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抗戰時期《寧夏民國日報》上刊登的社會教育實踐報道、宣傳標語、部分社會新聞報道及專副刊內容,均有啟迪民智、傳播知識、規約民眾、動員抗戰、促進社會教育運動等功能,但限于當時寧夏交通通訊條件落后,民眾知識水平低下,社會整體的學習氛圍差,報紙價格昂貴、發行量小等諸多因素,這些社會教育內容能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
關鍵詞:《寧夏民國日報》;抗戰時期;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G25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9-012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北方民族大學校級科研項目“民國時期寧夏本地報刊中的社會事件報道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XYSWC03
一、引言
民國初年,在將西方國家作為參照系的比較過程中,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中國社會落后的“多方位性”[1],也認識到了要擺脫貧弱落后,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需要有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高素質國民作為必要保障。
于是,在愛國知識分子積極推動和當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的社會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至全面抗戰前夕,全國的民眾教育館超1500所[2],同一時期發行的社會教育類報紙有17種,社會教育類期刊多達140種[3]。
但當時學界對社會教育概念的界定卻并不明晰。時至今日,仍有學者在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眾教育、社會教育等概念錯縱交織的含義中努力為“社會教育”尋找邊界清晰的確切定義。本文采用當時使用比較普遍、當前學界比較認可的觀點,即社會教育是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普通學校教育以外的,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4]。
二、《寧夏民國日報》中的社會教育內容
全面抗戰爆發后,淪陷、交戰省份的社會教育活動基本停滯。1939年,教育部命令在戰區和接近戰區的省市盡量恢復民眾教育館,后方省市尤其要加強社會教育。以此為契機,寧夏設立了民眾教育館,進一步推行社會教育[2]。
寧夏省沒有專門的社會教育報刊,但《寧夏民國日報》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宣傳、推進本地社會教育運動的職能。
(一)與社會教育組織、實踐相關的報道
《寧夏民國日報》每期兩個版面,大部分內容轉自中央通訊社[5],當地報道、專副刊、廣告等內容不足一版。在本地報道中,與社會教育活動相關的內容占比較大。這些內容主要為政府部門關于社會教育的公告,以及社會教育機構的建設情況和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狀況。
抗戰期間寧夏全省有70余萬人口。1941年該省總人口為73萬[6],而此前一年全省所有國內專門以上的學校畢業生僅34人,肄業者17人[7]。這一時期《寧夏民國日報》中也有對各中小學師資匱乏的報道。這表明,當時寧夏民眾的整體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寧夏多地組織了規模較大的識字運動。從當時的報道來看,識字運動高潮出現在1939年前后,此時關于各地通俗圖書館建設、民眾識字活動開展的新聞頻現報端。
禁煙教育是寧夏社會教育的另一個主題。鴉片的種植、吸食不僅壓縮了糧食的種植面積,而且導致煙民身體孱弱,農業生產難以為繼。《寧夏民國日報》上的戒煙教育報道貫穿于這一時期的始終。比較集中的報道出現在1939年至1940年前后。其時寧夏在省垣及周邊市縣先后設置了數處戒煙醫院,每期接納數百人進行為期三個月左右的集中戒煙。但該地區種植、吸食鴉片已久,戒煙運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其后的幾年間,仍有零星的戒煙報道。
其他社會教育活動報道內容還包括各類講演、戲劇表演、漫畫展、標語宣傳等,它們經常在一次活動中組合出現,地點多選在人流量大的鬧市。例如,據1939年6月28日的報道《某戰區抗戰漫畫宣傳隊 由綏西前線返抵磴口 在磴口通衢要街舉行漫畫展覽 觀眾人山人海情緒異常熱烈》[8]記述,這次活動不僅舉辦漫畫展,還組織當地師生進行了抗戰標語張貼宣講。全面抗戰初期,這類活動的組織者有學校師生、政府機構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1940年以后,民眾教育館經常參與組織。民教館設立后,除開展前述活動,還經常組織各類文體競賽、衛生掃除、觀影活動等。
