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事件為中心所構建的當時行動主體的社會網絡與關系結構,其形成的社會空間以紀念館或故居為載體,呈現出除地理環境的物質性以外的人文性,即紀念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情感。陳列展覽呈現給觀眾的不僅是策展人員對當時歷史場景的回顧與詮釋,同時也是力圖還原歷史人物內心及其所處時代的“現實”(Reality)。作為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面對革命前輩的光輝歷史,筆者深感在布展和陳列工作中,除必須具備歷史知識、人文情懷、藝術素養以外,對布展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唯有精心布展和設計陳列,才能將對文物的詮釋植根于革命先烈的人生經歷,還原歷史,昭示現實,以“現有知識”(Knowledge-at-hand)的形式,深入挖掘與分析論證其所處的社會時代。
一、定位社會空間:讓歷史照進現實
走訪紀念館或其他一些特定的歷史遺址,將日常生活與歷史事件所處的社會空間相聯系,從而形成互為主體的世界,是文博工作人員期望通過布展達成的目標。這里的“世界”,應當是放在具體的“社會空間”里來理解的。展品的擺放與歷史場景的還原與創造,必須有清晰的邏輯和主線。長期以來,學者、專家圍繞文物歷史的真實性進行過無數探討,因而在文物的展出過程中,策展人員應更加注重展覽所還原的歷史的真實性。尤其是針對我國近現代史的展覽,百年以來風雨飄搖的歷史,個體的生存軌跡,都不同程度地使時代經歷積淀為民族記憶。紀念館在名人故居與重大歷史事件場景的展出上,除呈現歷史事件的真實性以外,如何更好地讓觀者理解歷史事件、引導觀者將展覽內容與自身生活相結合,是陳列布展工作的重要目標。
要實現這一目標,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是尤為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布局展覽的時間、空間、邏輯順序,使觀者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將地理空間與社會空間重疊,從而觸動共鳴與同理心,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是布展的現實意義。布展前,設計者必須思考,在特定的歷史空間中結合檔案記載,如何賦予歷史遺跡以特殊的文化意義。紀念館或遺址所處的地理環境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是其特有的精神遺產,使地理空間與社會空間重疊,使歷史事件中的地點成為特定文化的容器,也是紀念館的意義所在。這個地理空間所容納的文化,不單單是時間維度上的新與舊的文化,更是中華民族在特定時代的實踐文化。
二、講好文物故事:現實對歷史的回響
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文物展出,其所具有的時間階段特征與觀者之間的精神交流是不同的。就近現代史展覽而言,尋訪故居或紀念館背后的故事,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和歷史研究者的首要任務。跨越百年時空,站在歷史面前,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與社會結構信息都通過歷史地點得以傳遞。歷史信息得到考證而確立,對其的認同與尊重就是現實對歷史的回響,進而形成建構思想共同體的物質基礎。走訪紀念館與故居,體現了文博工作人員對歷史的敬意與熱忱,講好歷史故事,使當代人與革命前輩的思想產生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互動,也是紀念館布展人員希望實現的結果。
講好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應當體現“以觀者為中心”的展覽設計理念,在具體的講解實踐中,紀念館應當將其作為提升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使陳列展出與講解相互配合。紀念館作為公益性質的機構,旨在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滿足參觀者需求”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基礎上形成的。
紀念館等文博機構以所有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但并非所有參觀者在紀念館都能接受同樣程度的文化熏陶。因此,作為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在布展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了解不同群體的差異,從歷史文獻獲取史料,將展出的重心放在觀者感受與體驗上,圍繞歷史事件的故事性、思想性與趣味性進行設計,力圖將多元化、全方位、綜合性的信息資源化繁為簡,展現在參觀者面前。然而文物展出的數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文物展出中講述文物背后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進而滿足參觀者對歷史知識的需求?筆者認為應當在設計展覽時有所側重,如為高等院校的學生提供增強家國情懷與信念的展出服務,為黨員群眾提供愛黨與愛國主義教育服務等。為滿足觀者的個性化需求,在具體的導覽中,要主動提供服務,使講解與互動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打破傳統紀念館“守株待兔”的服務方式,這就要求館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與觀者互動,為觀者提供關于展覽的各項服務。
三、守護精神家園:歷史與現實互聯
