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王國鋒 史肖源

摘 要: 經濟全球化,既促進了高等學校的發展,同時也加劇了它們之間的競爭。發展和競爭都依賴于優秀的師資隊伍。高校越來越重視教師的海外留學背景,希望通過訪問學者等方式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縮小與國外的差距。然而對此缺乏必要的實證研究進行驗證。研究收集參與“青年骨干教師研修計劃”的經管專業訪問學者的客觀數據,進行規范的實證研究,得出:和沒有訪學經歷的教師相比,具有訪學經歷的高校教師在科研學術水平上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并且在具有訪學經歷的高校教師群體中,學者年齡相對較大、外派時間越長、派往高校世界排名越靠前,對外派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提升會越明顯。基于研究結果,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高校教師;外派學者;科研;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 C 961
文獻標志碼: A
The Effect of Experience as Visiting Scholar on College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n Exploration
LIU Xiaojuan WANG Guofeng SHI Xiaoyuan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1620, China;
2.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intensifies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m. However, whether development or competition, they all need to have outstanding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and more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sea study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hope to enhanc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 dispatching teachers as visiting scholars, which can lessen the gap with oversea scientific research. Nevertheless, it lacks of empirical study on this topic. This article collects the objective data of those visiti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ho took part in “Program of Study Abroad for Young Scholar sponsored by CSC”, and conducts norm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without experience as visiting scholar, college teachers with the experience have got more prominent impro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mong college teachers with experience as visiting scholars, academics in older age, studying abroad longer, or studying in the university with the higher world ranking have mor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se finding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academic expatriate; scientific research; human capital
1 問題的提出
全球教育與科技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競爭。高等學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集中地,必須著力做好師資隊伍的建設。而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教師隊伍的海外交流和國際化是分不開的。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如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等,對高校外派學者項目支持力大幅提升;高校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等方面越來越強調具有海外留學背景,也盡力爭取更多資源機會、提供更多支持給有意愿出去交流的學者和團隊;而學者本身也有較強的意愿到更好的學術平臺交流學習。這也形成了近年來快速增長的外派學者群體。主要表現為:外派學者人數增多;派出項目及目的國家增多;國家及高校等對外派學者經濟資助和投入大大提高。例如,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在2008年派出高級研究學者、訪問學者(含博士后)4309人;2009年增加到4551人,而2010年則是5677人,現在僅針對高校青年骨干教師的出國研修項目就達到3000人/年的規模。隨著派遣人數和項目的增加,無論是目的國家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數量,還是資助投入都逐年遞增。
