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亦橋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氧化亞氮(N2O)是一種強溫室氣體,會消耗臭氧層中的臭氧,造成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研究發現污水生物硝化與反硝化過程是產生N2O的主要過程[1]。因而大多科學家主要研究抑制生物脫氮過程中N2O的釋放。近期水環境研究組委會WERT(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Federation)報道,稱N2O同時又是一種潛在的可再生能源[2]。N2O可作為一種新型助燃劑,并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分解為N2和O2,產生的O2可以支持燃料的燃燒,并且大幅提高燃料的熱值。因此,研究高氮廢水處理過程中N2O的富集條件,實現氮能源回收具有重要意義。
在生物脫氮過程中,碳源種類、碳氮比、溶解氧等都是影響N2O釋放的重要因素。Li[3]以PHAs為反硝化過程的唯一碳源,反硝化中N2O釋放的濃度可達0.85 mg N/L,緩慢的內碳源降解速率慢,抑制了N2O的還原,從而造成內源反硝化過程中N2O釋放顯著增加。分段進水方式,是一種高效脫氮的運行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原水中的有機物作為反硝化過程的碳源,節省額外的碳源投加,實現低C/N比條件下有效脫氮[4,5]。
本研究接種已馴化好的內源反硝化污泥,通過批式試驗,探究了不同電子受體和投加方式對內源反硝化過程中N2O釋放的影響,旨在尋找N2O的富集條件與資源化利用提供理論條件。
試驗采用有效容積為3 L的柱形SBR反應器,采用厭氧/缺氧交替方式運行。污泥將厭氧段的COD轉化為細胞內源物,為缺氧的段脫氮過程提供碳源。單周期運行時間為8 h,其中厭氧進水5 min,厭氧攪拌180 min,厭氧沉淀15 min,厭氧出水10 min,缺氧進水5 min,缺氧攪拌240 min,缺氧沉淀15 min,缺氧出水10 min。

試驗用水為人工配水,所有藥品均為分析純,各階段進水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各階段進水成分





圖1 不同進水濃度(a)條件下 濃度(b)變化



圖2 不同進水濃度條件下N2O釋放速率變化

圖3 不同進水濃度(a)條件下 濃度(b)變化


圖4 不同進水濃度條件下N2O釋放速率變化





(3)在不同的進水方式下,脫氮效果與N2O的釋放量隨著投加次數的增加均降低。且N2O的釋放主要發生各分段進水的第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