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婷,蓋 美,鄭秀霞
(1.遼寧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遼寧師范大學 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9;3.遼寧師范大學附屬職業中專,遼寧 大連 116029)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關乎國計民生,2017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超出21世紀初4倍有余,年均增長率4%,糧食總產量實現連年遞增,2017年達66160.7萬t,創歷史新高,但農業快速發展也伴隨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正處于轉變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發展動力關鍵期。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1],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提供了新路徑,顯然,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農業高質量發展都應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提出時間較短,學者的研究一般集中于農業現代化建設:①對農業現代化內涵的探討[2];②國外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與特征的比較及農村轉型范例借鑒[7];③關于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8]的協同關系,針對“三化”“四化”的機理探討、定量分析[9];④基于不同空間尺度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測算[10,11];⑤綠色農業[12,13]等方面。尚未出現從農業系統角度出發研究基于全國宏觀尺度,分析農業高質量發展時空演化的文章。
鑒于此,①在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的基礎上,首先對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行定義,并從創新發展、對外開放、綠色發展、人民生活、經濟發展5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②引入莫蘭指數分析時空分異演化狀況,旨在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農業高質量發展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和評價標準[14],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協調,以綠色貫穿農業高質量發展始終,不斷擴大農業開放力度,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合作,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目的所在。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形勢下,①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產業的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對于作為傳統產業的農業沖擊巨大,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對農業科研創新、專業人才素質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創新成為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驅動力;②農業對外開放,不僅能夠擴寬農業發展道路,傳播先進生產經驗,也是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③農業產值提升伴隨著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耕地破壞和占用,農業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農業綠色發展刻不容緩;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提升、社會福利保障的完善、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⑤農業經濟活力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為農業科技創新、人民生活、綠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隨著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環境污染曲線先由低變高再由高變低,這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13~15],本文從農業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經濟效率3個方面探討了提升農業經濟活力。農業高質量發展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高質量發展框架
本文在全面理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的基礎上,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15],建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圖2)。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和2008~2017年各省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部分指標數據在原始數據基礎上綜合處理得出。

圖2 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熵權TOPSIS法實質是對傳統TOPSIS評價法的改進,使用TOPSIS法權重的確定是重要環節,而采用信息熵法可有效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主要計算步驟詳見參考文獻[16]。
全局空間自相關值描述區域單元某種屬性值的整體分布情況,反映區域內相似屬性的平均集聚程度[17]。其計算公式為:
(1)
式(1)中:I為全局莫蘭指數,取值范圍為(-1,1),n表示研究區域內的研究單元的總數;wij表示空間權重矩陣的元素值。
引入熵權TOPSIS模型,經過計算得到2008~2017年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及排序(表1)。十年間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穩步提升,均值由0.295升至0.583,年均增長率為3.96%。2008~2011年間,得分逐年遞增,但處于十年間低值區,說明早期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較低;2011年以后得分迅速提升,2015年出現最高值0.594,主要得益于“十二五”期間,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使得科研機構、高素質科研人才規模迅速壯大、素質有效提升;2016~2017年,綜合得分出現小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農業GDP增長速度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各省的發展質量更加穩定。
運用 Eviews10.0軟件,對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行核密度估計,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首末年份及中間年份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得分,繪制出與之對應的核密度曲線(圖3),圖3中橫軸表示農業高質量發展得分,縱軸表示核密度。時間動態演變特征:2008~2017年間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密度曲線呈整體向右移動,

表1 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及排序
核密度曲線所對應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得分在逐步上升,相應地高質量發展低得分省區核密度下降,2008~2013年間、2013~2017年間核密度曲線右移的趨勢大體相同,說明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穩步提高。波峰隨著時間的推移,波峰高度逐年下降,表明整體發展水平提升,速度變緩,趨于穩定。形狀上:核密度曲線呈現出單峰型,正態分布,2008~2013年分布曲線較為陡峭,2013~2017年分布曲線漸趨平緩,曲線左右兩側尾部面積相差不大,可知農業高質量發展狀況處于低、高水平的省份數量較少,占比大體相同,大部分省份處于中等水平,這表明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較為收斂,各省份發展比較協調,得分未出現明顯差異,說明各省在現有經濟技術、資源等條件下,農業發展朝著穩定有序高質量的方向前進,雖然發展速度各異,但未出現多個省份在低水平上集中的雙峰、多峰模式。

圖3 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核密度分布
本文選取2008年、2013年、2017年的評價結果(表2),采用自然斷裂法,將其劃分為高中低3個水平。

表2 全國31省份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空間分布格局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8~2017年間低水平省份由14個降至1個;中等水平省份由14個降至9個;高水平省份由0增加到21個。除西藏農業高質量發展得分一直處于低水平以外,其他省份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提升狀態,從整體得分來看,2008~2017年,我國31省農業高質量發展高、中、低水平省區基本與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分區分布一致,呈現出東部>中部>西部的態勢。
為進一步研究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演化情況,引入全局Moran’s I指數,結果顯示:全局Moran’s I指數均大于0,統計量Z值均大于0,且P值均小于0.05,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中國各省份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正的空間自相關性,具有一定的空間集聚效應。2008~2017年全局Moran’ s I指數曲線隨著時間上升,表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集聚特征不斷上升,集聚效應不斷加強(圖4)。①2010年,全局Moran’s I指數得分最低(0.174),由于2010年我國個別省份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與周圍省份相比,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如:黑、貴、青、疆分別增長了79%、26.8%、14.2%、43.8%,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觀測值的整體集聚程度,出現明顯的區域失衡現象。②2011~2017年,全局Moran’s I指數得分快速提升,在2014年出現小幅下降,總體區域穩步提升,說明隨著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提出,使得農業高質量發展得到重視,但由于各地區對新政策和新形勢的反應速度和能力的區別,造成各省份間差異較大,如:西藏、甘肅等西部地區追趕效應不太明顯。

圖4 全局自相關變化趨勢
(1)整體來看,2008~2017年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呈現出上升態勢,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得分均值由0.295升至0.583,年均增長率為3.96%。
(2)空間分布上,農業發展質量分為高中低三類不同水平,基本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高水平省份數量增長較快,各省區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集聚效應,全局莫蘭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在區域上的集聚效應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