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效瑜 朱學義
【關鍵詞】 高校財務管理; 績效評價; 科技人才貢獻績效; 科技成果貢獻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34.3;G3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23-0112-07
現行《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制度》(以下簡稱財務制度)涉及高校“財務管理績效”(簡稱財務績效)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實施績效評價。財務制度第四條規定:高等學校要“建立健全學校財務制度,加強經濟核算,實施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二是要管好科研基金。財務制度第二十條、第二十七條分別規定:高等學校涉及科研的收入包括“財政科研撥款”和“科研事業收入”,要“專款專用……項目完成后,應當報送專項資金支出決算和使用效果的書面報告”。三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財務制度第五十一條規定:高等學校要“按照科學規范、從嚴控制、保障事業發展需要的原則合理配置資產,建立資產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四是要提高財務發展能力。財務制度第六十九條規定:高等學校要設置“財務發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標”,“開展財務分析工作”。
從以上規定可見,評價高校財務績效通過效益、效果、效率和發展能力來體現。財務績效是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財務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有三項:一是“資產的管理和恰當的使用”[ 1 ];二是實現管理績效最大化,包括教學管理績效和科技管理績效最大化;三是財務治理能力現代化[ 2 ]。站在科技管理的角度評價績效,主要是看科技人才的貢獻績效和科技成果的貢獻績效。基于高校財務績效視角的科技績效評價系統如圖1所示。

圖1中涉及“高校科技管理績效”的內容是“三效一果”:“三效”是科技人才貢獻績效、科技經費投入績效、科技研究產出績效;“一果”是科技成果貢獻績效。從以往研究情況看,反映高校科技投入、產出的研究成果較多,而科技人才的貢獻績效尚未有較好的評價方法,且科技成果績效的綜合性評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筆者收集全國高等學校2005—2019年與科技人才、科技活動有關的數據,力圖揭示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
一、高校科技管理績效研究現狀
登錄中國知網(CNKI),搜索“高校”有關“科技管理績效”的期刊論文,主要研究范圍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涉及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績效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汪曉夢[ 3 ]聯系“十二五”期間西南高校科技創新的實際,采用灰色關聯度法、因子分析法對其績效進行了研究。孟凡蓉等[ 4 ]收集2011—2014年的數據,從科技人力資源角度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企業和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績效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對科技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更顯著,企業的促進主要體現在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中,高校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研究內容的“博采眾長”。吳丹丹等[ 5 ]基于標度無關性的區域采用非線性回歸分析法對高校科技創新績效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我國地區生產總值、高校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等要素的變化對高校科技創新績效均有顯著的非線性作用。姚建建和門金來[ 6 ]以上海市為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研究高校科技人才培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時分三步進行計算:第一步,計算“教育綜合指數”,它等于從業人員分別用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的教育年數乘以系數(1、1.2、1.4、2)并加總;第二步,計算“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第三步,計算“高校科技人才培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它等于高校科技人才培養提供的勞動力資本要素占總人力資本要素投入的產出彈性比例。李立國和杜帆[ 7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分析研究生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時用研究生學歷的年平均工資總額代表研究生人力資本函數。尚榮[ 8 ]研究技術進步對農業產出影響時使用的“人力資本”函數用“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楊友等[ 9 ]研究農業信息化對第一產業發展的貢獻度時,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公式中截距(A)作為“科學技術水平”。
(二)涉及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績效指標體系的設置
