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波 張蒙 金鵬浩 楊升榮



摘 要: 著眼于跨區域集群企業根植于本地和跨區域雙重網絡的現實基礎,探討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下集群企業雙元創新策略選擇。研究表明:本地網絡嵌入與跨區域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且跨區域網絡嵌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更顯著;跨區域網絡嵌入對探索式與利用式創新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本地網絡嵌入對探索式和利用式創新影響則都不顯著;探索式和利用式創新在雙重網絡嵌入與企業績效之間中介效應均不顯著,而雙元創新平衡在本地及跨區域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中介效應顯著,表明跨區域創新協作過程中集群企業除關注所處技術創新網絡的空間特征外,更需要關注集群企業的嵌入狀態與雙元創新策略的平衡。
關鍵詞: 跨區域;集群企業;網絡嵌入性;雙元創新
中圖分類號: F 06
文獻標志碼: A
Performance of Cluster Firms Embedded in Cross RegionalNetworks: Mediated by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SONG Bo ZHANG Meng JIN Penghao YANG Shengrong
(1.Institute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Graduate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basis of boundary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luster firms embedded in the cross regional networ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cross regional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cluster firms performance which mediated by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Firstly, local network embedding and cross regional network embedding both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luster firms performance, and the impact of cross regional network embedding on performance is more significant; Cross-regional network embeddnes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while local network embedding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Secondl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xploratory innov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on firms performance in local network embeddness, while weakly significant between cross regional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performance; whil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performance are neither significant. At las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balance between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rade-off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luster firms.
Key words: cross region; cluster firms; networks embededness;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由鄰近性導致集群企業能力發展的集體剛性及集群衰落引起學界關注,發現集群企業過度強調嵌入于地理邊界內的知識網絡,容易造成本地的功能、技術、認知等一系列鎖定和路徑依賴,導致集群企業能力突破的困境。以空間集聚為特征的本地集群網絡逐漸被超越集群范圍的全球網絡取代,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集群企業嵌入跨區域非本地網絡獲取異質性創新資源,促進集群實現技術升級和能力躍遷。本地化網絡和跨區域網絡是集群企業獲取異質性知識資源的重要途徑,得到了大量理論及實證研究的支持,然而有研究發現本地或跨區域單維度網絡嵌入下都可能導致集群創新的結構性風險,僅從單一維度難以全面考察網絡嵌入性對集群企業績效的影響。另外,轉型經濟期會強化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實施的路徑依賴性,集群企業不同的戰略行為所帶來的差異化績效結果產生調控作用。探索式和利用式創新策略都有其優勢和劣勢,集群企業需要在創新策略選擇上實現功能和績效方面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集群企業如何基于雙元創新策略選擇構建集群企業動態技術創新能力,進而形成集群創新分工體系,突破產業集群發展的網絡低端鎖定和創新陷阱?因此,本文將本地網絡和跨區域網絡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以雙元創新策略選擇為中介變量,構建“網絡嵌入—創新行為—企業績效”的概念模型,探討集群企業在本地和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下創新策略選擇對集群企業績效的影響,為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基于探索式和利用式創新分工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提供理論指導。
