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嗣禹,楊翠霞,田 濤
(1.大連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北京 100835)
根據2020年6月11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報告預測我國將在2022年左右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屆時我國將會有2億人左右的65歲以上老人。從生理上看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指標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衰減,有些指標甚至低于殘障人士的標準,因此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國家建設中的必備項目,這也是社會對人的尊重和關懷的最直觀體現[1,2]。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中公共衛生間的無障礙環境設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多數的研究都針對衛生間里的某一問題深入探討,但是對于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的整體性研究基本沒有,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內收入的2001~2020年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結合文獻計量法在整體上對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熱點進行梳理,探索學科領域內是否還存在空白、未來學科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等,讓學科發展能夠更加的完善,為我國今后的無障礙建設提供參考。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和數據可視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對海量的數據進行計量處理是一件非常繁瑣和困難的事情,最新的數據分析軟件能夠幫我們更加高效便捷地處理這個難題[3]。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的團隊研發的信息可視化分析軟件,基于Java環境下運行,能夠將大數據進行快速地計量處理,追蹤領域的研究熱點,并且利用計算機圖形學生成可視化的分析圖譜,結論更加的直觀清晰[4,5]。計算機的分析結論能夠客觀地反應出整個學科領域內的研究現狀,再結合傳統的文獻計量法給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二者的結合能夠從整體上對學科進行脈絡分析,去除偶發性結論帶給我們的影響,能夠明晰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為今后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提供前瞻性的指導。
本文以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等詞匯作為檢索關鍵詞或主題詞,以中國知網數據庫收入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范圍設定為2001年1月號至2020年12月31號,去除其中的無效樣本(新聞報道、評論、會議紀要等非研究文獻),共篩選獲得723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
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領域在中國知網上發表的論文數量變化趨勢能夠反映出本學科內學者的研究熱情程度,同時也是本學科內知識量是否增加的直觀體現。圖1為2001~2020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領域文獻分布,由圖像可知在我國2001年才開始有學者在這一領域內進行研究,之后的數年陸續有學者開始進行研究,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2005年國家頒布《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學科內的研究論文數量進入快速攀升階段。由于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在2012~2016年間我國陸續出臺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2016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等一系列規范標準。在此之后的論文數量開始高速攀升[6,7]。20年間研究論文的數量增長了幾十倍,由于起點基數低到目前為止在該領域內的年發表論文數量還沒有超過100篇,這說明已經進入該研究領域內的學者開始大力投入到領域內的研究,但是更多的專家學者是忽視這一研究領域的。同時這張圖也反映出本領域內還是有較多的上升空間,如何來探索引領學科的發展也正是本文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圖1 2001~2020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文獻分布
通過關鍵詞能夠快速地了解作者研究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將領域內全部論文的關鍵詞做對比研究,能夠反映出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的全部研究熱點。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文獻樣本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圖2。由圖2看到除了“無障礙設計”“無障礙”和“衛生間”等常用詞匯外,“改造設計”“適老化”“老齡化”“人性化設計”和“城市公園”等也是前幾位的熱點研究方向。

圖2 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頻次圖譜
關鍵詞聚類分析能夠將研究樣本包含的全部數據進行歸納整合,提煉出數據中最為重要的關鍵點(見圖3關鍵詞聚類分析)。從圖3中得到整合后的9大聚類:#0衛生間化、#1改造設計、#2設計、#3無障礙設施、#4城市公園、#5適老化、#6老齡化、#7人性化、#8老年人。根據關鍵詞聚類所涉及主題和對應的文獻的容,本文將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劃分為服務對象、使用環境、設計理念這三大組別。

