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淋明
摘要:博物館是集展示集藏品、開展學術研究以及宣傳教育等重要功能于一體的文化陣地。近年來,伴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博物館展示數字化的進程,創新了博物館藏品的展示方式,從感官上帶給受眾精神滿足和視覺享受。本文基于這一背景,就數字技術在博物館藏品陳列展示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博物館;藏品;陳列展示;數字技術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博物館文物展覽內容的不斷豐富,博物館衍生出數字化展示這一全新模式,這種模式能夠采用交互技術刺激受眾的不同感官,使受眾猶如置身于真實場景。另外,用戶還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參觀路線與觀賞對象。在這種互動方式下,不僅能凸顯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還能增強展品的趣味性,激發參觀者的興趣。數字化藏品陳列展示具備多面性的特征,在設計過程中凸顯動態性與多維性。伴隨著現代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博物館藏品陳列展覽,對發揮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博物館數字技術應用溯源
20世紀60年代,我國各地相繼出土了大量文物,原有的博物館條件與工作方式無法滿足文物貯藏與信息管理的新需求。晶體管計算機的誕生推動了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的進程。20世紀70年代,小型計算機的出現推動了藏品信息朝著自動化方向發展,一些機構嘗試構建便于管理藏品信息的大型交叉信息庫。20世紀80年代,保護文化遺產成為博物館的主要職責,博物館也更加關注受眾的需求。在此階段,博物館根據自身情況利用視頻、圖像、圖形、文本、聲音等多種形式不斷豐富陳列的內涵。步入20世紀90年代,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現實與虛擬的界限被打破,人也成為數字網絡的一部分,各種數字技術開始改變人類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藏品的展示方式不約而同地以數字化為共同趨勢,世界各國家與地區也積極倡導構建數字博物館。迄今為止,許多國家與讀取均著手在博物館建設中應用數字技術,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三維成像技術實現博物館聯通古今的展示效果。數字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促進了受眾與藏品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
二、現階段博物館使用數字化展覽技術存在的問題
(一)數字展覽技術應用不足
數字展覽技術應用不充分主要體現在許多博物館忽略了數字技術對傳統展示理念的顛覆,僅把數字技術當作傳統展示手段的輔助,這類博物館以文物資源優質、館藏文物豐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為典型,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精品文物數量雖多,但是博物館展示面積有限,多運用柜式陳列,在向觀眾介紹展品的來源、背景時借助圖片、展板、電腦觸屏、三維建模等,缺少講解員或者講解導覽設備,觀眾難以真正理解展品內涵。對一些年齡較小的觀眾而言,則需要開設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才能幫助他們全面掌握文物背后的信息,但是這種展覽缺乏吸引力,多是依靠幾件國寶級的精美文物吸引受眾的注意力[1]。第二,博物館的建設資金不足,在藏品陳列展示中應用數字技術必然需要較多的資金用于購買設備、開發軟件,但是針對一些自負盈虧的博物館而言,該項費用較為緊張。第三,專業人員不足,博物館因事業編制的限制,招聘的人員主要以文物保護、考古、歷史等專業人才為主,信息技術、軟件開發方面的人才嚴重不足,再加上博物館的薪酬水平參照事業單位的工資標準,導致很多技術人才不愿意留在博物館。
(二)數字技術和展覽內容未能有機融合
許多博物館未能完美做到數字技術與展覽的有機融合,例如,個別博物館在序廳內安裝了大尺寸的LED顯示屏,播放博物館整體布局、博物館發展歷史、館員組成等,但與藏品展覽之間無太大關系,與觀眾也沒有什么聯系,屬于浪費資源[2]。在展廳昏暗的角落擺放的幾臺觸屏電腦,主要用于介紹博物館主要藏品陳列、重點文物等,與附近的展覽單元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其所放的位置不規范,甚至一些博物館的顯示屏已經不能正常工作。還有一些博物館不惜斥巨資安裝專業顯示設備,僅用來對展示對象的視頻進行循環播放,未考慮該系統實際上沒有任何互動功能、多感功能,導致觀眾對該系統興趣不高,削弱了系統應有的作用。
(三)純炫技式的展覽
部分博物館主次不分,為了突出數字技術的炫目感,忽略了展品本身的價值。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一些資金充足、館藏不多的私人博物館中,為了彌補展品相對較少的缺陷,這類博物館往往會采取大量堆砌數字技術的方式,大規模使用聲、光、電等數字技術對觀眾形成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刺激。然而這種展覽形式往往會帶給人一種過度包裝、缺乏文化底蘊的印象,難以產生良好的宣教效果,與博物館館藏陳列展覽的初衷相背離。