葉靜[ 10 ]結合河南省高校科研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產學研結合等情況,構建了科技創新績效的指標評價體系,包括科技人才、科研項目其他經費、論文和專著、產學研合作與轉化、知識產權。方麗娟和耿閃清[ 11 ]選用2006—2016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數據,以2015年西部12省高校科研效率水平為參照來評價寧夏高校科研效率水平,其指標有兩類:一是科研投入指標,包括教學與科研人員、研究與發展全時人員、科研撥入經費;二是科研產出指標,包括出版的專著、發表的論文、發明的專利、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等。閆健等[ 12 ]以北京地區地方高校為例,設計了科技經費投入、科技人力投入、成果授獎、科技課題、專利擁有量和授權量、專利許可與轉讓等指標,采用聚類分析法對15所高校2004—2013年科技投入產出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北京地區科技投入與支出結構合理,科技產出與當年撥入合計、科學與教研人員中科學家等相關。
以上研究成果有兩點很突出:一是反映高校科技績效時既有投入,又有產出指標;二是采用一定的技術方法進行量化研究,包括灰色關聯度法、因子分析法、固定效應法、聚類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等。但是,還有三點不足:一是選用的指標僅僅是某個省或某個地區或某幾家高校,沒有把全部高校作為研究對象;二是高校的科研績效與高校科技人才的貢獻有一定關系,但研究時只注意到參加科研的研究人員數據,或研究“人員全時當量”,未考慮研究人員的價值屬性;三是科研創新或科研績效最終要落實在可轉化的生產力上,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尚未發現。
二、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的評測
站在高校財務績效視角研究科技人才貢獻不同于其他學科研究者的研究之點是使用會計的“價值”計量指標。其他學科研究者大都采用“科研人員數量”“科技人員全時當量”等。有的雖然采用“勞動者工資”這一具有“價值”屬性的指標,但“工資”是勞動收入,不能代表科技人員的全部“貢獻”價值。筆者認為,從會計“價值”計量屬性看,高校科技人員同高校教學人員、其他輔助人員一樣,都創造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中國統計年鑒》上體現為教育行業“增加值”)。GDP是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創造的,通過一定的技術測定方法能測定出這兩者對GDP的“貢獻”彈性,從人力資本看,工資+彈性=貢獻價值。因此,評測高校科技人才績效,首先要研究“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率”,然后再研究“高校科技人才貢獻價值(績效)”。
(一)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率的確定
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人員是高等教育行業的人才。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率是教育行業人力資源對教育產業增加值(構成國內生產總值GDP)所作的貢獻。這種貢獻通常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計算[ 13 ]。教育行業運用這一函數法,等式左邊是教育行業增加值,右邊是投入的勞動力、資本和常數,勞動力用教育行業工資總額反映,資本(包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用支出法計算的GDP中的“資本形成總額”反映,常數是綜合技術水平。筆者收集2004—2019年全國教育行業增加值、工資總額和資本形成額,計算教育行業增加值增長率、教育行業年平均工資增長率,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法”模型,得到“教育人才產出彈性”系數是0.6338,再按下列公式計算,得到“教育人才貢獻率”:
教育人才貢獻率=教育人才產出彈性×教育行業年平均工資增長率÷教育行業增加值增長率
[例1]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下同),2005年、2019年全國教育行業年平均工資增長率分別為12.18%、5.73%,教育行業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15.61%、10.08%,則:
2005年全國教育人才貢獻率=0.6338×12.18%÷15.61%=0.4945
2019年全國教育人才貢獻率=0.6338×5.73%÷10.08%=0.3603
(二)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的確定
高校教育人才貢獻率是包括高校教學人員、科技人員和其他員工在內的全部教職員工對教育行業GDP所作的貢獻。其中,科技人才的貢獻績效要單獨計算。
根據柯布—道格拉斯構建生產函數模型的最初含義,等式左邊是產量,右邊是投入的資本量和勞動量(勞動力數量[ 14 ]),筆者延伸應用這一公式時還原“勞動力數量”,認為教育人才貢獻率的含義是(以2019年實際數據為例):教育行業GDP增長1%,教育人才貢獻績效增長0.3603%(0.6338×5.73%÷10.08%=0.3603)。將這一貢獻指數用于教育行業科研人員(科研勞動力數量),就能計算得出教育行業科研人員的貢獻績效。公式如下:
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教育人才貢獻指數×高校科技人員全時當量
上述公式中“高校科技人員全時當量”是國際上比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標,它是按高校實際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時間計算的工作量,包括專職科技人員工作的時間和教師等其他科研人員按從事科研活動時間折算的工作時間。例如,某高校某年從事科技工作的情況是:有300個全時人員(專職科技人員),還有300個非全時人員(既從事教學又從事科研的教師),這300個非全時人員中有260人20%的時間用于科研,有40人70%的時間用于科研,則該高校當年科技人員全時當量=300+(260×20%+40×70%)=380人年,即該高校當年600個人從事科研工作,折算成“專職科研人員”的數量為380個人。
根據上述公式,查閱2005年、2019年全國高校科技人員全時當量分別為22.7萬人年、56.5萬人年,計算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如下:
2005年全國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0.4945×22.7=11.23萬元/人年
2019年全國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0.3603×56.5=20.36萬元/人年
通過計算“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可見,2005—2019年我國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隨著科技人才變動而不斷增加:當量科技人才由2005年的22.7萬人年,上升到2019年的56.5萬人年,則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由2005年的11.23萬元/人年增長到2019年的20.36萬元/人年,年均遞增4.34%。用同樣的方法計算,2006—2018年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分別為24.17萬元/人年、21.44萬元/人年、11.61萬元/人年、15.35萬元/人年、15.81萬元/人年、10.36萬元/人年、16.29萬元/人年、11.10萬元/人年、16.24萬元/人年、26.25萬元/人年、25.43萬元/人年、24.09萬元/人年、22.32萬元/人年。
三、高校科技投入和產出績效的評測
高校科技投入和產出既有價值指標,又有非價值指標。如何評測其績效呢?首先,采用會計“比重法”,計算高校科技投入和產出指標數據占全國科技投入和產出指標數據的比例,此時,價值指標和非價值指標都統一為相對數(比重);其次,采用會計“分配法”,即高校科技經濟績效類推全國科技產出的經濟績效,采用“比重分配法”確定高校科技產出的經濟績效。
(一)高校科技投入和產出狀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等部門公布的數據,全國高等學校科技投入的指標是高校R&D經費支出、高校R&D人員全時當量,兩者相除得到“高校R&D人員當量人均經費支出”;產出的指標是高校專利申請授權數、高校發表科技論文數、高校出版科技專著數。將高校科技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同全國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得出“高校科技成果產出平均占比”。
[例2]以2005年、2019年為例,高校科技成果產出平均占比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二)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的確定
從科技產出角度看,除了科技產出學術成果外,科技產出經濟績效代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程度。確定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主要是確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經濟績效,分三個步驟確定:
一是將全國用美元反映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折算成人民幣計量。美元匯率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年平均匯率。
二是計算全國科技生產力轉化額。它等于用人民幣反映的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與全國技術市場成交額之和。
三是換算高校科技成果績效額。由于國家統計局只公布了全國全部科技活動產生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和技術市場成交額,未公布高等學校產生的這一數額,本文按下列公式分配全國“科技生產力轉化額”:
高校科技成果績效=高校科技成果產出平均占比×(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全國技術市場成交額)
=高校科技成果產出平均占比×全國科技生產力轉化額
[例3]按例2“高校科技成果產出平均占比”數據,收集2005年、2019年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全國技術市場成交額,按上列公式計算“高校科技成果績效”,如表2所示。
從表2可見,2005年,全國高校科技成果績效數額為10 853億元,2019年上升到42 700億元,年均遞增10.28%。用同樣的方法計算,2006—2018年,全國高校科技成果績效數額分別為13 391億元、16 092億元、? ?17 369億元、15 449億元、20 601億元、2 2252億元、? 24 786億元、26 996億元、27 337億元、28 067億元、? 28 624億元、32 594億元、37 001億元。
四、高校科技成果績效的實證分析
(一)科技成果貢獻績效模型的構建
1.被解釋變量的設計
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模型的被解釋變量是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Y)。因為高校科技成果最根本的價值是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尤其是應用研究成果和試驗發展成果。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高技術產品進出口額”和“技術市場成交額”反映我國高校科技成果在技術市場上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使用,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可描述為“生產力科技績效”。
2.解釋變量的設計
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一靠科技人才貢獻,二靠科技經費投入,三靠技術專利支撐。因此,應設置三個解釋變量:科技人才貢獻價值,用科技人才貢獻績效(x1)反映;高校R&D經費支出(x2);高校專利折合新產品銷售收入(x3)。