出國留學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后盡快回國發揮作用,因此選派工作必須注重實際效益。謝京紅以中國科學院為范例,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一個出國留學工作評估的模型,包括選派質量、回歸質量、整體效益、管理系統四個方面的準則層。周素月對某醫院有留學經歷的科技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分成留學一年、半年和兩年三組,留學對他們的觀念更新、外語水平、學術水平等都有較大提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認為個人付出的成本相對是非常低的,而收益則是全方位的,無論是個人收益還是社會收益都是相當高的,而且社會收益要遠高于個人收益。公派留學,高校教師外派經歷對其科研發展的影響雖然有一些描述性案例、問卷調查、或訪談性的案例,可能存在著選取的偏差和評價的主觀性,還缺乏用客觀的數據進行較為系統的實證性回答。
本文擬通過規范的實證研究考察:高校教師在外派結束后是否取得預期收獲、回國后是否有較大進步?哪些重要的因素在影響著外派效果?文章后續安排如下:首先圍繞人力資本理論和傳記性特征提出研究假設,然而通過兩個實證研究來檢驗假設,最后對研究結論進行討論。
2 研究問題與假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著名報告《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中的專題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闡述,“人類正在邁進一個以知識(智力、智慧)資源的占有、配置為基礎,進行知識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培育一大批擁有高科技和現代管理知識,具有創新創造能力的人才,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眾多的掌握先進知識、技術、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為制約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戰略性資本。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舒爾茨就指出,對人力資源進行投資所得到的收益,遠遠高于對非人力資源的投資。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同物質資本一樣,都是生產投入的要素,都對生產發展和經濟增長發揮作用。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物質資本的貢獻。教育方面的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面,它提高了勞動力的質量,也即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能、文化水平、技術水平,從而提高人的生產能力,挖掘并顯現出人的創新能力。
而出國留學是教育投資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方面。公派留學教育是一項有極高回報率的投資,是一項關系國家未來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投資。適時地加大這一投資應當是我國融入國際社會,加快現代化步伐最明智的選擇之一。
高校教師通過公派留學渠道,參與國際性的學術研究活動,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科研經驗,擴大了學術視野,進一步增強學術能力和教學水平,提高了自身的人力資本,因此提出:
假設H1:高校教師訪學經歷對其科研學術水平具有促進作用,也即,相比于沒有訪學經歷的高校教師,有訪學經歷的高校教師在科研學術水平的提升上更為顯著。
年齡很大程度反映了學者自身的學術成長和積累時間。年長的學者,通常擁有較為成熟的學術思維方式以及更廣泛的學術聯系。他們在國內已經具有較好的教學、科研基礎,對研究領域的狀況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也清楚自身的欠缺之處。很少有其他的顧慮,到國外可以較快地投入、有針對性的學到新的知識、技術、方法。而年輕教師在職業生涯初期有來自多方面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出國后也很容易面臨教學、科研合作與交流等多方面的“水土不服”。
出國時間反映了學者與海外合作導師及同行進行學習交流的時間長短。訪問時間越長,反映了人力資本積累和投入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充分的、面對面的學術交流和知識、技能的消化吸收。有研究發現,雖然留學二年的社會效益指標與留學一年組相比無明顯差異,但留學一年的社會效益指標普遍高于留學半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在2000年北京舉辦的“21世紀論壇”上演講說到:“目前在國外的留學人員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這些年輕人在美國貨歐盟國家工作時間越長,知識就越深,就越廣,這些均是建立新工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我們選取高校世界排名這一指標作為衡量海外高校層次的標準。一個高校的層次和發展水平對于前來交流的訪問學者而言,會在其學術視野的前沿性廣泛性、所獲各種資源的可能以及接觸學術的水平等多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排名高的高校,學者可以接觸到更優秀的同行,改善和促進其科研思路和方法,提高了人力資本投入水平,并建立起較高層面的學術聯系。社會學習理論也告訴我們,訪問學者無形中會受周圍人群的影響并以他們為榜樣,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因此,提出:
假設H2:外派學者的傳記性特征影響著其科研水平的提升。
假設H2a:外派學者年齡的增大,對其外派后科研水平提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假設H2b:外派學者訪問時間越長,對其外派后科研水平提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假設H2c:外派學者訪問的高校世界排名越高,對其外派后科研水平提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3 研究1:訪問經歷對外派學者學術水平影響的差異比較
