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韓萌萌,楊曉凡,梁 哨,李 權
(1.湖北福漢綠色建筑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2.湖北福漢木業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3.無錫太湖新城城市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131;4.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東南州)轄1市15縣,面積3.03萬km2,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總人口477.4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80.3%,是多民族聚集地。境內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森林面積3033.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37%。境內有規模木材加工企業85家,具備民族木結構建筑發展的產業基礎[1,2]。黔東南州村寨中的木質建筑(包括:鼓樓、宗祠、戲臺、民居、禾晾、禾倉、寨門、涼亭、風雨橋、歌坪、蘆笙堂等)資源極為豐富,有著悠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建筑的完美結合。隨著近年來貴州省全面推進建筑工業化作為建筑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從建筑構造、美學、文化功能、營造技藝和聚落形態等方面對黔東南傳統村落和民族建筑改造及產業化逐漸成為了研究熱點。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眾多,住宅需求量大,住宅產業化的模式同樣適用于廣大農村地區[3,4]。黔東南州由于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傳統木結構建筑現存量高,市場需求空間巨大,黔東南州常用木結構建筑用材樹種分布及傳統木結構類型研究對弘揚少數民族建筑文化和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黔東南州用材林近成過熟林面積蓄積按可及度統計表如表1所示。黔東南州在“十三五”期間年森林采伐限額共為381.5萬m3,具體包含8種采伐類型,分別為商品林主伐、生態公益林更新采伐、撫育采伐、低效林改造、低產林改造、撫育采伐以及其他采伐。2017、2018年全州商品林主伐蓄積分別為134.2萬m3、173.9萬m3,各占全年總采伐量的95%、91.5%,林木采伐以商品林主伐為主,其余7項采伐方式占比極少。2017年合計7.2萬m3、2018年合計16.2萬m3。2018年,全州完成林木采伐發證2.1萬份,發證總蓄積190.07萬m3,出材131.17萬m3。全年發證蓄積較2017年提升34.48%,故全州采伐限額總體充足,但使用率不高(兩年分別為36%、47%),但部分木材生產大縣如錦屏縣、從江縣的商品林主伐限額使用率可超90%,而凱里、施秉等縣市使用限額比例極低。反映出全州采伐限額不足不是總體性的緊缺,而是區域性、種類性的緊缺。存在部分縣市無商品林主伐限額可用,部分縣市限額大量結余的問題。
黔東南州當地居民就地取材,通常選用杉木、楓香木、松木等作為木結構建筑的原材料,屋頂除少數用杉樹皮或茅草,現大多用青瓦。因此,苗侗村寨民居和公共建筑大部分是木結構,少量的其他材料建筑是近幾年才建起來的[5]。苗鄉侗寨的木結構建筑通常由1個掌墨師以及若干木匠共同建造完成[6]。建造工具主要為墨斗、角尺、竹桿尺、墨線、斧頭、鑿子、鋸子、鐵錘(釘錘)、木錘、長木桿、木馬、木鉆等。隨著社會發展,近年來也有工匠開始使用電鋸、電鉆、電刨等現代建筑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

表1 按可及度統計黔東南州用材林近成過熟林的面積和蓄積
