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峰
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學中,筆者總發現存在一些寫作困難的學生,筆者稱之為“寫困生”,這些學生在其它學科的學習中并不差,甚至還非常出色,但在作文寫作中就是表現一般。隨著教學經驗越來越豐富,筆者也發現這樣的學生越來越多,而當這種學生相對普遍時,那就有了研究的價值。研究寫困生,重在研究這些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的真實“學情”,然后才能尋找到有效的突圍途徑。本著這一思路,筆者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究,并對實踐探究的認識進行了初步的總結,以與同行一起面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這一難題,爭取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再貢獻一點力量。
一、“寫困生”作文現狀梳理
寫困自然是指寫作困難,寫作困難是有原因的,這種原因既可以從教師的角度來尋找,也可以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尋找。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他們的寫作困難更有價值。于是研究寫困生的學情,自然也就具有了價值。研究寫困生的學情,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他們的寫作結果;二是他們的寫作思路。這里就這兩個方面分別進行梳理:
從寫作結果上來看,寫困生的作文常常有這樣的一些表現:一是題材陳舊;二是邏輯混亂;三是語言粗糙;四是主題不清;五是沒有章法。當然,這些問題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篇作文當中,但這些問題客觀存在也是真實現象。比如有學生在寫“感悟秋天”的時候,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
一個珍惜生活的人,對待秋天就像對待自己最珍視的物品那樣,秋天的一絲陽光,掉下來的一片秋葉,都會讓他去深深地感受這個秋天,感受這個秋天帶來的無窮的想象與魅力……
這樣的一段文字看起來是對秋天的感悟,但實際上非常空洞:“珍惜生活”與“對待秋天”沒有任何關系,但卻將兩者硬生生扯在了一起;秋天的陽光與落葉,確實是讓人感受秋天的素材,但文章中卻只有“感受”這個詞,沒有寫出真實的感受,卻又有了“無窮的想象與魅力”,于情不合,于理不通,因此這是一篇典型的無病呻吟的文字。
進一步從學生寫作思路的角度來思考學生怎么會寫出這樣的文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尋找結論: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忽視寫作規律、認知規律,過多快餐式、碎片式的灌輸寫作知識、寫作技巧的現象,在課堂上頻頻發生[1],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由于積累不足、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不強,因此才必然“寫困”,才必然寫之無物。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對于當前的初中學生而言,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到這些原因,可以讓教師的作文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能夠讓語文教師做到有的放矢。
二、初中生作文突圍路徑
基于對寫困生學情的分析,在初中作文教學中要想有效突圍,就必然圍繞寫作的基本要素去施力。筆者在進行突圍的時候,注意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去涉獵相關文獻,結果發現有同行研究了國外作文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俄羅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任務是要讓學生掌握七種能力,即1.審題能力;2.表現中心思想的能力;3.搜集材料的能力;4.系統地整理材料的能力;5.修改文章的能力;6.語言表達能力;7.選擇文章體裁的能力。[2]基于這一比較研究的結果,筆者在自己的教學中是這樣引導學生突圍的:首先,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從生活細節中放大相關素材與認識,以為作文提供基礎;其次,引導學生比較運用文字,在比較中進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再次,引導學生閱讀自己的作文,培養作文過程中的精雕細琢能力。
例如上面所舉的“感悟秋天”的時候,有學生是這么寫的:
從校園里的大道上走過,一陣風吹過,忽地輕輕打了個顫;又忽然一片樹葉落到肩上,在那一瞬間,我感覺到了:秋天來了……人們都說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可我的秋天卻不完全是收獲,升入了初三,我的收獲季節不在秋季而在夏季,秋季是我播種的季節。在這樣的一個秋天,我該怎樣播種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這樣的描寫與學生的生活關系密切,巧妙地將秋天、秋天的收獲,與自己的學習結合在一起,所以盡管學生還是原來那個學生,但由于突圍的方向找對了,一旦學生知道從自己的生活入手,從生活細節的描寫開始,那就不會寫之無物了,這與“搜集材料”能力培養是一致的;從審題與中心思想表現的角度來看,“感悟秋天”重在以“秋天”寫實,以“感悟”寫意,因此上述寫作內容還可以進一步加工,學生加工后的內容是這樣的:
學校生活無季節,常有“歲月不知年”的感覺。一天,從校園里的大道上走過,一陣風吹過,忽地輕輕打了個顫;又忽然一片樹葉落到肩上,在那一瞬間,我感覺到了:秋天來了,風是秋風,葉是秋葉……透過校園圍墻,仿佛看到了農民伯伯們收獲的情景,原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可我的秋天,卻是播種的季節,升入了初三,我要為學習付出更多的努力,每一次學習新的知識,每一次攻克新的難題,每一次面對不理想的分類,或許我都應該對自己說:“我應該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在秋天種下百粒粟,等到明年收千顆粒”……
這樣的修改,是在學生進一步感悟秋天,感悟自己的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兼具與此前寫作內容的比較,而比較是初中學生最慣用的思維,在比較中學生往往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后有所改進。其后,還可以讓學生去閱讀修改,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很多時候寫困生都會發現自己的文章不忍卒讀,但在“逼”著他們閱讀之后,他們也能發現自己寫作中的不足,尤其是語句是否通順上,他們很容易發現問題。只是這個過程需要“逼”,必要時要讓他們大聲地讀,這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初中生作文教學思考
寫困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寫困生的實際情況,研究他們的學情,是作文教學突圍的根本途徑。形成這樣的一個認識,是筆者在對作文教學深度思考后形成的結論。
研究寫困生的學情,實際上也是從學生學習心理的角度,去把握他們在作文過程中出現困難的內在心理機制。從筆者實踐的經驗來看,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應當有一個努力方向,那就是去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寫作困難的成因。應當說初中學生已經具有了這樣的反思意識與能力,不少學生也確實能夠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寫作的缺陷。即使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這種自主反思還存在困難,但是這樣的意識養成與能力培養依然是重要的,因為只有當學生成為自主反思的主體時,他們才能基于自己的寫作經驗以及內在的默會知識,更好地針對“寫困”形成自我診斷的思考。
實際上,突圍只是對初中作文教學中面向寫困生的教學策略的一種淺顯的表達,而除了上述策略之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的策略,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寫困生的寫作能力。比如說微作文就是重要的教學思路,微作文微作文以其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有著很獨特的應用價值,靈活運用微作文對提高學生作文的專項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3]筆者在實踐中也發現,基于一些基本的寫作主題,如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等,設計一些微作文來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對于初中寫困生而言,需要結合他們的學情,去尋找有效的作文教學策略,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從而實現作文教學的有效突圍。
參考文獻:
[1]徐華.初中作文教學現狀分析及突圍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2015(2):38-40.
[2]王艷琴.俄羅斯初中作文教學的經驗[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4(03):33-34+46.
[3]張鵬,李傳訓.生態化寫作視野下初中微作文設計與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8(13):58-60.
楊凱峰,河南省禹州市花石鎮中心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