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軍(湖南信息學院)
我國在2020年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依然完成了在全國范圍內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高校資助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在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背景下,在可遇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黨和政府只會越來越重視保護脫貧攻堅的勝利成果,因此就保衛脫貧攻堅的目的來看,全面提升脫貧攻堅的質量水平是未來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在黨和國家提出資助育人新政策和要求的前提下,高校提升資助育人的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中關于資助育人的各項職能部門要認真研究國家資助育人相關的最新精神、文件和政策要求,明確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只有將育人過程與育才結合,解決學生其他方面的困難,既解決思想和精神上的困難,也要解決生活困難,提高學生的精神素養和人文素養,才能將資助育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為更好地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積極探索研究新的資助育人模式自然在情理之中,因此本文從立德樹人的背景下探究PDCA循環法在高校資助育人的作用和意義。

圖1 PDCA持續改進圖(圖片來源百度網絡)
PDCA循環法美國企業廣泛應用的關于質量改進提升的一種科學方法,PDCA是基于“目標計劃→實施過程監測→關鍵指標檢查→診斷改進持續提升”的循環法,即對全過程關鍵點進行監測檢查診斷改進的過程。四個環節包含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ion處理,四步驟環環相扣,將每一個目標轉換成可以具體實施的計劃,從而達成目標并提出更高目標的循環。
目前高校資助方式主要側重資助政策的宣傳、資助形式標準化實施和精準資助操作上,缺乏對資助育人機制的長效研究。高校注重資助政策的宣傳,按照資助政策要求執行,直到資助金額的發放這一階段,對資助全程的各個階段之間的關系關注較少,側重于“資”,忽視資助育人全過程及結果,側重于資助中的獎學金、助學金資助育人,較少把助學貸款、減免、補助、勤工儉學等資助部分充分利用,對于資助育人的工作質量缺乏有效監測、對于資助育人效果較少詳細研究,也沒有較全面的資助育人成效評價反饋機制。高校資助育人在長期資助理念慣性中片面重視資助,忽視了育人作用,因此現階段高校的資助政策還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這一高度。高校在資助政策的制定中應改變這一現狀,以育人為導向制定資助育人目標計劃。目前高校關于“資助育人”體系的研究不足,本文嘗試以PDCA循環法對資助育人體系進行研究,或許能改善目前狀況,對今后高校資助育人的長效機制完善起到一定作用。
高校現階段的資助體系包含了“獎、助、貸、勤、免、補”,其中獎學金和助學金是整個資助體系中受師生關鍵極高的資助項目,因此目前高校的資助體系以獎學金和助學金為主導,這也是黨、政府及學生最為關注和關心的環節,其他如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資助方式發揮育人的作用較小或者已經被忽略不計。要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不能只關注獎學金和助學金在資助體系發揮的作用,助學貸款、勤工儉學、減免、補助等方式也必須發揮資助育人的功用。為構建完整的資助育人體系,要研究助學貸款、全勤工儉學、減免、補助等育人的作用價值,構建系統性的資助體系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由于歷史慣性,各高校往往在資助工作開展中側重宣傳強調資助政策,忽視育人作用,在具體操作層面側重資助政策的落實,忽視育人,導致雖然學校貫徹落實政策、學生按政策獲取資助,但仍忽視資助育人的意義,僅側重資助結果,忽視育人過程,資助金發放后便視為基本完成資助任務。高校資助育人的目的是解決“三全育人”的問題,即“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因此資助育人體系的計劃目標應以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只有在明確目標、有具體目的前提下,在具體貫徹落實的過程中才不會偏離方向,真正實現資助育人的作用,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要完善目前存在的只側重資助、輕育人的現狀,應建立關注貧困、品德、素養、學業等全方位的資助措施。
明確資助育人的目標及計劃,在實施階段分解計劃目標,實施的步驟、方法應圍繞資助育人目標計劃開展,在整個資助過程中全面嵌入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問題的這一立德樹人的目標,建立從學生入校-在校-離校的全過程資助育人體系,增強資助的作用和意義,在學業、生活、思想層面資助實施設置關鍵任務及目標,使監測貫穿學生在校階段。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可借助信息化大數據手段對全體學生采用時段性數據采集,分析個人消費情況,判斷在校生經濟困難程度,結合家庭實際情況等信息,全方位、立體式掌握資助對象情況,相應列為潛在資助學生。其目的是為實現精準扶貧,應在貫徹資助政策的方針下實施對育人過程的監測。
監測檢查的目的是檢驗資助育人是否在實施過程中是否偏離資助育人的計劃目標,在各目標和關鍵點的實施上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引導及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實施資助育人質量提升路徑,從思想引領、就業技能、勵志能力、心理健康等關鍵方面全面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最終幫助他們從自身角度出發建立自信,在學習和生活上學會自立,在情感上懂得感恩,在行動上回報社會。通過對關鍵目標及重要節點的監測和檢查反饋出本資助育人的計劃目標實施效果,對全過程計劃目標及關鍵內容的資助育人進行診斷,對資助政策宣傳、執行、落實進行有效監測,對于育人的作用和意義形成對標診斷,為了高質量地完成資助育人的目標不斷進行反饋改進提升。