設置變量x3的原因:高校的主要功能是教學、科研,一般不生產產品(除了部分高校辦企業外),國家統計局不公布高校創造的新產品銷售收入,而工業企業則不同。國家不僅每年公布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還公布工業企業取得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國家定義的新產品“是指采用新技術原理、新設計構思研制、生產的全新產品,或在結構、材質、工藝等某一方面比原有產品有明顯改進從而顯著提高了產品性能或擴大了使用功能的產品”[ 15 ]。這一概念中許多內容都與專利申請的內容(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相近。可見專利是產生新產品的基本前提,新產品是專利轉化的主要載體。筆者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當期取得的新產品銷售收入除以同期取得的有效發明專利數,得出工業企業當期每件專利獲得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再用高校當期取得的“專利申請授權數”乘以“全國工業企業當期每件專利獲得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求得當期“高校專利折合新產品銷售收入”數額。這一數額顯然是高校的一個機會收益額,同時又是建立在“錯期配比”(前期產生專利,后期產生收入是不同期的“錯期”配比,但這兩者經常不斷地進行下去,就視同為“當期配比”了[ 16 ])基礎上的價值類推額。
3.控制變量的設計
所謂控制變量,是調節自變量(解釋變量)對因變量(被解釋變量)影響程度的變量。自變量往往和控制變量同時存在并對因變量產生影響[ 17 ]。評價高等學校學術研究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是論文和著作。論著為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提供了引領,能同科技經費等一起共同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績效[ 18 ]。因此,應設置兩個控制變量:高校發表科技論文(x4);高校出版科技專著(x5)。
4.啞變量的設計
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模型運用2005—2019年共15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故設計15個啞變量,即一年設計一個啞變量。
5.高校科技創新績效模型的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設計以下“科技成果貢獻績效”模型:
由于模型(1)變量的計量單位不一,故對模型(1)兩邊取對數,得到模型(2):
LnY=Ln?琢0+?琢1Lnx1+?琢2Lnx2+?琢3Lnx3+?琢4Lnx4+?琢5Lnx5
(2)
6.模型變量設置及定義
模型(2)變量設置及定義見表3。

(二)科技成果貢獻績效模型的應用
1.描述性統計
根據本文構建的模型(1),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4。

2.回歸分析
模型(2)回歸結果見表5。
根據表5得出的回歸分析模型如下:
LnY=3.259 + 0.107Lnx1 + 0.443Lnx2 - 0.054Lnx3 +
1.287Lnx4-1.400Lnx5? (3)
根據表5得出的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1)x1與Y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T系數為1.852,顯著性系數0.097<0.10),表明全國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越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經濟績效越好。
(2)x2與Y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T系數為2.754,顯著性系數0.022<0.05),表明全國高等學校R&D經費支出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越好。
(3)x4與Y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T系數為2.604,顯著性系數0.029<0.05),表明全國高等學校發表的科技論文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越好,它引領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經濟績效的轉化。
(4)x5與Y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T系數為-3.109,顯著性系數為0.024<0.05),表明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的專著不能很好地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5)x3與Y負相關,但不顯著(T系數為-0.492,顯著性系數0.634>0.1),即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全國高等學校申請的專利并沒有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五、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高校科技人才貢獻績效、高校R&D經費支出、高校發表科技論文與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顯著正相關。從財務治理角度看:(1)處理好兩個關系。一要處理好科技人員工資報酬和為社會創造價值(GDP)的關系;二要處理好科技人才貢獻與科技人才回報的關系,對科技創新能力強、科技貢獻特別大的人才給予重獎[ 19 ]。(2)財務管理工作要制定有利于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讓成果轉化突出的人和部門得到豐厚的“紅利”回報。(3)高校科技管理要重視科研經費的投入,既要按國家規定管好科研經費的使用,更要為科研經費財源大開方便之門,發揮科技的投資效益。(4)高校科技管理要重視學術論文的引領作用,對納入國家統計范圍的重要論文給予必要的獎勵。
高校出版的科技專著和申請的專利價值與高校科技成果貢獻績效負相關。從財務治理角度“堵住”不純正學術風氣的漏洞,為更多先進的專利、優秀的專著開道“輸血”。
(二)提高高校科技績效的對策建議
1.優化高校科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高校圍繞科技投入和產出應設置可以橫向比較的多項指標,如科研收入比率、單項科研經費比率等,將其納入學校年度考核指標體系內,明確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部門應履行的職責。