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 本地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的影響
嵌入本地網絡的集群企業在組織間信任、隱性知識傳遞、信息共享等方面具有相對外部企業難以比擬的優勢。本地網絡嵌入的集群企業突破自身組織邊界,通過與集群網絡內其他創新主體的交流與合作,獲取創新資源和建立創新聯系,以提升創新績效。集群網絡內信息及基礎設施共享降低了集群企業創新搜索成本,集群內企業空間、組織、社會、文化等多維鄰近性促進集群企業搜索本地知識和創新資源的效率更具優勢。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1:本地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1.2 跨區域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的影響
產業集群通過集群外創新聯系獲取的外部信息和資源,再通過集群本地網絡傳播,提升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之間的聯系不再局限于本地區域,跨區域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快捷便利,信息交流與技術創新不再依賴地理鄰近,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都可以跨區域甚至全球化傳播,跨區域網絡嵌入的企業在多次合作與交流中也可以形成強連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異質性資源及技術創新機會,跨區域網絡之間合作關系形成對本地網絡的拓展與補充。集群企業跨區域網絡嵌入將有助于集群企業突破本地化同質知識的限制,避免過度依賴本地網絡的知識粘性和能力剛性。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2:跨區域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1.3 雙元創新行為的中介作用
集群企業在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社會關系和產業屬性等方面的異質性決定了網絡嵌入下將導致不同的創新策略選擇,本地化網絡有利于同質性知識資源的流動,并利用這些資源與信息在已有領域進行深度挖掘,促進企業吸收應用的利用式創新行為;跨區域網絡有利于異質性知識資源的獲取,促進企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等探索式創新行為。但是,集群企業若偏向本地網絡嵌入忽略跨區域外部網絡,將阻礙外部創新資源的流入,導致集群企業陷入能力剛性;而跨區域網絡嵌入雖然有助于集群企業獲取異質性創新資源,但也會導致更高的搜索成本及關系成本。如果集群企業同時關注本地和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則可以確保集群企業實現持續的技術升級和利益目標,研究證明集群企業通過利用式創新或探索式創新,都能夠在知識網絡嵌入下利用新的資源與信息拓展市場和開發產品,從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3a:探索式創新在本地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H3b:探索式創新在跨區域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H4a:利用式創新在本地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H4b:利用式創新在跨區域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H5a:雙元創新平衡在本地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H5b:雙元創新平衡在跨區域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綜上,本文基于本地網絡和跨區域網絡雙重嵌入,以雙元創新策略選擇為中介變量,構建“網絡嵌入—創新行為—企業績效”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收集與變量測量
本文樣本主要來自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的集群企業,被調查企業經營年限集中在3-15年,員工人數在11-300人。通過線上與線下方式共發放問卷357份。為保證問卷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剔除基層員工填寫的問卷以及工作內容為其他的問卷,保留管理層填寫的問卷;同時剔除明顯失真、隨意填寫的調查問卷,以及內容不完整的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04份,有效回收率為85%。
為了保證測量工具的信效度,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均為國內外文獻中的成熟量表,并結合本研究進行修正。本文采用Likert五分制量表,將網絡嵌入分為本地網絡嵌入與跨區域網絡嵌入,參考Uzzi(1999)和Gulati & Sytch(2007)的量表,集群企業的本地網絡嵌入與跨區域網絡嵌入主要通過與客戶、供應商、同行企業、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交流頻繁程度和與客戶、供應商、同行企業、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合作關系持久度等10個指標測量。雙元創新量表設計主要參考了Jansen et al.(2006)和李憶、司有和(2009)等量表,利用式創新通過已有技術的改良、適用性拓展、產品或服務增加及業務經驗提煉等4個指標進行測量;探索式創新通過開拓細分市場、創新經營策略、運用不成熟技術與開發變革性產品等4個指標進行測量。企業績效借鑒Li & Atuahene-Gima(2001)的量表,通過市場份額、營業額、盈利能力、總資產增長、營業額增長和競爭優勢等6個指標測量。
2.2 信度與效度
