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花 蔡曉珊 張惠珍 段祖珍 張文艷
腹腔鏡手術因手術麻醉、CO2氣腹、術中胃腸臟器牽拉、電解質紊亂及臥床等因素影響,術后多伴有一定程度的腹脹、惡心、嘔吐及排便困難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出現腸梗阻、腸粘連等合并癥[1]。有數據顯示[2-3],腹腔鏡術后胃腸不良反應發生率達到35%~60%,約70%~80%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集中于肩頸部、上腹部等部位,嚴重影響術后睡眠、進食及病情恢復。子午流注[3]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強調根據各時辰氣血流注經穴原則實施治療。中藥熱奄包[4-5]則是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外治方法,將加熱中藥包置于特定穴位或身體部位,通過藥、熱共同作用實施治療。研究在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應用低頻治療聯合中藥熱奄包,探究其對術后胃腸功能及疼痛狀況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醫院婦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行腹腔鏡手術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7~60歲;確定行全麻婦科腹腔鏡手術;術前心肺功能正常,且無臟器功能異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條件:惡性腫瘤腹腔鏡手術;術后伴有嚴重并發癥;合并精神障礙;中途退出。根據組間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18~58歲,平均38.03±12.42歲;疾病分類:子宮肌瘤21例,卵巢囊腫11例,其他8例;手術時間3.41±0.52h;術中出血量64.02±13.59ml。觀察組年齡20~59歲,平均39.52±12.62歲;疾病分類:子宮肌瘤22例,卵巢囊腫9例,其他9例;手術時間3.52±0.56h;術中出血量63.98±13.62ml。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術后吸氧6h、早期營養支持、術后24h密切檢查心電變化、術后感染防控、電解質平衡治療、體位管理及常規康復活動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低頻電刺激聯合中藥熱奄包,具體如下。
1.2.1 子午流注低頻治療 選用 ZWIZ—VI型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儀器有10路輸出,每路輸出對應2個電極片,能同時滿足20個穴位的同步或異步刺激。本研究依據子午流注學說擇時開穴(通過子午流注治療儀重置時間,根據儀器提示確定穴位),配合足三里、內關穴,借助乙醇溶液清潔穴位處皮膚,待擦拭處皮膚稍干后,粘貼電極片,并連接儀器實施電刺激,電流強度為0~99mA,連續可調,頻率為0.3~400Hz,脈寬為0~500μs,以5μs遞增,并在治療時積極詢問患者感受,據此調節電流強度,每次刺激30min,術后當天1次,術后第1天起,每天2次[6-8]。
1.2.2 中藥熱奄包 ①熱熨部位:取中脘穴(當臍中上4寸)。②治療時間:術后當天1次,術后第1天起每天2次分別于7:00—9:00、19:00—21:00實施中藥熱奄包熱熨[9]。③熱庵包操作:選取吳茱萸、枳實、厚樸、炒萊菔子各30g,取16cm×14cm的包布,將上述藥材放入其中,并置于微波爐內加熱,設定溫度為60~70℃,加熱時長為2min,而后取出借助干毛巾包好,通過測定患者溫度耐受度、熱奄包掌心測溫確定熱熨合適溫度,將中藥熱奄包置于所選部位,順時針熱熨10min,而后熱敷20~30min,治療時需做好保暖工作,并觀察患者熱溫覺反應、皮膚狀態(瘙癢、色澤變化等),如存在不適,則立即停止治療[10-13]。
1.3.1 胃腸功能恢復 包括腹脹發生率(%)、首次肛門排氣時間(h)、排便時間(h)、腸鳴音恢復時間(h),每3h詢問1次,并如實記錄相關數據[14]。
1.3.2 疼痛狀況 選用VAS評分標準評價患者術后疼痛狀況,分值0~10分,其中0分為無痛感,10分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則痛感越劇烈,護理人員于干預后第3天評價患者非切口疼痛狀況,并記錄疼痛持續時長(d)[15]。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首次肛門排氣、首次排便、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疼痛狀況評分及持續時間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勢,但術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腸麻痹,難以實現正常排氣,極易引起腹脹、腹痛等不適感,甚至出現腸梗阻等不良反應。本研究觀察組應用子午流注低頻治療、熱敏灸治療、中藥熱奄包綜合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表現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腹脹發生率為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P<0.05),表明子午流注低頻治療聯合中藥熱奄包在婦科腹腔鏡術患者中的應用,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緩解腹脹、腹痛等不適感。這是因為足三里屬胃腑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溫經通絡的功效,而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具有養心安神和胃疏肝的功效[16-17];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強調擇時取穴,通過低頻刺激可改善機體神經系統興奮性,對開穴、足三里、內關穴實施低頻電刺激治療,具有和胃健脾、理氣通腑的效用,可實現對胃部功能的有效調節,促進胃腸功能盡早恢復[18-19];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將疾病辨證、針灸處方、“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開穴工作程序化,得到標準數碼程序,實現了對取穴電刺激治療的簡化,提高了治療效率;治療過程中,根據同日手術患者手術時間確定子午流注低頻治療順序,投入使用儀器共4臺,護理人員6人1組,每人每次負責1名患者,以實現無縫銜接,節省患者轉運耗時。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持續時間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子午流注低頻治療聯合中藥熱奄包能緩解術后疼痛,縮短疼痛持續時間;腹腔鏡手術不僅會造成創傷,還會導致血脈受損,氣機遭受破壞,且血瘀氣滯、氣血運行受阻,進而誘發腹脹等不適感;中藥熱奄包中吳茱萸、枳實、厚樸、炒萊菔子4類藥材均有行氣降逆和胃止痛之功效,熱熨治療通過藥理、熱力共同作用,能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實現對藥物的有效吸收,可降低痛覺神經興奮度,改善結締組織伸展性,有助于緩解術后疼痛,增強舒適度[20-21];子午流注低頻治療擇氣血流注此外,相關研究證實[22],腹腔鏡術后患者多伴有系列并發癥,導致胃腸功能恢復受阻,而子午流注配合中藥熱奄包干預下,并發癥發生率降至4.26%低于常規護理下的21.28%。
綜上所述,子午流注低頻治療聯合中藥熱奄包在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可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