合這三段,材料二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為什么要加強新基建(加強新基建的意義)。材料三是從外媒的角度審視中國的發展。第一段指出為了擺脫疫情引發的危機,中國政府投資6000億元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第二段指出中國政府的6000億元投資是審慎考慮的結果;第三段指出投資很大一部分用于中小企業;第四段指出大部分投資用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助力工業革命4.0。綜合四段,材料三的主要內容是:從外媒的角度審視中國政府為什么要加強新基建:一為應對疫情危機,二為助力工業革命4.0。綜合上述對每則材料內容的概括與分析,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雖然這三則材料出自不同的文本,但是它們卻以內在的邏輯組合在一起,即以“新基建”為話題,遵照“是什么——為什么(中國視角)——為什么(外國視角)”的邏輯關系而組合。
準確把握材料間的內在邏輯可以幫助考生迅速定位答題區間。“非連續性文本的信息常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于標題、圖形、數據、文字等各種要素中”④,理清各材料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把握文本要點,并迅速對文本碎片化信息進行提取。以2020年全國1卷第6題為例,其設問為“我國重點投資支持新基建與抗擊疫情有什么關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該題要求分析投資新基建與抗擊疫情的關系,實際上是考查在疫情背景下為何要重點投資新基建。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上文材料邏輯關系的分析迅速定位答案在材料二材料三。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原文中篩選出如下有效信息:“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對沖疫情影響、優化投資結構、刺激經濟增長的有效方法。”(材料二)“疫情期間線上需求的集中爆發,展現了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帶動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潛力,客觀上也打開了新基建的窗口。”(材料二)“這一金額看上去是天文數字,但以中國的標準而言不足為奇,這表現出的更多是審慎。考慮到至少最近一年經濟形勢和疫情的不確定性,中國政府沒有匆忙將資金注入經濟。”(材料三)篩選出有效信息后,我們結合題干要求,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整合答案:①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對沖疫情影響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間線上需求的集中爆發,客觀上打開我國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國重點投資支持新基建,是針對最近一年經濟形勢和疫情不確定性的審慎選擇。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信息高度發達背景下的產物,其信息量大、趣味性高等特點使其成為了我們閱讀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而要迅速且準確的理解非連續文本,就必須要把握非連續文本連續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在閱讀時務必把握:非連文本的共同話題;話題引領下材料間的內在邏輯。
注 釋
①李歡.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4.
②朱俊陽.非連續性文本要聚合與實用[J].語文建設(上半月),2020年第2期.
③朱俊陽.非連續性文本要聚合與實用[J].語文建設(上半月),2020年第2期.
④韓延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考情分析與備考策略[J].廣東教育:高中版,2019年第11期.
(作者單位:廣州市西關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