首先,根據調整指標和因子載荷對模型進行調整,刪除不符合要求的題項。數據分析顯示,所有構面的因子載荷均在0.712-0.917之間,同時因子的平均抽取值(AVE)均介于0.580-0.746之間,因此模型的所有構面均具有可接受的收斂效度。其次,各變量的AVE值均大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相關系數的平方,說明各變量之間具有良好的判別效度。最后,通過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α)、修正后的項與總計相關系數(CITC)以及組合信度(CR)對問卷信度水平進行測量。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7,且CITC值均大于0.7,表明信度良好。同時,量表變量的CR值均介于0.870-0.946之間,遠大于0.6的限制性水平,證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文應用AMOS21.0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選取 與自由度的比值(CMIN/df)、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比較適配度指標(CFI)、Tucker-Lewis指數(TLI)、規范擬合指數(NFI)、適配度指標(GFI)等評價指標來檢驗樣本擬合程度。擬合結果見表2所示,本研究測量模型的CFI、TLI、NFI、GFI各項指標均大于0.8,RMSEA小于0.08, /df小于3,均達到可接受水平,表明本研究的測量模型與調研的實際數據契合度較高,模型適配度良好。
2.3 數據同源偏差分析
為了避免同源偏差問題,首先,采用Harman單因素方法進行檢驗,將研究變量所有題項進行未旋轉探索性因子分析,其中第一個主成分的解釋率為41.7%,小于50%,這表明數據的共同方法偏差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其次,所有假設檢驗的量表題項做單因子驗證性因子分析,單因子模型數據擬合效果(χ2/df=9.131>3,RMSEA=0.164>0.08,CFI=0.751<0.8,TLI=0.734<0.8,NFI=0.729<0.8,GFI=0.264<0.8)不及上文2.3中的五因子模型顯著(χ2/df=2.620<3,RMSEA=0.073<0.08,CFI=0.951>0.8,TLI=0.947>0.8,NFI=0.924>0.8,GFI=0.817>0.8)。檢驗結果表明,本研究的數據同源偏差問題不嚴重,不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嚴重影響。
3 假設檢驗
3.1 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的影響
構建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直接效應的結構方程模型,其路徑系數與假設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結果發現:①雙重網絡嵌入下的本地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1得到驗證(β=0.047,p<0.01);②雙重網絡嵌入的跨區域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2得到驗證,且跨區域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的影響作用更顯著(β=0.94,p<0.01)。
3.2 探索式與利用式創新的中介效應
(1)集群企業雙重網絡嵌入對雙元創新的影響。本地網絡嵌入不能顯著影響探索式創新(β=0.095,p>0.01),本地網絡嵌入也不能顯著影響利用式創新(β=0.6,p>0.01);但是跨區域網絡嵌入正向顯著影響探索式創新(β=0.767,p<0.01),且跨區域網絡嵌入正向顯著影響利用式創新(β=0.659,p<0.01)。
(2)集群企業雙元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集群企業探索式創新對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β=0.659,p<0.01);集群企業利用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不顯著。
(3)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的中介效應。由表4可以發現:①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影響不顯著(β=0.042,p>0.01;β=0.086,p>0.01),但本地網絡嵌入對探索式創新影響不顯著(β=0.095,p>0.01),而跨區域網絡嵌入正向顯著影響探索式創新(β=0.767,p<0.01),故探索式創新在跨區域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H3a未得到驗證,H3b得到驗證。②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作用不顯著(β=0.042,p>0.01;β=0.086,p>0.01),但是本地網絡嵌入對利用式創新影響不顯著(β=0.6,p>0.01),且跨區域網絡嵌入對利用式創新影響不顯著(β=0.659,p>0.01),故利用式創新不能在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H4a和H4b未得到驗證。
3.3 雙元創新平衡的中介效應
檢驗雙元創新平衡的中介效應,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的影響變得不顯著(p>0.05)。因此,雙元創新平衡在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H5a和H5b得到驗證。
4 研究結論及啟示
4.1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檢驗探索式創新、利用式創新和雙元創新平衡的中介效應,從組織雙元性視角得到了產業集群網絡鎖定及集群企業能力困境的理論解釋;并發現探索式、利用式和雙元平衡在雙重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中介效應差異顯著,跨區域網絡的創新知識和資源對于集群企業創新能力突破及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更具優勢。
(1)本地網絡與跨區域網絡雙重嵌入對集群企業績效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跨區域網絡嵌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更顯著。研究發現,隨著信息技術、交通等便利性,集群企業傳統地理鄰近性優勢減弱,企業跨區域聯系愈加頻繁,網絡中知識轉移愈加便利,也更容易形成強連接,為集群企業創新帶來更多的異質性資源。
(2)跨區域網絡嵌入對集群企業探索式與利用式創新均有顯著影響,但本地網絡嵌入對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的影響均不顯著。研究結果不僅證明了跨區域網絡為集群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多互補性知識和異質性資源,有利于集群企業突破發展路徑的集群剛性;更從理論上檢驗了本地網絡嵌入導致集群企業功能或者認知上的“被動鎖定”和能力困境。
