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冊一共8個單元,其中5個單元32篇課文是單篇文本,32個單篇文本中有15個是舊教材上的文本。對這些單篇文本的教學,新課標提出了可以采用單元教學、專題教學和群文教學等教學模式,但從目前閱讀教學的實際來看,單篇教學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首選。那么這些在新舊教材中都有的文本在單篇教學上有沒有區別呢?下面就以《故都的秋》為例,談談新高考背景下新舊教材中同一文本單篇教學的差異。
一、課程目標不同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指揮棒。舊教材使用的是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簡稱舊課標),新教材使用的是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
舊課標的課程目標要求是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方面獲得發展。
我們比較新舊課程目標,可見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在宏觀上體現出“高”“大”“上”的特點,即目標高、大語文觀念、先進時尚;從微觀上體現出“細”“明”“導”的特點,即內容詳細、方向明確、具有指導性。
二、單元說明不同
舊教參的單元說明是:分析寫景、體會情感、注重審美、品味語言、讀寫結合。其中注重審美強調: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品味美景美情,獲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對這種美進行富有創見的評價。
新教參的單元說明:分析寫景、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理解哲理、注重審美、讀寫結合。其中注重審美強調:文章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表現了作者的審美傾向,體現了民族的審美趣味。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民族審美心理和特征,并進行評價。
可見,新教材對審美的要求更高和對文本挖掘要求更深。
三、課后任務不同
舊教材在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中提示:
在下面的兩段文字里。作者調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故都的秋,使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并融入了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做一些勾畫圈點、評議賞析。
這道題是從審美鑒賞上來設計的,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表達和審美能力。
新教材在課后單元學習任務中提示:
在郁達夫的筆下,故都的秋特別“清”“靜”“悲涼”,帶著傳統文人的某種審美情趣。閱讀《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
這道題除了從審美鑒賞上設題外,還引導學生從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上思考,不僅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表達和審美能力,還啟發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四、教學目標不同
舊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并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培養學生鑒賞寫景狀物散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詞句,理解其表現技巧,提高學生鑒賞語言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披文以入情,讓學生獲得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體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語言魅力。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繪之景,體悟所抒之情,發現景與情之間的聯系,從而領悟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系社會背景,領會文章所表達的對故都深切眷戀和深遠幽思的情感。
2.通過對文中美景的欣賞和優美語言的鑒賞,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其審美能力。
新教學目標
1.(語言 思維)熟讀課文,披文入情,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情感。
2.(語言 審美)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詞句,理解其表達技巧,提高鑒賞語言的能力。
3.(思維 審美)感受文章選景、繪景的獨特之處,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4.(語言 審美)欣賞文中的美景,陶冶性情,提高審美品位。
5.(審美 文化)品味作者獨特的審美傾向,探究民族審美心理和特點。
6.(審美 文化)把握傳統文化內涵,抒寫心靈審美感悟。
比較這兩個教學目標,新教學目標的1-4點基本上與舊教學目標一致,5-6點即教學難點,是新增的部分,是原來教學中很少涉及的,它在原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加深了,突出了文化的傳承,強化了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
五、教學難點突破
根據新的教學目標,備課時首先要突破以下教學難點:
1.什么是民族審美心理和特點?
民族審美心理指一個民族區別于其它民族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的獨特心理結構。由于民族審美心理是確定的生理基礎和長期社會歷史條件統一的產物,所以,審美心理具有相當穩定的傳承性、保守性,同時,它又隨著民族生活、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可塑性。
2.本文是寫景文,為什么第12段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
舊教參的答案是:作者似乎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一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
在新的教學目標下,這種解答就顯得過于膚淺,本段的作用應該不止于此。
3.“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這句話如何理解?
此句屬于典型的強加因果,“頹廢色彩”和“頌贊秋”之間并無必然的邏輯關聯。我認為,郁達夫筆下的“頹廢”并非字典上解釋的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而是悲涼、冷寂、落寞、失望等情感的另類表達。郁達夫寫這個句子的作用,就在于將個性化的情感體驗上升為中國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的共性化情感體驗,為文章中的情感尋找理論依據。
4.作者用生命來歌頌和挽留的秋天,為什么是衰敗悲涼的秋天呢?
