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胸科醫院,廣西 柳州,545005)
結核病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由于機體感染致病菌(結核分枝桿菌)所致,可累及至機體多個臟器,其中以肺部感染結核最為多見[1]。肺結核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咳嗽、咳痰、低熱(午后顯著)、咯血、胸痛及胸悶或呼吸困難等[2]。結核病是由T細胞介導的保護性免疫反應與病理學免疫反應調控失衡所引發的免疫疾病,人體免疫功能特別是細胞免疫狀態對本病發生起到一定誘導作用,并在病程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3]。故通過檢測結核感染T細胞變化情況可為臨床疾病診斷提供一定依據。本研究對我院肺結核患者開展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并探討其臨床診斷價值,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115例疑似肺結核患者與98例非結核患者;甲組男女比例68:47,年齡18~65歲,均值(41.54±3.65)歲;乙組男女比例58:40,年齡 19~64歲,均值(41.56±3.62)歲,以上一般資料(P>0.05),此項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4]:均符合肺結核臨床診斷標準;所有受檢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次實驗。排除標準:檢測不合格者;合并其他病毒性感染者;入組前應用免疫抑制劑者。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接受痰涂片抗酸染色鏡檢:抗酸桿菌染色嚴格依據《痰涂片鏡檢標準化操作及質量保證手冊》開展相關操作,試劑由珠海貝索公司提供。隨后開展T-SPOT.TB檢測:嚴格按照購自廣州迪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T-SPOT.TB試劑盒相關說明書執行規范操作,測定方法為酶聯免疫斑點法。采集受檢者靜脈血4mL,室溫(18~22℃)放置4h內完成分離,標本內加入生理鹽水混勻后再加至淋巴細胞分離液內,于22℃、1800g離心20min后分離得到單個核細胞(PBMCs);提取PBMCs細胞層,使用RPMI-1640培養液補齊至12mL進行10min離心,棄上清、再補齊至5mL經吹打沉淀重懸后開展10min離心,棄上清、加入1mL無血清培養基重懸細胞。重懸細胞沉淀后,取10μL細胞懸液加入0.4%臺盼藍染液中,混勻后取混合液加入血球計數板,顯微鏡下計數;無血清培養基配置至少400μL的細胞懸液(濃度為2.5×106個/ml)待用。
1.3 觀察指標 (1)T-SPOT.TB陽性結果判斷標準:參照試劑盒說明書對抗原A和(或)抗原B孔內反應結果實施判定,①陰性對照孔沒有或不超過10個斑點而陽性對照孔斑點數超過20個;②陰性對照孔斑點數為0~5時且(抗原A或抗原B孔的斑點數)-(陰性對照孔斑點數)≥6;③陰性對照孔斑點數為6~10個時,待測樣本應為抗原A或抗原B斑點數≥2倍的陰性對照孔的斑點數,符合以上標準判斷為陽性,即有反應性[5]。其中6~10個斑點數表示輕度陽性、11~50個表示明顯陽性、>50個表示超強陽性。(2)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百分比;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百分比;診斷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百分比[6]。
1.4 數據處理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計算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2.1 兩組受檢者T-SPOT.TB檢測結果比較 甲組受檢者T-SPOT.TB檢測A抗原及B抗原陽性率顯著高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受檢者T-SPOT.TB檢測結果比較[n(%)]
2.2 兩種檢驗方式與金標準比對 痰涂片檢查結果與金標準比對得出真陽性81例,假陽性6例,真陰性8例,假陰性20例;T-SPOT.TB檢測結果與金標準比對得出真陽性93例,假陽性1例,真陰性13例,假陰性8例,如表2、3所示:

表2 痰涂片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比對結果

表3 T-SPOT.TB檢測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比對結果
2.3 不同檢驗方法的準確率、特異性、敏感度、陽性與陰性預測值 T-SPOT.TB檢測的準確率、特異性、敏感度、陽性與陰性預測值均高于痰涂片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種檢驗方式的準確率、特異性、敏感度、陽性與陰性預測值比較[n(%)]
既往采用的抗酸染色盡管具有良好的特異度,但其陽性率偏低。臨床所有肺結核患病群體中涂陰肺結核占比可達40%-60%,如何早期明確診斷、及時對涂陰肺結核開展針對性治療成為目前控制結核病傳播的關鍵[7]。穿刺病理組織檢測存在有創性、患者耐受性差、病變部位等問題,導致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且與其他肉芽腫病變的鑒別難度也較大。結核分枝桿菌培養存在耗時過長的弊端,例如羅氏培養至少需要8周才可明確標本是否為陽性,嚴重影響臨床治療的開展。故積極探索更為科學且高效的檢查方法以明確臨床診斷顯得尤為必要。
研究指出,肺結核患者疾病發生與發展與機體T淋巴細胞比例密切相關;而淋巴細胞比例失衡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激素及免疫抑制藥物應用對機體T細胞的增殖產生抑制作用,從而破壞外周血T細胞的動態平衡[8]。石衛武[9]等學者報道中,T-SPOT.TB在活動性結核病診斷中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結核病陽性率(85.71%)、疑似結核病陽性率(72.31%)及非結核病陽性率(28.63%)存在明顯差異。T-SPOT.TB檢測開展期間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對T淋巴細胞產生刺激,促使其大量釋放IFN-T,可重點檢測活細胞的功能;且刺激原ESAT-6、CFP-IO抗原基因均嚴格限制于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及4種非結核分枝桿菌,一定程度上保證試驗的特異度。本研究結果顯示,T-SPOT.TB檢測的準確率、特異性、敏感度、陽性與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痰涂片檢查,分析原因可能為T-SPOT.TB檢測主要通過刺激致敏淋巴細胞分泌IFN-γ,與微孔板上的IFN-γ抗體結合后借助顯色反應后進行結果判定;且該試驗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如T淋巴細胞數量、非結核桿菌及卡介苗)的影響、靈敏度較高。本研究中,甲組A抗原及B抗原陽性率均高于乙組,充分說明T-SPOT.TB檢測能夠有效區分肺結核與非結核患者。此外,還有學者發現,高斑點數時A抗原陽性率相對較高,其認為A抗原斑點數可能與結核活動性存在相關性[1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T-SPOT.TB檢測活動性結核病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可能受抗酸染色及培養結果、結核病灶部位、陳舊性結核病灶、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等因素影響,故臨床醫師診斷仍需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分析。
綜上所述,T-SPOT.TB檢測在臨床應用后獲得滿意效果,不僅能夠顯著提高肺結核患者的陽性檢出率,且具有較高的敏感度,特異性良好,從而有助于臨床診斷準確率提高,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