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
(臺州學院,浙江臺州 318000)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高校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實現高校科研和教學協同創新的有效途徑,是提高高校成果轉化、提升企業核心產業技術的必要手段。產學研協同創新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總體要求,對我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協同創新、深度融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自2012年國家提出“2011 協同創新中心”以來,截至2020年9月,共建立38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和1 000個省級“2011 協同創新中心”,高校在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知識創造和知識擴散中的作用越來越清晰。
國內學者有關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主要有:(1)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章立群等分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制約問題,研究了政校企三位一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1]。吳中超等提出,構建RIS 應用型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匯聚和融合彼此的資源優勢,突破壁壘,實現創新鏈條與產業鏈條的有機融合[2]。李林等分析了應用型大學與與區域企業等其他創新主體在創新鏈和產業鏈嵌入不足的問題,提出了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建設[3]。(2)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研究。李衛國等通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剖析高校、企業、政府機構、目標用戶等研究主體協同創新發展緊密度,構建“政產學研用創”六位一體的高等院校協同創新模式[4]。徐剛等基于演化博弈分析了政府引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型,研究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優化[5]。王海濤依據省級重點實驗室,構建了“三位一體、多元驅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6]。(3)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研究。羅筑華等通過數據包絡(DEA)分析了教育部直屬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探討了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7]。楊德玲等利用馬爾科夫轉移概率矩陣分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水平的區域差異與動態演進[8]。肖振紅等利用面板數據研究了產學研協同發展水平對區域知識與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9]。
從現有的國內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模式以及效率的研究上,對于基于復雜網絡的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鮮有研究。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之間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與創新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復雜信息統,各個構成要素根據一定的規則形成了創新網絡的節點,不同節點構成了地方高校產學協同創新系統的網狀結構。
本文基于復雜網絡構建浙江省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網絡,旨在拓展復雜網絡分析原理在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研究中的應用,使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釋放更大創新動能,成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活動的新趨勢和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所以本研究有重要意義。
協同創新理論是將各個學科領域的資源進行整合,使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組成網絡小組實現知識增值的過程。協同創新理論包括自組織理論和協同管理理論等[10]。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是一種復雜的網絡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組織都屬于一個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與環境之間進行有序或無序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以達到協同創新這一整體最終目標。組成這些子系統的要素就是將它們各自的專業知識、科技信息以及產業知識等在網絡系統中流動,以合作形式實現知識價值增值。
復雜網絡理論(Complex network)是將結構復雜的系統抽象為網絡。復雜系統的網絡結構是由許多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邊組成,各個節點之間有多個邊連接。節點表示系統中不同的個體,邊表示節點和節點的關系。復雜網絡最常見的兩種模型為“小世界網絡”[11]和“無標度網絡”[12]。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正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作為主要節點,各個領域不同創新主體存在著知識、信息、技術等多個要素與創新環境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的創新網絡。是涉及多組織、多層次及多階段創新要素的整體活動。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當前高校知識創新的主要組織模式。根據協同創新理論和復雜網絡原理,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是由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等不同主體相互交織形成的開放的、多維的、共同演進的復雜網絡結構。
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是動態的、不斷演化的復雜系統,主體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且時常發生復雜的動態交互過程。協同創新主體間的競爭與合作,促進系統內外部環境的互動,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系統的結構、狀態、特征和行為等均會發生變化,系統不斷地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演變。
高校協同創新是政府部門引導下,通過和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開展人才、物質、資金等各方資源合作,并將科研成果進行市場化應用和開發,構建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網絡。節點度(ki)表示和該相關聯的邊的權重之和,又稱關聯度(vi)。網絡中節點與節點之間的作用強度往往是不同的,節點度和節點強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該節點在網絡拓撲結構中的重要性。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網絡節點強和節點強度具有無標度性,滿足冪律特征。
借助復雜網絡可以將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網絡的拓撲結構直觀地表示出來。根據相關系數,以高校產學研為節點,節點與其關聯的節點間的緊密程度為。為使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中的核心更為明顯,定義閾值k,k≥0 時,說明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節點的集聚程度較高,具有明顯的最小世界特征,浙江省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已經形成了較穩定的模式。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組織相關性較強,整體協同創新網絡各節點間的關系的鏈接相對緊密。
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構建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等協同主體為達到其目的,在市場、政策、經濟、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影響下,與各種人才、資金和技術形成匹配,產生協同創新效應。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各參與主體可以類比為創新研發群體、創新開發群體、創新使用群體;環境因素包括應用工具、應用平臺、支持技術等物質條件,也包括社會文化軟環境等。
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主要是創新群體與環境之間的作用和影響。在該模型中,高校根據市場需求、技術方向與企業、科研院所及政府之間在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下,各創新主體通過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互利共生形成構成協同創新生態體系,為企業創新進行系統供給,最終現實科技產業化。

圖2 浙江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結構圖
外部環境包括政策、文化、經濟和教育等方面。浙江省科研投入水平較高,并且越來越重視科研,每年各級政府部門都加大力度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積極性也很高,因而發明專利等科技成果數量也相應較多,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科技成果質量可以得到保證。
協同創新生態包括創新研發群體、創新開發主體和創新使用群體。高校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創新主體,行業企業擔當著科技創新應用轉化者的角色,它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從這方面講,行業企業也擔任一部分創新開發群體的角色。
在復雜網絡的情況下,地方高校常常難以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和企業需求的變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內部其他成員提供不同的知識,從而動態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同時,對于科技需求信息來說,也不再是單一需求方和單一任務需求,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是動態、開放和創新的。

圖3 浙江省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個體層面
在復雜網絡環境下,浙江省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網絡不斷形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部節點,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規模越來越大,高校產學研合作網絡開始呈現出小世界和無標度發展。因此,從創新生態環境、創新生態保障和創新生態能力出發,提出構建富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浙江省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對策建議。
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離不開適宜的創新生態環境。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要使具有不同背景的各參與主體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合體,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個被各協同主體都認同的創新文件。為此,我國教育部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浙江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也應給予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極大的支持,為協同創新活動營造了良好氛圍。
創新生態保障是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所必須的基本條件,如資金、資源配置等。為此,政府部門要加快實現科研經費的支持從單一政府資助轉為銀行、信托等各方面融資,為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動力。各創新主體之間應更有層次地整合和共享資源,合理地配置資源,為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地方高校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為企業提供的服務是技術支持等基礎工作。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呈爆炸式增長,協同創新網絡應嵌入智能技術挖掘模塊,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等各創新主體要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潛在創新應用群體需求,相應地提供技術支持服務。這對于維護創新生態的互利共生關系、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及相應的利益分配等都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