從資助育人的目標出發,對資助育人的各環節進行診斷改進改善,明確資助育人的目標及目的,調整資助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從機制層面形成資助育人的良性循環,通過檢查這一重要監測環節確保資助育人的計劃和目標不斷得到診斷改進提升,從階段性資助到全過程監測,從側重資助到對育人功效進行診斷,以資助育人關鍵目標診斷實施效果,既要“扶貧”也要“扶智”。資助育人的最終目的是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做到“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才能徹底實現資助的育人目標。現階段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物質幫助方面和思想教育方面。物質幫助方面的工作,就是在國家、省市、學校及社會人士的支持下,使家庭經濟困難在校生獲得物質或經濟上的幫助,緩解其學費和部分生活費壓力,助其安心完成學業;思想教育方面,應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加強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由此可見,資助育人工作的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物質幫助是思想教育的前提條件,思想教育則是資助育人的核心所在。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生活費、住宿費問題,讓經濟困難家庭負擔得起、承受得住,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得起學、上得好學,兜底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外在功能。同時,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堅持立德樹人,貫徹五育并舉,發揮資助育人作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努力辦好令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在功能。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只有充分發揮精準資助的外在功能,才能為發揮資助育人的內在功能奠定良好基礎,全面深化資助育人內涵。另一方面,應豐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容。新資助體系建設初期,高校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團——自強社,舉辦“自立自強標兵”評審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育等,成為早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探索,這是早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內容。新資助體系建設以來,高校構建以“獎、助、貸、補、勤、減、免、償”為主的資助政策體系,著力以“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為重點與方向,扎實推進各項工作,這是當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主體內容。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強化資助育人理念,將“資助”與“育人”緊密結合,把學生資助工作落實到人才培養工作上,不斷豐富資助育人內容。
一方面,加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起初,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產物,主要側重于經濟資助或物質資助,即保障型資助,具有鮮明的服務保障屬性。近年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關鍵,主要側重于精神激勵或精神資助,即發展型資助,具有鮮明的立德樹人屬性。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把“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注重物質資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勵,既滿足低層次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又滿足高層次需求,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著力提升資助育人實效。另一方面,增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基于保障型資助視角,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主要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具有典型的事務性工作特征。基于發展型資助視角,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重點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問題,具有典型的教育性教學特征。學生資助工作機構主要以學生工作部(處)為主,由專門成立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并行存在。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納入學生資助工作范疇,通常專注解決受助學生的實際問題和教育問題。隨著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資助育人”作為新的專有名詞而誕生,既具備經濟資助的特點,又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工作更好地開展。
我國高校對“資助育人”體系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成績,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基于此,本文在借鑒國內外關于這方面研究成果基礎上,分析資助育人中當前仍然存在的問題,針對目前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現有狀況入手,借助PDCA循環的方法探究資助育人體系的運行如何得到改善,應該深入探究將現代理念應用于資助育人工作上的總體構思和謀劃,建立起規范的資助管理制度,努力找準資助的對象、設立資助的標準、管好資金的分配、落實好資金的發放,最終形成協作、聯動、可持續、精準的資助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