三、數字技術在博物館陳列展示中的應用
隨著近年來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博物館工作人員開始認識到把現代技術融入藏品陳列展覽才是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趨勢。換言之,就是利用數字化展示技術實現博物館藏品展示,突破傳統博物館陳列展示空間上的限制,這種方式既可以滿足成年人對高科技的審美需求,又能吸引未成年人走進博物館,達到傳播文化的教育目的。
(一)靜態平面技術的應用
在博物館藏品陳列展覽中,靜態平面技術指利用數字攝影技術對博物館藏品進行拍攝或數字二維成像,簡單說就是高清文物照片。這項技術一般適用于藏品容易損壞或無法展出實物的情形。事實上,早在二十世紀中期,許多大型博物館就已經開始廣泛使用這項技術了。例如,有的博物館通過建設高清立體噴繪背景墻的方式,重現戰爭場面,展示古人生活,讓游客仿佛置身于真實場景。除此之外,針對一些可視性較差或體積較小的藏品,也可以利用該項技術進行展示,從而讓游客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
(二)動態平面數字技術的應用
動態平面數字技術包括數字二維技術、數字影視傳媒技術以及數字平面交互技術。這項技術在當前博物館藏品陳列展覽中的應用也相當廣泛。例如,丹麥摩斯蓋得博物館的銅器時代展廳中,陳列了大量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500年的北歐先民所佩戴的首飾。博物館為了讓游客了解這些首飾的佩戴位置,就利用投影在展柜背板上展示了該時期女子的素描圖像,并且用光譜投影的方式將首飾投射到了素描圖像相應的位置上,這種新穎的構思使觀展者一目了然。在該館的“青銅時代”展廳中,有一處頗為高大的古墳,觀眾可以登上古墳觀看2D電影。電影利用動態平面技術,展示了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500年這段時期,人們崇拜和敬仰太陽神的場景,讓游客通過二維動畫了解3000多年前的北歐先民是如何祭祀太陽神的。
(三)動態空間數字技術的應用
三維動畫、虛擬現實都是比較常見的動態空間數字技術。通常,為了展示一些重要戰役,很多博物館都會采用這項技術。游客在觀展的過程中可以觀看博物館播出的3D戰爭影片,瀏覽場館內一些與戰役內容相關的元素,真實感受戰爭的恐怖與和平的來之不易[3]。例如,丹麥摩斯蓋得博物館內設置了一個獨立的展廳,主要展示公元205年發生的一次重要戰役。展廳為一條狹長形過道,過道兩側為LED屏幕,屏幕上用3D技術播放兩軍對壘的士兵。此外,在屏幕與通道的連接處,還設置了一些斜坡形狀的展示柜,用來陳列一些鐵制兵器。游客則是在兩軍對壘的中心處觀看戰斗的過程,體驗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場景。
(四)數字導覽App
對于一些經常游覽博物館的觀眾而言,導覽App并不陌生,近年來國內很多博物館都已經開始使用這項技術。以山西青銅博物館為例,該博物館入駐“云觀博”App,該App具有故事化解說、AR特效體驗、3D文物把玩等多項功能。觀眾只要打開這款手機軟件并掃描展品,該展品的圖片、文字、語音等內容就會迅速呈現在手機上。通過使用App,觀眾不必依靠講解員或者租用講解器,就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靈活參觀。同時,云觀博App還有留言、分享、打賞等功能,觀眾可以將使用App的體驗寫在留言板上,也可以將觀賞心得分享給朋友,還可以將體驗轉化為實在的贊賞付費。App鼓勵參觀者的參與和知識貢獻,將博物館的單向知識傳播轉變為受眾參與的雙向互動。博物館不再是“只讀”,還可以“寫入”;不僅是教化大眾的課堂,還是思想碰撞的廣角。
(五)全維度立體仿真
全維度立體仿真技術即利用非接觸式數字掃描技術,制作全維度立體仿真文物,使其與真實文物在尺寸、色澤、紋理等各個方面都極其相似[4]。博物館在三維場景中安置這種仿真文物,使用戶可以通過虛擬博物館展廳進行觀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物,讀取該文物的ID,輸入去除文物模型展柜的命令后,從任意角度對該文物進行觀察,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好奇心,增強用戶在欣賞文物過程中的體驗感和趣味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傳播知識和文化方面,博物館肩負極其重要的社會使命。然而,現階段我國博物館仍以傳統的文物保存和研究功能為主,難以滿足游客對博物館的多樣化需求。基于此,博物館要把握發展契機,結合本地文化資源和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樹立科技創新意識,促進數字技術與博物館展陳的融合,提升博物館的展陳效果和質量,提高博物館的吸引力和數字化水平,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為我國文博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韓玉.淺談如何提高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管理工作[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5):150-152.
[2]楊夢瑤.博物館“數字化”正當時,策展團隊如何“變”?[J].油畫,2020(3):21-25.
[3]張成良.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數字媒體技術[J].中國民族博覽,2016(18):225-226.
[4]付森.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