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崇金
(東興市東興鎮衛生院,廣西 東興,538021)
糖化血紅蛋白(HbAlC)主要是由血紅蛋白與血液內糖類發生連續性非酶促反應(這一過程是緩慢且不可逆的)之后產生的物質[1]。該指標水平不會因患者機體血糖發生暫時性變化而改變。因此,HbA1C對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水平波動較大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及應用價值。此外,有研究指出,HbAlC還是臨床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的重要監測指標,通過及時觀察該指標變化情況并采取應對措施可有效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2]。本研究對我院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分別采用等離子交換層析微柱法與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分析其臨床應用效果,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46例糖尿病患者與同期35例健康體檢者為觀察對象,此項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糖尿病患者男女比例21:25,年齡34~67歲,均值(50.46±3.85)歲;健康體檢者男女比例16:19,年齡35~66歲,均值(50.42±3.89)歲。上述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3mL、2份。甲組:等離子交換層析微柱法:所有試劑及標本均在室溫條件下放置10min;取肝素(EDTA)抗凝血50μL+溶血劑200μL充分混勻制成Hb溶液,再取混合溶液50μL加入預先沉淀好的微柱內,使用200μL洗脫液A進行預洗,再加入2mL洗脫液A進行洗脫,隨后加入4mL洗脫液B收集,去離子水調零在415nm處測定吸光度值AHbAlc。取10μL溶血樣品加入2~4mL洗脫液B,混勻后,去離子水調零在415nm處測定吸光度值。乙組:免疫比濁法:溶血劑在室溫條件下室溫放置10min后取20μL毛細血管血+2mL溶血劑或10μLEDTA抗凝血+1mL溶血劑,輕搖混勻后待混合物呈現淺褐色可用。取0.5mL溶血標本上機操作。HbAlC%=(HbAlC含量/總Hb含量)×100%。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種檢測技術診斷符合率。(2)比較糖尿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HbAlC水平;(3)比較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HbAlC水平。
2.1 診斷符合情況 兩種檢測技術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種檢測技術的診斷符合情況比較[n(%)]
2.2 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HbAlC水平 兩種檢測技術測得的HbAlC水平比較(P>0.05),糖尿病患者HbAlC水平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檢測技術測定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HbAlC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檢測技術測定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HbAlC水平比較(±s,%)
?
2.2 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HbAlC水平 兩種檢測技術結果均顯示,糖尿病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其HbAlC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種檢測技術測定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HbAlC水平變化情況(±s,%)

表3 兩種檢測技術測定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HbAlC水平變化情況(±s,%)
甲組 46 10.15±1.79 5.74±1.01 14.553 P<0.05乙組 46 10.26±1.85 5.76±1.03 14.414 P<0.05 χ2 0.290 0.094 P P>0.05 P>0.05
HbAlC用于臨床急性高血糖與糖尿病的鑒別診斷也具有重要意義,若患者因嚴重創傷、劇烈疼痛、休克等情況而處于應激狀態時,其機體血糖可能出現短暫升高現象,常規血糖指標檢測無法有效鑒別,而利用HbAlC可對血糖升高原因是否與糖尿病有關進行準確區分[3]。李忻[4]等學者報道中認為,HbAlC、糖化白蛋白(GA)及GA/HbAlC均為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診斷因子,GA/HbAlc數值較高的患者GDM發生率也更高,故早期檢測HbAlC、GA/HbAlC等指標水平可為后續綜合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由于血紅蛋白β鏈N末端纈氨酸發生糖化后所攜帶的電荷有一定差別,導致溶液處于偏酸狀態時,總HbAlC及血紅蛋白A均具有陽離子特性,若此時上述兩種物質自陽離子交換層析柱經過,容易被其中的樹脂吸附,但由于樹脂吸附力存在一定差異,且總HbAlC所含的正電荷相對較少,故其吸附率較低;而血紅蛋白A所含的正電荷較多,吸附率偏高[5]。免疫比濁法是借助小鼠單克隆抗Hbβ鏈糖化氨基末端的特異性抗體與標本內HbAlC發生作用,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再利用多聚半抗原與剩余的抗Hb抗體結合,形成多聚半抗原-抗體復合物(穩定性良好),經531nm波長測定時可見明顯吸收情況,形成濁度[6]。反應液濁度變化程度與標本內HbAlC含量成反比,再利用標準曲線可獲得HbAlC的數值。
綜上所述,HbAlC指標在糖尿病臨床診斷及療效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等離子交換層析微柱法與免疫比濁法檢測技術均可獲得較為準確的數值,診斷符合率較高,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