(3)雙元創新平衡在跨區域雙重網絡嵌入與集群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針對現實中集群泡沫式增長及后繼乏力發展停滯的現象,片面的探索式創新或利用式創新均不利于集群企業的創新發展,跨區域網絡嵌入背景下,探索式和利用式創新平衡可通過平衡短期收益與長期發展,從而實現集群企業可持續技術創新能力的構建。
4.2 管理啟示
本文對本地集群企業可持續技術創新能力及參與區域創新分工協作體系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示。(1)集群企業應該在與集群內部企業建立良好網絡關系的基礎上,突破地域限制與集群外部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充分利用多維網絡嵌入帶來的優勢與資源。(2)重視跨區域網絡嵌入與探索式創新之間的聯結,探索式創新作為提升產品質量的“原動力”,是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跨區域網絡嵌入范圍廣、主體多,能夠為企業提供豐富的異質資源,異質主體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夠更大程度激發企業活力、推動知識迭代,從而促進探索式創新。(3)企業只有同時兼顧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兩者互補才能在動蕩的市場環境中真正提高企業績效。因此企業一方面要做強基礎研究、探索全新的知識與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另一方面應該加強對現有客戶留存的管理,對現有產品持續改進,做精做細現有市場,努力做到探索式與利用式創新的平衡。
參考文獻:
[1]鄭勝華, 池仁勇. 核心企業合作能力、創新網絡與產業協同演化機理研究[J]. 科研管理, 2017, 38(6): 28-42.
[2]SINGH J. Distributed R&D. Cross-reg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quality of innovative output[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1): 77-96.
[3]LUNDQUIST K, TRIPPL M. Distance, proximity and types of cross-border innovation systems: A conceptual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 2013, 47(3): 450-460.
[4]MAREK P, TITZE M, FUHRMEISTER C, et al. R&D collaborations and the role of proximity[J]. Regional Studies, 2017, 51(12): 1761-1773.
[5]王雷, 池巧珍. 本地網絡聯系和全球網絡聯系與集群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J]. 技術經濟, 2014, 33(8): 1-9.
[6]劉霞, 夏曾玉, 張亞男. 不確定環境下本地與跨區域網絡對集群企業創新影響研究[J]. 科研管理, 2019, 40(6): 184-194.
[7]韓瑩, 陳國宏. 多重網絡嵌入與產業集群知識共享關系研究[J]. 科學學研究, 2016, 34(10): 1498-1506.
[8]XU G N, LIU X F, ZHOU Y. Effects of relational embedednes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2, 6(1): 108-123.
[9]王莉, 孫國強. 集群創新網絡協作機制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J]. 軟科學, 2017, 31(09): 30-34.
[10]魏江, 徐蕾. 知識網絡雙重嵌入, 知識整合與集群企業創新能力[J]. 管理科學學報, 2014, 17(2): 34-47.
[11]陳暮紫, 秦玉瑩, 李楠. 跨區域知識流動和創新合作網絡動態演化分析[J]. 科學學研究, 2019, 37(12): 2252-2264.
[12]向永勝, 魏江, 鄭小勇. 多重嵌入對集群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研究[J]. 科研管理, 2016, 37(10): 102-111.
[13]高長春, 劉詩雨, 黃昕蕾. 創意產業集群知識網絡知識轉移行為仿真分析——基于知識剛性及知識異質性視角[J]. 科學管理研究, 2019, 37(04): 79-86.
[14]GLUECHLER J. Knowledge, networks and space: Connectivity and the problem of non-interactive learning[J]. Regional Studies, 2013, 47(6): 880-894.
[15]MARIN A., BELL M. The local global integration of MNC subsidiaries and their technological behavior: Argentina in the late 1990s[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7): 919-931.
[16]ZHANG J A, EDGAR F, GEARE A, et al.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capability-based HRM on firm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6(59): 131-143.
[17]王慶金,李翔龍,王強.雙重網絡嵌入、跨界搜索與雙元創新的關系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2019(12):96-103.
收稿日期:2021-05-0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7YJA630086),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軟科學研究項目(17692103000)
作者簡介:宋波(1981—),男,江蘇寶應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創新,雙元創新戰略,E-mail: song@shnu.edu.cn;楊升榮(1965—),男,上海交通大學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知識創新,E-mail: sryang@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