當地木結構民居主要為干欄式結構,平面布置靈活,通常為純木結構建筑,采用穿斗式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無論梁、柱、枋、板、椽、檁、榫等均為木材加工而成。苗族村寨的吊腳樓,依據地形建成,盡可能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獨立干欄式木構樓體建筑,為典型的苗侗干欄穿斗式木結構建筑,結構構件主要是圓木柱和矩形方柱,用木柱支托,鑿木穿枋、銜接扣合,柱和排扇形成排扇結構,排扇之間通過縱向聯系構件連接,屋面為兩坡懸山屋面,兩山加披檐形成貌似歇山頂的形式。近現代修建的當地木結構建筑仍沿襲著這種傳統的建造工藝。吊腳樓結構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劃分,即底層為牲畜雜物層,二層為生活起居層,三層為糧食儲藏層,其中以二層為主要層[7]。苗族和侗族吊腳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苗族的吊腳樓有美人靠,由于是依山而建通常為半邊吊腳樓。而侗族的吊腳樓有跑馬廊,通常是倒金字塔式的吊腳樓。
鼓樓全身均描龍雕鳳、玲瓏秀雅,可分為干欄式、樓閣式、密檐鐘鈴式、門闕式等。鼓樓為村寨集資建成,有專人看護。本地鼓樓樓身以杉木為建筑材料鑿榫銜接,柱方采用榫卯連接,結構嚴謹,通體不采用一根鐵釘。現在村寨中青年勞動力往往外出務工,只剩老年人留守村寨,所以鼓樓也成為留守老人夏日乘涼、寒冬烤火的場所。上部似塔,重檐斗拱,邊角為偶數(四邊、六邊、八邊),層數為奇數(五層、七層、九層)[8];鼓樓中砌大火塘,周圍再設一道長凳,可容上百人集會。也有部分鼓樓除了中間的大火塘外,在鼓樓一角增設一個小火塘,供更多的村民集中議事。鼓樓屬于侗寨的公共建筑,一般修建于村寨中央,是村寨中最高的建筑,如遇外敵入侵或發生火災時就會擊鼓為號,村民聽到鼓聲就會迅速集中,共同抵御外敵或撲救火災。
黔東南侗寨村寨大多修建在水邊,特別是河流和小溪的交匯處,為了解決交通問題,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在侗族地區連接河流和小溪的風雨橋也可修做花橋[9,10]。花橋的稱呼來自于侗族年輕人在夏夜里乘涼和載歌載舞的地點,是村寨里男女互相交流的絕佳場地,在橋里既能躲避炎炎夏日,又能夠躲風避雨。風雨橋的結構以橋墩、橋身兩部分為主。橋墩一般采用石塊砌筑而成,其上鋪放數層并排巨杉圓木,圓木逐層懸挑,把橋的跨度縮小到一定的程度,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抬樓式建筑,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凸顯了風雨橋的美麗和壯觀。
侗族的傳統習俗是每逢年過節時都會唱戲,重要的節日是唱戲與唱歌一起進行,相互融合,起到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唱戲的同時都有自己的民族樂器。戲臺造型與侗族民房類似,是一種吊腳樓式的木結構建筑,用杉木木集接穿斗拱而成,融合了建筑、彩繪、雕塑、詩詞等元素,有較寬的表演空間,建筑平面為矩形,一般是三柱排扇單間一層,有吊腳,吊腳高度是1 m,臺頂蓋瓦。表演區通常是四根柱上設雀替大斗,大斗上設四根大額枋,這種額坊的建筑形制,為四邊形,類似于四合院的樣子,表演區旁邊或左右通常設更衣室[11]。
涼亭是歇腳、乘涼的建筑,一般是六角亭,同侗族鼓樓樓頂有異曲同工之妙,猶如塔尖一般,而底層屋頂大于頂層。涼亭樓檐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并且重檐自上而下重重疊疊。
苗侗族村寨往往建有比較完善的禾倉群,禾倉群布局完整、設施齊全,具有防火、防鼠、防蟻蟲、防潮等功能[12]。是主要用于存放糧食的專用建筑。即使房屋被火燒成了灰燼,獨立存在的禾倉能夠讓災民免除饑饉之虞。
黔東南苗鄉侗寨承載了民族遷徙和農耕的歷史記憶,也是維系民族文化得以延續不絕的載體和動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苗侗先民們從來不缺生存的智慧與建設家園的技巧,并從演繹千年的“苗家住山間,侗家住水邊”和吊腳樓、風雨橋以及梯田、護寨樹等自然生態理念與生存智慧中汲取養分,彰顯了黔東南地區的山地特色與民族建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