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余,閆永亮
(云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昆明 651515)
近年來,“國家公園”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詞匯,很多地方都有建立國家公園的考慮,但公眾對于國家公園的內涵、管理、發展模式等方面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
在中國國家公園的發展研究方面,袁婷等[1]研究發現改革開放以前,中國還未出現國家公園這一類型的保護地。唐芳林等[2]在對我國建立國家公園的探討中認為,我國 1956年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可以說是中國國家公園的雛形。納夢月等[3]對中國首個國家公園的產生進行了研究,云南省于1998年率先探索引入國家公園模式,并嘗試實踐建立國家公園的可行性。2006年,云南迪慶州借鑒國外國家公園管理經驗,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普達措國家公園。李有軍[4]認為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2008年10月8日聯合批準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單位——黑龍江省唐王河國家公園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獲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批準核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園。
林洪岱[5]認為諸多實踐已證明,國家公園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既有利于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又有利于開發出游客贊賞的目的地景區,還有利于改善周邊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張金泉[6]從國家公園的使用價值、生態地租和服務價格、福得評估等方面研究,辨析了國家公園的建設、管理、經營和運行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探討中國國家公園體系發展的宏觀制度環境和微觀運行效率,闡述了國家公園實施的可行性。吳平[7]認為我國“國家公園”類型多樣,十幾種不同名稱的“公園”“保護區”重疊司空見慣,多塊牌子的背后呈現出管理體系的混亂和部門利益的競爭。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勢在必行,并從理念、體制及行動三方面提出了如何建設國家公園。
在景區多頭管理的混亂觀理體系下,如何建設國家公園體制也成為了學者研究的熱門話題。蘇楊[8]針對多頭管理,認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點在于體制,即通過新的管理體制實現國土空間的分功能使用,統籌解決管理問題。龐春雨等[9]認為中國建立國家公園體系,最大的難點在于突破舊體制,建立新體制,成敗的關鍵也在于能否從根本上解決體制的問題。田世政等[10]對普達措國家公園的案例研究及其與世界上代表性國家的國家公園管理制度的比較表明: 我國國家公園發展初期在個別地方的試點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的、完備的、完整的制度供給,只可能有國家公園之名,不可能有國家公園之實。中國國家公園發展的全面推進還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制度再造和頂層設計。文連陽等[11]通過研究總結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公園模式,得出對我國建立國家公園的啟示:建設符合民族區域特點的國家公園立法體系、建立形式多樣的國家公園發展模式、倡導國家公園建設中社區參與和公眾參與相結合機制、加大國家公園環境治理與評價監測力度。
綜合以上各文獻的整理和分析可知,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有強有力的政治支持,符合國家經濟發展和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公眾對國家公園的認知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他們的需求和滿意度,從而為國家公園的建設提供數據參考。各個學者通過對國家公園建設的路徑探索和對國外國家公園建設經驗研究,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因此,公眾對中國國家公園認知分析研究存在著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雖然中國的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已經開展有一段時間,但媒體中相關的內容并不多見。通過對“騰訊新聞”“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知乎”等“APP”和“微信訂閱號”搜索有關中國國家公園的新聞、文章等,選擇有公眾評論的內容,一共獲得862條評論。而這些評論中有一部分為單純的點贊或無關的評論。在這些評論進行篩選后,得到有價值的評論文本共428條。
將采集到的評論復制到文本文檔中進行文本預處理,將意思相近的詞語替換為統一的詞匯,例如:將“景點”“景區”統一替換成“景區”,“大熊貓”“熊貓”統一替換成“熊貓”,將文本內容替換處理好了之后重新保存,方便重新進行詞頻分析。
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軟件對修改處理后的文本文檔進行分析,分析前先把“的”“都”“然后”等斂詞和副詞以及與公眾對中國國家公園的評論無關的詞匯納入過濾詞匯表,再運用軟件過率無關詞匯,獲得排名前 40 的高頻特征詞及頻數(表1)。

表1 高頻詞統計
由表1高頻特征詞可知,排名前40的高頻詞中有“保護”“收費”“黃石”“破壞”“管理”“秦嶺”等,根據這些詞匯的特點可以發現公眾對中國國家公園的認知還比較淺顯,主要表現在:國家公園是否收費、中國國家公園與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在經營和管理等方面的區別、應在哪些地方建立國家公園、對當地環境的影響等,從這四個方面可以具體了解公眾對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看法,因此在分析公眾對國家公園的認知將從這4個方面展開。
4.2.1 收費認知
從“門票”“免費”“車費”“盈利”等高頻特征詞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群眾還是希望中國國家公園能為游客免費開放,很多人對中國的旅游業持著消極態度,認為國家公園是“私家公園”,建立國家公園只是變著法子“圈地賺錢”等。另外景區內的交通費也很貴,大巴車、纜車等的費用加起來都超過了門票費。也有小部分群眾持有理智心態,從“建設”等詞可以看出,他們認為像一些比較冷門的景點,沒修路、沒修廁所的才不需要收門票,國家公園屬于國家級的保護地,要投入大量資金來進行建設和經營,收費是為了支持國家公園的建設。其次,國家公園是保護生態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形式,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保護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不收費如何投入保護。部分游客認為靠收取門票能達到節流的作用,如果國家公園都是免費開放,那游客一定非常多,對景區的破壞將是巨大的。因此,我國國家公園今后在運營過程中,關于收費這一項一定需要結合民情分析考慮后予以定價。
