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里鶴
1974 年Kramer[1]提出現實沖擊理論,是指新護士即剛畢業一年的護士入職初期,由于角色、環境的改變以及現實與自身價值觀的不一致,導致其出現消極、無助、挫敗感受,影響工作積極性,甚至離職的現象。2009 年Duchscher 等[2-3]通過全面性的文獻綜述及質性研究提出,新護士在角色轉變時身體、心理、知識與技能等方面容易產生迷茫、懷疑、困惑及定位不明的感受,其受知識、責任、角色及關系的影響,該感受被稱為轉型沖擊。對于新護士而言,缺乏相關護理工作經驗與實踐機會,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節奏,面臨角色轉變的嚴峻考驗。有報道[4]稱,因轉型沖擊導致新護士流動率為35%~60%。轉型失敗將嚴重影響新護士的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也不利于護理安全與質量的管理[5]。因此了解新護士的轉型沖擊的現狀,幫助其完成角色轉變尤為重要。本文將從新護士轉型沖擊的研究現狀、影響因素進行綜述,以期為新護士順利實現轉型提供參考。
薛友儒等[6]以Duchscher 提出的轉型沖擊理論為概念框架,以身體、心理、知識和技能、社會文化與發展4 個維度并在概念框架指導下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形成了27 個條目的評價量表。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8,各因子的Cronbach’s α 系數分別為0.864、0.940、0.891、0.934。量表的維度間平均相關系數(MIIC)為0.293,各因子的MIIC 分別為0.520、0.666、0.629、0.642。該量表信效度較高,適用于新護士轉型沖擊的評價。目前國內外對于轉型沖擊的評價工具研究較少,仍需大量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心理困擾是對護士身心健康具有不良影響的非特異性的不良心態[7]。李劍等[8]對481 名新護士進行橫斷面調查法及發放問卷發現,新護士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困擾,可能與角色轉換不暢、缺少心理支持、技術及知識儲備不足等原因有關。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護理職業具有一定的應激性,尤其對于新護士,容易因應激反應而離開護理崗位,而心理彈性在應激反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徐菲等[9]對60 名新入職護士采用心理彈性量表評分,該量表包含自強、堅韌和樂觀3個維度、25 個條目,結果顯示,新入職護士心理彈性明顯低于普通人(P<0.05),故對新護士的順利轉型勢必會造成影響。張喻[10]對15 所三甲醫院260 名急診科新護士調查發現,急診科新護士轉型沖擊處于較高水平,且心理方面得分最高。胡夢夢等[11]通過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研究法對新護士的心理感受進行分析發現新護士普遍存在害怕、不自信,主要原因來自于工作經驗不足、缺乏溝通技巧以及自我認同感。李寧等[12]在調查新護士自我效能感與抑郁焦慮狀況時發現,新護士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在面對新環境及新事物時的總體自信心得分較低,且抑郁與焦慮得分較高。這可能與新護士初入社會,社會責任感與價值觀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心理壓力劇增。
隨著臨床各??萍皝唽?频陌l展,護理工作強度隨之加大,夜班頻繁,薛友儒等[13]使用新護士轉型沖擊評價量表,對824 名新護士調查分析發現,各維度的得分率在92.60%~96.53%,得分率最高為身體方面,護士普遍存在睡眠質量差、入睡時間長、睡眠效率低等情況[14]?!吨袊甙Y診斷與治療指南解讀》中指出,失眠與焦慮、抑郁等情緒互為因果[15]。新護士出現焦慮與抑郁等負性情緒,勢必容易出現或加重失眠、軀體疲勞等身體反應,更不利于其完成角色轉變。
包正紅等[16]使用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248 名急診工作一年以上的護士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PTSD陽性率為 43.95%(109/248),睡眠障礙陽性率為46.77%(116/248),說明急診科護士近50%存在睡眠障礙,且PTSD 發生率也高于普通科室,而PTSD會打亂人的快動眼睡眠,從而直接影響睡眠質量[17]。