3.1 研究樣本
本文研究的外派學者群體來自通過“青年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出國留學的老師,該項目由中國“985”及“211”工程及其它一本高校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簽約,每年派出一定數量的45歲以下老師到國外知名高校進行1個月到12個月的進修,以訪問學者或博士后方式。一方面,中國現有外派學者群體也主要來自這些高校,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這類學校網站相對具有較詳細的介紹信息,便于收集學者研究和獲獎情況資料。
本文將外派學者的領域界定在經濟與管理范疇(包括經濟學及各分支、管理學及各分支、金融學)。原因是:一方面基于作者對該研究領域和期刊等成果形式比較熟悉;另一方面,限定在某個領域內可以有效控制不同學術領域在學術水平及成果界定上的差異。
另外,為有效驗證研究假設,在如下方面做了控制:
(1)選取的經濟領域與管理領域樣本人數保持基本一致,人員選取具有隨機性;
(2)研究樣本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人員同樣從前述高校中對應選取,且對照組人員具備與實驗組相似的年齡分布、學術領域分布,且該部分人員學術水平值與實驗組人員出國交流之前的同時段學術水平值相近。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使研究形成實驗對照,研究過程中盡可能控制所關注的變量“是否具有出國交流背景”。由于數據收集的量和難度比較大,本文共隨機選取了40人作為實驗組和40人作為對照組。
(3)由于論文發表等成果取得需要較長周期,我們為保證其成果得以體現,將時間適當前置,主要統計2010年及其以前出國學習交流的人員,統計以出國時間開始計四年內的成果。統計的數據庫來源,中文方面主要有:CNKI數據庫,維普中文數據庫,百度搜索,學校網頁;英文方面主要有:Web of Science數據庫,EBSCO學術信息、商業信息庫,Elsevier ScienceDirect數據庫,ABI/INFORM數據庫,Google學術搜索。
3.2 變量度量
學術水平將以學術論文數量及質量、學術獲獎數量及質量兩方面指標進行綜合衡量。對于學術期刊的分類和權重確定,參考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對經管學科論文和學術成果獲獎的分類標準和權重。針對查找資料過程中出現的難于分類的情況,我們向4位經管領域的教授請教討論確定。
學術水平=期刊權重*數量+學術成果獲獎權重*數量。
期刊分類包括國際學術刊物(權威、重要、影響較大)、國內學術刊物(權威綜合、權威、重要、影響較大)。
科研成果(以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第一主研)獲獎包括國家級獎(一、二、三、四等)、省部級獎(一、二、三等,包括省科技進步獎、高等學校科學優秀成果獎、國防科學技術獎)、省哲學社會科學獎(一、二、三等)。
3.3 數據分析及結果
實驗組學者(具備外派海外學術交流經歷)學術水平值得分均值為9.26分。對照組學者(不具備外派海外學術交流經歷)學術水平值得分均分為7.845分。學術水平差值=1.415(t=2.09,p<0.05)。
圖 實驗組-對照組人數分布(縱軸)及學術水平值分布(橫軸)
我們不難看出,上圖反映如下信息:
第一,實驗組亦即具有海外訪學經歷的學者,學術水平值眾數出現在8.1~10分之間;而對照組,即沒有海外訪學經歷的學者,學術水平值眾數出現在6.1~8分之間。
第二,實驗組人員學術水平值均分要高于對照組均分,平均分差值約為1.415分。
雖然不是所有具有海外訪學經歷的學者學術水平值一定高于不具有海外訪學經歷的學者,但整體而言,無論是眾數區間、平均值都存在顯著差異。
此研究驗證了前文的H1假設:外派訪學經歷對學者的科研學術水平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相比于沒有訪學經歷的老師,訪學經歷總體上正向促進了學術水平的提升。
4 研究2:訪問經歷重要因素對外派學者學術水平的影響
前面分析得出外派學習經歷對學者整體學術水平具有促進作用,在此部分我們將繼續探究哪些因素會在外派經歷中對學術水平產生影響。我們重點關注三個自變量:外派學者年齡、外派時段以及訪問高校世界排名。
4.1 研究樣本
樣本如3.1所述,來自曾通過“青年骨干教師研究項目”進行國外訪學的經管專業高校教師,共收集了70位學者資料。
4.2 變量度量
學者年齡:以出國時實際年齡計算。
外派時段:以實際在國外的月數進行度量。
高校世界排名:和所選取樣本的出國時間相對應,高校世界排名數據均來源于2010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榜單(數值越大,排名越靠后)。
學術水平值:以前文3.2部分的計算方法進行度量。
經整理,所選取的學者樣本描述如下:平均年齡為43.67歲,學術水平值得分均分為9.87分。外派學者前往學校在世界上的平均排名為79.53名,平均出國時間長度為6.9個月。
4.3 數據分析及結果
設學者年齡變量為自變量A,外派時段為自變量B,外派高校世界排名為自變量C,常數項為數值D。因變量為學者學術水平值,即R。
用回歸方程表示為:R=K1*A+K2*B+K3*C+D。
基于假設,預期的回歸系數K1是正值,系數K2是正值,系數K3是負值。
基于收集的70個學者數據樣本,運用E-views軟件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R=0.2507*A+0.4266*B-0.0089*C-3.3112
(p<0.01) (p<0.01) (p<0.1)
回歸方程的F檢驗值為23.041,判別系數R方為0.512。
學者年齡的回歸系數為0.2507(p<0.01),訪問時間的回歸系數為0.4266(p<0.01),以及高校世界排名的回歸系數為-0.0089(p<0.1),因此驗證了假設H2。三個自變量:外派學者年齡、外派時段以及訪問高校世界排名三個變量均是影響學者在外派經歷中學術水平值發展提升的重要關鍵變量,這些變量扮演著促進學術水平或抑制學術水平的角色,其中外派時段的長短更為重要。
5 結論與討論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其中具有國際教育或培訓經歷的師資隊伍已經成為高校國際化辦學的最大瓶頸。陳學飛曾詳細總結了我國公派出國留學對國家發展的重要貢獻。他們對于提高教學科研水平,促進與國外學術界的學術交流,推動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實證研究結果證實,和沒有訪學經歷的教師相比,具有訪學經歷的高校教師在科研學術水平上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并且在具有訪學經歷的高校教師群體中,學者年齡相對較大、外派時段越長、派往高校世界排名越靠前,對外派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提升會越明顯。