2.重構高校科技績效評價方法
(1)以質量貢獻為導向。根據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規定,評價高校教師科研工作,應“突出質量導向,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不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鉤”。
(2)堅持分類評價。根據不同科研活動的特點,設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體系,突出科研人員代表性成果評價、長周期社會影響的成果評價,避免急功近利、浮而不實的短期行為產生;同時,通過建立科研創新平臺和創新群體評價體系,將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結合。
(3)強化過程評價。既評估最終結果,又考核努力程度及創新發展,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3.強化財務管理績效措施
(1)充分認識科研管理“放管服”,堅持與制度執行并重原則。改革科研管理機制,擴大高校科研自主權,營造良好的激勵創新氛圍。采取的具體措施:一是改革項目經費預算編制方式,擴大預算調劑權、經費使用自主權,拓寬項目直接費用列支范圍等;二是按省部級項目文件規定,配套補充、補足相關科研基金或科研獎勵,根據學校發展需要,高校財務部門還必須籌足相關資金對省部級文件規定外的項目予以補助或獎勵;三是要專戶核算每項科研經費的收入、支出,并設置輔助賬簿記錄各項目取得的績效,用以計算上列考核指標;四是要制定科研積分獎勵辦法,對涉及上述考核指標的每個內容都要量化評分,年終按每位教師取得的科研積分(經科技處審核)兌現科研獎勵,以此激勵教師從事科技研究工作;五是自主規范管理橫向項目經費,擴大科研項目基本建設自主權等。
(2)制定防止科技風險發生的辦法。這些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取得研究經費不干研究工作,而是套取經費用于其他支出,出現財務違章事件,致使研究任務不能如期完成或草草完成,降低了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益。二是防止科研敗德行為的發生。有些研究人員學術浮躁,不好好從事研究工作,而是剽竊他人成果,或弄虛作假。這是不遵守科技道德的行為,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財務部門要會同科技部門一起堵住這類事件的發生,把科技經費用在正道上,為提高國家科技水平發揮應有的作用。
(3)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科研經費管理的科學性、專業性、準確性。
【主要參考文獻】
[1] AHMED RIAHI-BELKAOUI.會計理論(第4版)[M].錢逢勝,等,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67.
[2] 黃永林.高校財務治理結構的多重關系與現代化建構[J].會計之友,2021(5):2-10.
[3] 汪曉夢.“十二五”期間西南高校科技創新績效評估與比較[J].科學管理研究,2018(5):66-69.
[4] 孟凡蓉,王煥,陳子韜.科技人力資源對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基于企業和高校機構的比較[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9):173-180.
[5] 吳丹丹,王子晨,鄭圣明.基于標度無關性的區域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6(4):60-63.
[6] 姚建建,門金來.高校科技人才培養對區域發展的貢獻:基于上海市人力資本和經濟發展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18-126.
[7] 李立國,杜帆.研究生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區域差異與布局結構優化[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21):28-36.
[8] 尚榮.人口轉型、技術進步對農業產出影響的計量分析: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J].山西農經,2020(9):26,28.
[9] 楊友,謝宇鵬,劉守義.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的農業信息化對第一產業發展的貢獻度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9):51-56.
[10] 葉靜.高校人才科技創新能力與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科技資訊,2017(20):197-198.
[11] 方麗娟,耿閃清.寧夏高校科技創新績效評價[J].價值工程,2018(19):207-209.
[12] 閆健,張莉,王占武.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科技績效實證研究:以北京地區地方高校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6(12):38-41.
[13] 董靖,朱學義.教育因子彈性的經濟拉動效應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3):1-4.
[14] 胡希寧.當代西方經濟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53.
[15]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684.
[16] 朱學義,朱亮峰.智力投資支撐理論及其效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103.
[17] 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58.
[18] 朱亮峰.煤炭資源資本化支撐理論及運作效率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157.
[19] 朱學義,黃元元.我國智力資本會計應用初探[J].會計研究,2004(8):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