圖3 關鍵詞聚類分析
4.2.1 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的服務對象(聚類#6、#8)
聚類#6、#8中包含的關鍵詞還有殘疾人、孕婦、嬰兒、弱勢群體、病人等。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并不是為這些弱勢人群新建一個類型的衛生空間,而是要讓這些人能夠在衛生間內無障礙的完成全部衛生間的功能,正常的人群也是無障礙衛生間的服務對象之一[8,9]。2006年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殘疾人權利公約》明確了“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定義,能被所有使用者使用的“產品”[10]。
4.2.2 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的使用環境(聚類#0、聚類#1、聚類#4)
聚類#0、聚類#1、聚類#4涉及的關鍵詞有衛生間、改造設計、城市公園、醫院、公共建筑、機場等。公共衛生間的使用環境包含外環境和內環境兩方面的內容,外環境是由衛生間所處的公共空間類型決定,內環境則由不同類型的無障礙設施組合構成[11]。公共衛生間的外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內環境的大小、位置、空間類型、設備設施等設計要素,因此在進行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時不能單單地只考慮衛生間內部的設計,還要納入公共空間設計、公共建筑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等方面的內容,對衛生間內部空間的尺寸、坡度、寬度、高度、材質、粗糙度、信息可識別性等進行優化處理[12,13]。
4.2.3 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的設計理念(聚類#2、聚類#3、聚類#5、聚類#7)
聚類#2、聚類#3、聚類#5、聚類#7中出現的關鍵詞主要是人性化、適老化、通用設計、模塊化設計、系統設計、互動設計等[14]。公共衛生間使用人群的多樣性造成了空間需求及設施需求的多樣性,設計師既要滿足這些需求還要考慮經濟建設的制約提出了模塊化設計、通用設計、系統設計等多種設計理念,其中通用設計是當下占據主流的設計理念[15]。
為了清晰地展現出本學科內的脈絡情況以及主題演變趨勢,利用CiteSpace生成時間線圖譜(圖4),十字的大小是關鍵詞被引用頻次在文獻首次出現年的疊加總數量體現,長弧線代表該研究熱點在學科領域內的持續時間。我國的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早期主要是為了滿足殘疾人和老年人去衛生間的基本需求,保障這些特殊人群在衛生間內能夠正常使用環境內的設施和使用的安全[16,17]。2008年后我國的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不再是單獨的只考慮衛生間本身了,而是將衛生間環境與其所在的公共環境放入同一個系統內進行考量,大系統內的每一個空間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都被納入研究范圍之內[18]。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衛生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更加干凈、使用更加方便舒適、私密性更強、提供的功能更豐富等。模塊化設計、廁所革命、智能化、第三衛生間等一系列研究應運而生[19]。時間線圖也暴露出研究上的一些不足之處,全部研究都停留在主觀設計層面,在客觀評價方面的研究基本沒有權威的結論,這就會造成我國的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良莠不齊,不能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易處帶給每一個人,也不利于我國的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推廣[20]。

圖4 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時間線圖譜
通過將近20年在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研究方面的文獻進行數據可視化,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每年在該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穩步增長的態勢,這表明我國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學科是快速向前發展的。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涉及的三個大方面的研究能夠不斷地拓寬研究范圍,吸納新的知識體系進入現有的系統,不斷更新完善現有的體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從傳統的服務于殘疾人或老人空間建設逐漸轉為服務于全體大眾的通用設計。從單純的提供無障礙使用到提供更加干凈、衛生、舒適、安全、高效的使用[21]。從單一的衛生間空間建設到系統設計,讓衛生間無障礙空間融入公共空間大體系設計之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進步,人們給與其他人的關心更加的體貼和細致,第三衛生間的出現就是最鮮明的體現,這也是目前進行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最佳方法之一。20年來取得的成果是豐碩的,也是政府各級相關單位、各高校和設計單位的專家學者、建設部門的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可視化的數據圖譜上也反映出來一些該研究領域的問題,本領域內對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環境的客觀評價類研究非常的少,沒有權威的評價標準,只能主觀地去評價最終成果的成績,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在此方面希望國家能夠早日出臺相應法規或評價制度。其次在近20年的文獻中也提及了社會上的最新技術,例如:數字技術、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但是在現實的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中卻很少看到實體應用,研究成果的推廣也是需要投入更多心思的領域。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的問題還有很多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不斷創新,攻克重重難關,我們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