外派學者年齡較大(本文的樣本年齡屬于中青年骨干教師,都在45歲以下),相對具有較好的科研基礎、經驗和學術網絡,派出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有效地彌補自身不足,學習效果也更為顯著。在外派時間長短方面,如果周期過短,前期有較長的適應過程,培訓費用中固定成本所占比例會比較大,總效益必然會較低。適當調整進修期限,增加半年到一年時間,則可對課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因此,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于初次出國的年輕學者,考慮到適應國外環境時間和提高派出總效益,可以適當提高外派時間。而對于再次派出的年長學者,由于適應期較短,能較順利地完成預定任務,派出時間可以適當減少。如果增加一些任務,延長一些時間,效益也有望得到提高。因此,既可以選派留學期限較短、年齡較大的訪問學者,又可以適當選派留學期限較長的青年業務骨干出國留學。另外,出國前與國外合作導師進行實質性交流,明確派出任務和熟悉國外環境,則能夠減少適應時間,比較快的進入角色,也能夠提高外派效益。
派往高校的世界排名對外派學者科研學術水平的影響也得到了驗證。高校排名越高,所提供的各種條件和學術環境也會越好,外派學者置身良好的氛圍和周邊優秀人群中,也會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公派留學中,除了高校教師自己的聯系外,從國家或高校層面建立與世界知名高校的協議或聯系,支持高校教師去往知名高校進行訪學,對提高個人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有所助益的方式。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首先,本文的樣本量較小,由于通過人工收集,花費很長的時間,限制了樣本量的擴大。從國家留學基金委或學校層面,可以逐步建立詳細的派出數據庫,既能夠方便留學派出管理,也能夠為后續的留學派出的工作優化研究起到幫助支持作用。其次,本文選取了三個重要的自變量,還有其他一些影響因素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探討,比如派出學者的職稱、所在高校的層次,以及其他的學科領域,以及外派學者的個性心理特征等。另外,由于科研學術水平的重要性,本文以此為因變量進行分析,今后也可以考慮其他的因變量,如教學水平、學術網絡等,這樣更能豐富對外派學者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留學網. 基金委年報(2008, 2009, 2010)[OL]. http://www.csc.edu.cn/Nianbao/.
[2]周一,張鶴. 科學發展公派留學事業 促進高層次人才培養 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訪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秘書長劉京輝[J]. 世界教育信息, 2009(9): 10-15.
[3]楊曉京,苗丹國,沈維立. 重視出國留學選派質量 提高派出效益[J]. 中國高等教育, 1994(2): 42.
[4]謝京紅. 出國留學工作評估體系初探[J]. 科學學研究, 1998(4): 76-82.
[5]周素月. 留學期限與后效益分析[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 2006(3): 264-265.
[6]陳學飛.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公派留學教育政策的演變及成效[J]. 復旦教育論壇, 2004(3): 12-16.
[7]陳學飛. 留學教育的成本與收益: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公派出國留學效益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
[8]丁群. 提高公派出國留學效益[J]. 人才開發, 1997(5): 24-26.
[9]張夢萍,梁宏飛,范成高. 擇優派遣 積極招聘 努力提高留學工作效益[J]. 中國高校師資研究, 1998(2): 33-37.
[10]曹丹平. 青年骨干教師出國訪學經歷與感受[J]. 科技導報, 2015(13): 112.
[11]王忠明. 論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本[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3(3): 39-45.
[12]舒爾茨. 論人力資本投資[M]. 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90.
[13]管德明. 從人力資本理論看出國留學. 江蘇高教[J], 1999(5): 55-57.
[14]苗新華,葉啟浩,周斌, 適時調整管理方式 提高留學工作效益[J]. 江蘇高教, 1995(S1): 98-100.
[15]BANDURA A. 社會學習理論[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16]管德明,徐放. 改革公派留學方式 提高教育投資效益[J]. 教學與研究, 1995(Z2): 35-37.
收稿日期:2019-06-09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0YJA63006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71302082)資助
作者簡介:劉小娟(1975—),女,陜西西安人,管理學博士,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系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跨文化管理和文創產業管理,E-mail: 231325539@qq.com; 王國鋒(1976—)(通信作者),男,江蘇人,管理學博士,副教授,E-mail: Wanges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