4.2.2 比較認知
從“美國”“黃石”等詞可以看出,公眾主要將我國國家公園與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進行比較,中國的大部分熱門景區人都很多,交通擁堵,排隊時間長,針對這點很多評論中提到:“相比之下同樣是在美國,用車環境美國‘農村’就比美國城市好很多,美國歐洲日本臺灣都如此:城市很小,‘農村’很大”。“西方的國家公園很少有收門票的,即使收,價格也很低,而我們國家除了工資不高其它什么都高”,從這條評論可以看出,很多游客都認為比起國外,我國的生活成本和旅游花費比較高。“看過紀錄片感覺美國國家公園真是不可超越的,希望我國奮力直追,好好保護,因為這些絕對是超越景區的存在”,這種評論相對比較客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歷史較久,管理制度完善,是其他國家公園的楷模,確實值得大家交口稱贊。關于公眾將我國國家公園與國外的國家公園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國家公園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還是有很多令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因此才會夸贊國外國家公園的各種好。因此,我國在建設國家公園過程中要充分吸取其他國家公園的經驗和教訓,改變我國旅游業傳統管理模式的弊端,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提高游客滿意度,讓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增強國人對中國旅游業的認同感。
4.2.3 地點認知
從“秦嶺”“普達措”“三江源”“錢江源”“神農架”等詞匯可以看出,每個人所期待的國家公園有所不同。一些人認為中國歷史淵源證明秦嶺是中國中心,“被尊為中國的父親山,南北分水嶺的秦嶺,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公園,而且是國家中央公園。秦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肺”。秦嶺的地理意義非同一般,秦嶺淮河一線是重要的地理位置、氣溫、降水等分界線,因此秦嶺的自然資源也別具一格。也有人比較期待云南普達措國家公園,彩云之南,美景迷人,是大部分國人心之所向。三江源國家公園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地區,江河發源地乃國家重點保護區,治理和發展好了源頭才能保障水源的清澈,造福下游地區。公眾所期待的國家公園試點與他們的居住地有關,很多人希望他們所在的地區能有國家公園,這種心理有攀比的成分在里面,也有認為自己的家鄉適合建立國家公園,更多的可能是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大型的工程建設能夠提高自己家鄉的經濟水平。還有的群眾客觀的認為哪些地區應該通過國家和政府的干預被保護和發展起來,哪些地方曾經去過感覺不錯等。國家公園選址是一個客觀性問題,不會隨著公眾認知發生改變,從評論可以看出很多人對國家公園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普遍認為景觀迷人,值得保護的地方就應該被建立為國家公園,將國家公園和景區、保護區等概念混為一談,因此,國家政府及相關部門在落實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政策時應先讓群眾了解這一政策及相關概念、規章制度等,這樣才能更好地獲得群眾的支持。
4.2.4 環境認知
從“生態”“開發”“破壞”“完了”等詞可以看出公眾對我國國家公園的建設存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態度。消極者認為中國大好的河山,美麗的風景,流傳千古的詩篇已經滿目瘡痍,索然無味了,幾千年的摧殘也沒有這幾十年徹底!許多景區進去就是數人頭,腳尖對腳跟。景區越出名人越多,污染也就越嚴重。許多景點開發之后就逐漸變得商業化,破壞了原有的自然之美。支持者則認為建立國家公園政府可以更全面的保護該景區的資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保護地進行定期的監測和維護,從而使一些江河發源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環境問題也是公眾關注的重點問題,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游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自然景觀被開發過度逐漸變得商業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之美,破壞了當地淳樸的民俗民風;也有很多人文景觀歷史遺跡遭到開發者和游客的人為破壞,亂涂亂畫、亂扔垃圾等現象隨處可見。公眾關注中國國家公園建立后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可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通過ROST,對抓取的公眾對中國國家公園點評的具體評論內容進行功能性分析,對各條評論進行情感賦分后統計得到結果見表2。

表2 情感分析統計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所有評論中,中性情緒即情緒得分為0的占據了80%以上,積極情緒只有12%稍多,消極情緒則非常之少,不到4%。而在積極情緒中,又以10分以內的一般積極情緒為主,10~20分的中度積極情緒僅有2條評論,沒有20分以上的高度積極情緒的評論。消極情緒中,全部為一般消極情緒,沒有中度和高度消極情緒。總體而言,公眾對國家公園的認知基本上處于比較中性的狀態。
(1)大部分公眾還不清楚國家公園具體代表著什么,對國家公園的認知比較片面,只關心國家公園好不好玩。因此我國的國家公園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大宣傳力度,將國家公園的定義、功能、管理模式、基本特征、可持續發展等概念深入人心,獲得群眾的支持。
(2)公眾非常關注國家公園的收費問題,這主要來自于公眾認為我國大部分4A、5A級景區門票都很貴,景區內的交通費也很貴。大部分公眾希望我國的國家公園能夠免費對外開放。少部分公眾對國家公園收費持支持態度,他們認為收費只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資源,并為游客提供更加滿意和舒適的服務。
(3)較多公眾喜歡國外的國家公園經營模式,他們認為國外的國家公園便宜實惠。我國在進行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時可以借鑒國外的國家公園案例,但是也要結合中國國情。
(4)大部分公眾都關注國家公園的環境保護問題,希望通過國家公園建設促進環境保護。因此,國家公園在開發和經營過程中應該吸取以前旅游業發展時各個景區存在的問題,避免過度商業化。
但總體來說,由于公眾對國家公園認識不夠,所以對國家公園在情感上持中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