閱讀史料、文獻以及后世的論著,有助于促進不同群體對中國近現代文化與習俗的了解,有助于提升博物館工作者的文化素養。書籍是文化的代表符號①,而觀賞歷史文物,更像聆聽耄耋老人娓娓道來的口述史,更親切、更真實。歷史文物展覽具有文化整合的功能,縮短了時空的距離,置身于展覽中,就能引發當代人與革命前輩的情感共鳴。社會距離影響社會情感已然不是新理論,但卻少有人重視其在紀念館陳列中的應用。個體是集體的一員,個體在集體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正是一種歸屬感。這種心理距離是一種共同情感②,從個體出發形成的共同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所共同崇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嵌入式服務,將歷史知識與文博陳列展出相結合,展覽設計者的理念就可以貫穿展覽的全過程。紀念館的嵌入式服務是指館員融入觀者群體并成為觀者群體中的一員,憑借其在信息服務方面的特長,與觀者共同完成特定參觀目標或任務的一種服務方式③。這一服務模式在圖書館中被越來越多地運用,而在紀念館中的使用較少。隨著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研究不斷增多,嵌入式服務已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④,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引入紀念館的場館參觀與引導服務中。與傳統紀念館的服務模式相比,嵌入式服務與觀者的互動更多,講解相應減少,館員在互動中觀察、判斷觀者的感受,并及時給予反饋,從而提供全周期、精細化的導覽服務。
(一)館員嵌入:連接現實與歷史的橋梁
紀念館工作人員作為嵌入式服務的主體,應改善其工作方式與服務方式。嵌入式服務對館員的歷史素養與人際溝通能力的要求更高,館員自身也要向通識型學術人才轉變。除為參觀者提供專業的歷史信息與知識服務外,紀念館還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強館員隊伍的思想建設,提高館員服務能力。這一服務能力既包括歷史學、文學、人類學的學科素養,也包括心理學與社會學中對個人與他人、個體與集體的認知。在跨學科背景下,嵌入式服務是最直接、最便捷的幫助觀者體驗歷史場景與情境的方式。這種服務模式要求館員根據不同參觀群體的需求,對不同歷史信息進行匯總和加工,并及時提供給觀者,這需要館員有一定的學術素養與知識積累⑤。
(二)信息嵌入: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傳遞
信息嵌入是指文博機構將文物資源通過互聯網提供給更多觀者,觀者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等終端在線欣賞文物、參觀展覽。這一技術超越時空的限制,使更多人可以獲得學習、瞻仰、紀念革命先輩的機會,擴大紀念館文化的影響范圍。針對一些有較高研究價值與史料價值的文物,博物館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檔案與史料的在線查詢。信息嵌入將實體紀念館以虛擬空間的形式嵌入參觀者學習、研究的過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文物資源的利用率。
雖然信息嵌入式服務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網絡紀念館也日益增多,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注重資源和文獻保護、輕視真實互動與服務的管理理念對紀念館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信息技術雖然便捷,但自助式的人工智能導覽很難將真實感受與體驗傳遞給觀者。如果信息服務不夠安全,不僅難以滿足觀者的實際需求,還可能造成用戶隱私問題與知識產權問題。因此,紀念館一類的文博機構在采取信息嵌入技術之前,有必要詳細了解參觀群體的真實需求,有限度地開放,并建立完善的反饋評價制度,及時了解觀眾的意見和建議,改進服務方式。
四、結語
紀念館作為社會空間的整合,可以拉近人們與歷史、社會之間的距離,拉近歷史事件與歷史假設之間的研究距離⑥。形成強烈的情感紐帶是社會接近和群體關系接近的標志⑦。革命前輩的故居與紀念館,拉近了人們與歷史的社會距離,增強人們對祖國與故土的親近感。空間上的重疊產生社會關系的交叉,通過減少微觀的心理距離完成社會調解,因此,強化愛國主義建設,是文博展覽陳列布展工作的重點⑧。以紀念館為主的文博機構的陳列布展應當牢記宣傳與教育的宗旨,作為公益服務型團隊,陳列與布展的過程中以“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也應得到落實。嵌入式服務作為近年來圖書館系統較為熱門的服務方式,對紀念館等文博機構的展出與陳列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意義。嵌入式服務對紀念館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與理論功底有一定的要求。以館員為行動主體,還原歷史情境,實現歷史與現實在社會空間中的對話與交流,這是陳列布展的重要目標。
作者簡介
趙超,1986年生,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注釋
①(美)ALFRED SEHUTZ,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符號、現實及社會》,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第317-381頁。
②TROPE Y,LIBERMAN N:Temporal Construal,Psychological Review,2003年。
③劉文文,邱曉辰:《新技術環境下大學圖書館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國商業出版社,2019年,第241頁。
④孫旭陽:《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年第1期。
⑤覃利,全濤:《自主式學習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如何實現嵌入式教學服務》,《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9期第101-104頁。
⑥EDIFIER K:Construable Level Theory a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⑦WOOD B:The stranger:A Study in Social Relationship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4年。
⑧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