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斌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大境中學
2020年《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稱“課程標準”)頒布,相較于《課程標準(2017年版)》修訂的主要內容和變化是更新了教學內容。文中指出: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在其基本理念中強調學生系統性地學習1-3個運動項目,注重培養運動專長,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這也是上海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的最終目的。2021年頒布的上海市非統編《體育與健康》新教材,在籃球項目中所呈現是“如何加強個人防守”主題式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標準》與新教材的主要變化是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基于課程標準理念,以主題為引領,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注重解決運動項目中的實際問題,以此來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強化健康行為,培育體育品德。筆者結合日常籃球專項課教學經驗歸納出相對穩定的結構和程序,嘗試探索新課改理念下籃球項目半場人盯人防守的項目化學習,也為其他一線教學提供借鑒案例。
近幾年,關于項目式學習的研究比較熱門,它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強調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探究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多元能力的教學模式。[1]項目式學習是指基于課程標準,以小組合作方式對真實問題進行探究,從而獲得學科知識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發展創新意識和一定學科能力的教學活動。[2]也有學者認為項目式學習是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規劃和解決項目任務的學習方式。[3]相較于常規教學,它倡導師生共同決策,不以教師的教授為主,強調學生以主題為導向的自主探究學習,注重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能力和培養核心素養。教師由固定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為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引導者和把關人,學生則從傳統被動學習和接受知識技能轉變為主動、積極的探索和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源于科學學科以及以實驗型學科的教學模式,體育學科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基于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強調的培養學生運動專長,改革教學方式,結合專項化教學改革經驗,進行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籃球半場人盯人防守教學的進一步探索。
為了更好地設計半場人盯人防守的學練活動,本文須厘清現有的研究對于半場人盯人防守概念的理解和分析。王桂英認為半場人盯人防守是在本隊后場所進行的人盯人防守。它是由攻轉守時,全隊迅速退回到后場,每個隊員分工負責盯住一名進攻隊員,同時與同伴進行協防的集體防守戰術。[4]有其他學者說:“半場人盯人防守配合是指由攻轉守形成陣地進攻時,防守隊員通過一定的配合方法,在1人防守1人的基礎上進行集體防守的方法。”[5]《中學生籃球防守技、戰術能力訓練》一文指出:半場人盯人防守戰術,是以個人防守為基礎,綜合運用擠過、穿過、換防、關門、夾擊等防守配合所組成的全隊戰術。[6]筆者通過分析和梳理多位學者對于半場人盯人防守的特點分析得出:因其防守分工明確、針對性極強,半場人盯人防守在各級比賽中運用最為廣泛;該防守以防球為主,防人為輔,全力緊逼持球人,通過積極打球、搶斷球來阻止進攻隊員得分;對于死球情況積極緊逼,逼使其傳球失誤;對弱側無球隊員進行錯位防守,要求近球緊,遠球松,做到人、球兼顧,防止無球人在有利攻擊區接球。該戰術還有利于防守掩護戰術,適時進行換人配合和延誤配合;防守得分能力突出的球員時,可以采用關門和夾擊等防守配合,迫使其傳球或降低命中率。綜上所述,半場人盯人是一種防守戰術,基于個人防守技術的人盯人形式,通過多種兩人間防守配合,達成集體防守的方法。在厘清半場人盯人防守概念的同時,筆者也進一步明晰了半場人盯人防守所鏈接的相關技、戰術,為下一步設計學習結構奠定基礎。
通過查閱大量關于“項目式學習”“半場人盯人防守”的文獻資料,明晰項目式學習的概念、由來、目的及結構,為設計高中籃球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厘清人盯人防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了解其技術基礎、防守方法、策略、原則和配合,分析該防守戰術的特點,為建立半場人盯人防守系統學習提供專業分析。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筆者以高中籃球專項教學實踐中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在實際日常比賽中遇到的如何加強個人防守問題為課題,在設計學練內容過程中,不斷實施、反思、再實施的一系列揚棄行為。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能熟練掌握一項運動項目,以此達到終身體育的生活習慣。
本文旨在項目化學習概念、結構及現狀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籃球半場人盯人防守教學概念內涵、外延和特點以及筆者多年的高中籃球專項教學經驗,初步探討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方面,避免過于注重單一知識點以及把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割裂開來的灌輸式教學,應遵循新課程標準理念,以主題為引領,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注重解決籃球項目中個人防守中的實際問題。
20世紀90年代之后,“核心素養”成了全世界范圍內教育政策、實踐和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我國高中課程標準修訂要求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及“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理念均源自于建構主義和認知理論。在建構主義的視野里,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由個體自己決定;學習者的學習是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基于已有的知識鑒別新知識,最后重新建構個人化知識。布魯納認為學習是新知識進入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從而獲得意義的過程。