主觀方面,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
第三、跟作家的審美追求和文藝觀有關。
“一切景語皆情語。”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者內心的主觀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畫面都是冷色調,表現了作者心中的悲涼,也體現了作者對整個人生和時代的感悟。
5.郁達夫的悲秋和傳統文人的悲秋有沒有區別?
郁達夫的悲秋固然有中國文人傳統的血脈,但是隱約也感到有一些區別。中國文人都是把秋愁當作一種人生的悲苦來抒寫,而在郁達夫《故都的秋》中,秋天的悲涼、秋天帶來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
6.本文作者感受秋的悲涼是否表現了傷感情緒,本文到底是悲秋還是頌秋?
與其說是傷感,不如說有些落寞。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對故都秋天的向往和眷戀之情,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清靜而又悲涼的,但是悲涼并不悲哀,悲秋并不傷秋。因此可以說,本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六、教學設計不同
突破教學難點后,根據新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導入
二、品故都秋味
1.從題目入手,“故都”是哪里?“故都的秋”可不可以換成“北平的秋”?
2.初步感知:故都的秋是怎樣的?請找出總體概括故都秋天特點的詞語。
3.課文哪些自然段具體寫了故都的秋?依次描寫了幾幅畫面?請加以概括。
4.請細讀課文3-11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結方法:以情馭景 以景顯情
三、感作者秋情
1.以上五幅畫都體現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作者為什么要在第2和第13自然段寫南國之秋呢?
2.齊讀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為什么如此喜愛清、靜、悲涼的故都秋景呢?
請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以小組為單位探討。
四、探民族之審美
1.齊朗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為什么“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濃厚的頹廢色彩”,多悲秋之作呢?小組討論,結合已知古典詩詞,探究民族審美心理之悲秋。
2.郁達夫的悲秋和傳統文人的悲秋有沒有區別?
3.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悲秋還是頌秋?
五、抒心靈感悟
分享你心中的秋……
新教學設計除了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情感,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外,重點品味作者獨特的審美傾向,探究民族審美心理和特點。
七、教學效果不同
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過程,達到的教學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新的教學效果和以往相比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變化:
(一)文本挖掘深
在探討“作者為什么喜愛清、靜、悲涼的故都秋景”時,老師引導學生從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審美傾向與文藝觀上思考,補充鏈接作者的“物哀美學”和“靜的文學觀”,引導學生對文本挖掘的較深。特別是后半部分探民族審美,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通過三個問題層層深入的探討,學生在合作探討交流中,不僅明白了民族審美心理之悲秋的特點,也理解了郁達夫的悲秋與傳統文人悲秋同中有異,充分體現出對文本挖掘之深。
(二)閱讀鑒賞廣
在對文本進行深入挖掘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閱讀鑒賞的廣度。在探討民族審美心理之悲秋的時候,老師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詠秋的詩詞中分析概括,課堂上學生分析鑒賞古代詠秋的詩詞10多首,充分體現了閱讀鑒賞的廣度。
(三)審美品位高
學生分析思考“郁達夫為什么喜愛清、靜、悲涼的故都秋景”時,通過品味語言和交流探討,明確了郁達夫把生命的衰敗、秋天的悲涼看作一種美,一種人生的享受,這是一種更高雅的審美境界,這和學生以往的以充滿生機、熱鬧繁華景象為美的審美情趣相比,提升了審美品位。
(四)思維訓練全
本節課在品故都秋味、感作者秋情、探民族審美和抒心靈感悟4個板塊10個問題的思考、分析和探討中,通過語言運用,不僅訓練了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在問題的深入探討、比較鑒賞和自主寫作中,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和發展,促進了深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提升。
(五)學科素養足
在誦讀文本、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和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積極主動的梳理、整合和探討、交流,發展了在具體語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通過審美體驗、評價寫作等活動,形成了正確的審美意識,提升了審美品位,掌握了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方法;特別是通過細讀課文第12自然段、對民族審美心理之悲秋的探究和抒寫自己心中的秋,學生拓展了文化視野,繼承并發展了民族審美心理,增強了文化自信。
施文,湖北省天門實驗高級中學教師,副高級職稱,教育碩士,天門市施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