知識與技能的缺乏容易導致新護士受到轉型沖擊的影響[18-19]。①新護士學校所學知識與臨床存在脫節,且臨床知識更新較快,新護士需重新學習前沿護理知識與技能;②新護士工作經驗不足,對護理常規及疾病知識掌握不足,致使對病情觀察缺乏整體性和預見性。鐘欣娥[20]基于新護士轉型沖擊評價量表以及工作適應障礙量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187 名新入職護士抽樣調查發現,新入職護士知識技能水平越低其轉型沖擊越明顯,工作適應障礙也越大;③對于疾病前沿知識以及專科護理需要時間不斷學習與積累,新護士一旦碰到相關問題又得不到解決時極易產生厭煩心理,自我評價降低以及喪失工作信心,導致轉型失敗。
(1)性別:張喻[10]對新護士轉型沖擊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男護士轉型沖擊水平低于女護士。劉潔等[21]對200 名新護士轉型沖擊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女性轉型沖擊所受壓力明顯大于男性,可能與男性體力、精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應變能力要更適合急診科工作節奏,這與張喻[10]研究相似。
(2)年齡及工作時間:田鳳華等[22]對244 名精神科新護士進行轉型沖擊分析發現,年齡>25歲的護士轉型沖擊高于≤25 歲的護士(P<0.05),這可能與>25 歲的護士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較強有關。但工作時間也是新護士轉型沖擊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羅蘭等[23]對233 名新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發現,護齡1~3 月轉型沖擊得分為3.49±0.92,護齡3~6 月得分為3.45±0.46,護齡6~9 月得分為3.21±0.88,護齡9~12 月得分為3.16±0.77,依據評分標準評分,≤2.17 分為較低水平,2.17~3.83分為中等水平,≥3.83 分為較高水平。新護士轉型沖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可見,工作前3 月新護士受到轉型的影響最高,隨著時間推移轉型沖擊的強調會隨之減弱,這與新護士熟悉搶救流程及急診工作節奏有關。劉芙蓉等[24]研究也發現,工作時間≥6 月的護士的轉型沖擊水平低于工作時間<3 月的護士,這與羅蘭等人研究相似。
(3)學歷:劉鑫宇等[25]研究發現,新護士轉型沖擊總分與工作適應總分呈負相關(P<0.05),學歷越高,其工作適應程度越高,轉型沖擊的影響越小。這可能因其護理專業理論水平、知識技能、學習經歷、培訓體系、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方面較好有關。鐘新娥[26]提出,學歷與轉型沖擊均與工作適應障礙呈正相關,轉型沖擊水平越高,工作適應障礙越大,適應障礙越大,越會加重轉型沖擊對其來的影響。
(4)受聘形式:受聘形式也會對新護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沖擊,臨時聘用制護士在職業發展及薪酬等方面會面臨諸多問題,更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的心理,從而導致轉型失敗[23]。
陳銘等[27]采用新護士轉型沖擊評價量表及中文版心理韌性量表對189 名新護士進行分析心理韌性總分為65.50±8.27 分,且新護士角色轉型沖擊與心理韌性呈極強負相關性,主要表現在知識與技能方面、 社會文化與發展兩個維度 (r=-0.834,r=-0.970,均P<0.001)。心理韌性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越能夠更好的處理壓力,減少心理負面影響,進而有效降低轉型沖擊影響水平[28]。
陳冠燃等[29]采用離職意愿量表、轉型沖擊評價量表、護士工作環境感知量表對500 名新護士離職意愿與工作環境、轉型沖擊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轉型沖擊評價量表的身體方面、知識與技能方面、社會文化與發展方面、心理方面、量表總分均與離職意愿呈正相關(P<0.01),工作環境感知量表的各維度及量表總分均與離職意愿呈負相關(P<0.001),這可能與護理工作壓力大,周圍同事的抱怨,辛勞得不到相應的報酬與認可有關。
段莉等[30]采用一般狀況調查、新護士角色轉換壓力量表及護理職業承諾量表對476 名新畢業三甲醫院護士進行調查發現,新護士角色轉換壓力與護理職業承諾呈負相關(P<0.05),社會支持維度的回歸系數為負值,即壓力越大、社會支持越少,新護士的職業承諾水平越低,新護士在面對壓力時,家人、朋友、同事、領導支持與幫助,可有效降低轉型沖擊對其帶來的的影響,從而提高其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策略。
新護士是轉型沖擊高發人群,且受多種因素影響。為了能夠更好地避免新護士轉型沖擊對其帶來的影響,需要護理管理者及護理教育者增加對新護士的關注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而幫助新護士順利實現轉型,增加其職業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