該模型具有三大功能目標。第一,籃球項目中防守主題的整體性認識和理解。例如,高中籃球專項課上,對于如何加強個人防守這一主題模塊進行學習,了解其防守技術、防守策略及防守配合必備的技術要素以及與其他進攻基礎配合的組合對抗運用等;第二,在系統性、整體性理解個人防守技術、原則和時機的前提下,不斷模擬實戰情境下的技術運用和配合默契的演練,提升比賽能力。例如,防守技術主要包括步法和選位,防守策略針對防守不同位置、不同角色及不同特點的隊員,防守配合更側重基于個人防守技術的團隊配合,在防守方法、配合逐步完善的基礎上,過渡到1對1、3對3的比賽中。第三,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的終極目的之一是通過長時間的學習掌握某一項運動技能并發展學生的體能。因此,在不斷提升學生對于運動認知和實戰能力的同時,注重發展專項體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
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的設計和實現離不開兩大基礎條件。第一、人力資源。作為學習主體的高中生,生理發育趨于完善,智力迅速發展,感覺、知覺靈敏度、記憶力、思維能力不斷增強,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占主導地位,自我意識、情緒趨向成熟,意志力開始展現。作為學習主導地位的籃球專項教師,能從最基礎的運動知識層次到高水平技戰術運用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面對不同能力水平學生,能對整個運動項目在全學段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拆解和整合,并制訂學業質量標準和教授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第二、物質資源。開展專項化教學對于學校硬件設施要求較高,如籃球項目所必需的場地、器材;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所需要的選課系統以及課堂管理系統;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后,對于體鍛課和活動課上的自覺鍛煉需要的補充內容依靠信息資源來支撐。
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設計借鑒了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設計項目式學習的步驟和策略。首先要確立項目,其次要規劃項目。規劃項目分為三個階段:拆解項目;規劃課時及其安排;系統審視、優化設計。[3]首先根據新課標“核心素養”理念中側重運動能力的部分,結合新教材主題,確立“如何加強個人防守”的項目主題;其次,該項目的規劃基于學生已有的防守方面的知識、技能和體能水平,進一步考慮人盯人防守從最基礎的防守步法、選位及針對不同位置和不同風格隊員的防守策略、強弱側轉換、各類進攻配合所對應的防守的知識技能結構。在解決以上面臨的種種實戰問題的過程中,習得半場人盯人防守方法和配合的意識。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見圖1)包括系統性的主題、已有水平、新授知識與技能、拓展與鏈接、實戰運用5個環節。

圖1
評價學生在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下的學習成果時,應先聚焦學習者本人對于加強個人防守主題內容項目的整體性理解、新動作技術的掌握、運用以及比賽中實戰能力的自我評價。這就要求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對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也做到理解、掌握和運用。自我評價的能力源自于學生在學習加強個人防守主題時,對所有要素的深刻理解、拓展和運用,還有助于同伴間相互糾錯、分析和判斷。作為學生學習主導者的教師,教師評價來源于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是要依據《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業質量標準,對學生在高中學段籃球運動項目,個人防守主題內容,應該學個人防守技術、體能、防守策略、防守配合等技戰術,以完成實戰程度進行專業的評價。在自評與它評、主觀感受與客觀數據、過程性和終結性的評價體系里,使學生能自我總結經驗,達成核心素養的培育。
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的實施可以分為以下四部分(見圖2)。第一,它要以初中階段已學習和掌握的個人防守步法和防守站位為基礎,如側滑步、前后滑步、交叉步、碎步、后撤步和攻擊步,前后站立、平步站立、側身斜位站立,結合橫移速度、靈敏性、反應時等體能,形成面對持球人1VS1進攻時的個人防守技術。第二,在不同位置面對非持球人時,要求強側緊逼站位、弱側收縮站位。在防守后衛、前鋒和中鋒不同類型、不同進攻風格的球員,采用不同的防守策略,如繞前防守、緊貼防守及收縮防守等。第三,教師設計學生防守持球突破能力強,單人無法防守時,弱側隊員的協防和補防配合;強弱側轉換時,兩名防守隊員遵循強側緊、弱側松、斜站位的原則;在破解基礎進攻配合時,強調多溝通、先卡位、快復位的要求,形成延誤、關門、夾擊和換防等防守配合。最后,在實戰中讓學生1VS1面對持球突破能力強的球員、強弱側轉換和基礎進攻配合,使學生能快速判斷進攻者的類型和位置選擇合理的選位和步法、并與隊員合作防守,遵循防守配合的時機和原則,進而能限制進攻隊員,加強個人防守能力。

圖2
在研讀《課程標準》、新教材以及《單元教學指南》過程中,筆者發現籃球專項課的學習目標基于體育核心素養,強調組合技術在實戰中的運用,并以此來強化健康行為和培育體育品德。學習內容不再是以往單一技術的學練,而是逐步向解決特定實戰情境下問題過渡。如把某一專題所涵蓋的技能和知識看作一個整體的大系統、大單元,其中某幾節課所學習內容的鏈接可看作一個個子系統、小單元,大系統由一個個子系統構成。換言之,小系統是大系統基石,大系統則是小系統的輪廓和架構。高中生籃球實戰能力的體現實際是大系統組合作用的體現。在實際專項教學中,教師面臨的種種學情,需完善創設實戰情境、實時分層教學和設計限制性比賽的能力,這是展現體育教師運動專項素養的“試金石”。
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基于課程標準和運動項目特征,以項目主題為引領,師生共同決策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深度學習,在模擬實戰情境中提升學生實戰能力,旨在發展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程序。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活動程序包括整體理解主題目的、遷移已學知識與技能、獲得新知識與技能、拓展與鏈接、運用實踐5個環節。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研究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1)基于新課程標準和學習理念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2)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研究目前僅限于理論研究,實驗研究還需要持續跟進。(3)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技能基礎,這要求教師按照學業質量水平標準發展學生的多元能力。(4)注重半場人盯人防守項目化學習模型的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