(二)社會新聞中蘊藏的教育意涵
《寧夏民國日報》上的本地社會新聞數量極其有限。在僅有的社會新聞中,除了若干刻意追求反常、迎合讀者獵奇心理的報道外,也有一些借對社會現象的臧否傳達社會教育理念的報道。如對某匪犯結伙行劫和某人偷盜行為終獲懲處的報道,告誡民眾要知法守法;對嚴厲處罰販賣煙土行為的報道,提醒民眾戒煙運動的嚴肅性;對某公職人員拾金不昧行為的報道,倡導民眾要發揚社會美德;對自愿參加識字班等社教活動典型案例的報道,鼓勵民眾提升自身知識素養;對各地青年踴躍參軍入伍盛況的報道,倡議青年從戎報國;對社會各界積極獻金獻糧的報道,引導民眾為抗戰慷慨捐資等等。
其中,有一篇刊于1939年5月27日,題為《欲海難填 戀奸情熱:奸夫淫婦害本夫;子報父仇兇手伏法:克盡孝思哭生母》[8]的報道比較有特點。該報道陳述了省內婦女劉氏與一男子長期私通,敗露后合謀殺害丈夫張某并將其棄尸黃河,劉氏和張某的兒子發現后往縣府告發,后經審判,行兇兩人被公開正法,其子抱劉氏尸體痛哭的事件。這篇報道通過對劉氏行為的批判和對其兒子做法的肯定,反映出報道者的基本立場,即在情與法相遇且互不相容時,該報的態度是恪守法律。
(三)配合時事的宣傳標語
《寧夏民國日報》會根據時事變化不定期設置欄目登載一些宣傳標語。這類標語大都具有教育大眾的意涵。大多數情況下,每次刊載的標語有幾條到十幾條不等,同一內容的標語一般會連續數期刊出。如1939年4月13日及其后幾天登載的“第二期抗戰標語”八條,倡議“精誠團結”“積極奮斗爭取國家生存”“加緊建設充實抗戰實力”等。1940年9月8日,刊登“擴大兵役宣傳標語”十條,強調“服行兵役是國民應盡的神圣義務”“當兵殺敵是光榮的事業”。9月13日,刊登“征募寒衣運動宣傳標語”十一條,倡導群眾向前線官兵募捐寒衣,指出捐寒衣的行為等同于上陣殺敵。1943年1月14日刊登的“訓練國民兵標語”十五條,提出保衛國家是每個國民的基本責任,受了國民兵訓練,才能更好地保家衛國[8]。
與前述標語形式不同的是,1942年5月上旬,該報連續五六天開辟近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單條、大字號標語,倡導“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集中人力物力加強國防建設!”“提高工作效能!厲行節約!增加生產”等。1945年7月間,該報又刊載字號較大的單條標語,倡言“富戶獻金獻糧,等于獻身疆場”“有錢多獻爭取榮譽!!”等[8]。
總之,這一時期該報刊載的標語,都圍繞為國奉獻、團結抗戰的主題,帶有明顯的思想動員和社會教育意圖。
(四)豐富多樣的專副刊內容
《寧夏民國日報》的專副刊數量達20余種,其中副刊以“西北角”“朔風”“銀川”等為代表,均為綜合性副刊。專刊可分為以“新認識”為代表的學術性專刊,以“地政專刊”“司法專刊”“衛生專刊”“軍事專刊”“農業推廣”“國防科學”等為代表的服務性專刊以及以“革命生活”“青年”“社教專刊”等為代表的社會性專刊。
綜合性副刊的內容有連載小說、詩歌、短評、雜文等,每期主題和內容體裁的側重點不同,但基本都脫離了早期副刊的“消閑性”意趣,另含意有所指的嚴肅主題。學術性專刊主要介紹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如“新認識”在不同期分別刊載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政治學的新釋》《社會學新論》《論教育學》《歷史學簡論》等文章[8]。服務性專刊旨在為讀者提供服務性的知識和信息,如“司法專刊”經常刊登財產繼承、司法獨立、公證制度、婚姻關系、婦女權益等方面的內容,每期還開辟“讀者問答”欄目,答疑解惑;“農業推廣”刊登作物介紹、培植技術、烹飪技巧、家禽防疫、農業合作社簡介等內容,并提倡農村集團婚禮;社會性專刊多發表評論性、倡議性文章,如“革命生活”中的《祖國之愛》《怎樣去學習》《“嚴肅生活”之我見》《人生問題之研究》《談修養》,“社教專刊”中的《新的認識與新的努力》《新縣制下之社會教育推行問題》,“青年”中的《我們要保持青年的熱情》《工作領導與精神感召》《青年如何訓練自己》等文章[8],都意在提醒各特別團體和普通民眾在抗戰救國的艱難環境中堅定信念、錘煉能力、提升覺悟,做對國家、社會有價值的事,過有意義的生活。
三、《寧夏民國日報》社會教育內容的功能
(一)傳播知識,增進民眾常識
抗戰時期寧夏民眾知識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現實情況前文已略有述及。這點也能從《寧夏民國日報》對省內各地極力推行識字運動的報道中得到佐證。多數民眾不識字,更遑論對各領域專業知識的了解。該報學術性、服務性專刊登載的農業、司法、衛生、國防、軍事等方面的常識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對當時文化環境比較荒蕪的寧夏來說,客觀上具有普及常識、傳播知識、啟迪民智的功能。
(二)規約民眾,維持地方治理
由于交通通信不便、民眾知識素養較低、社會基層組織管理松散等,寧夏經常出現政令不暢或執行不力的情況,因此,報端常見政府機構“重申前令”,對民眾的越軌行為進行警告。這樣的報道如《省當局重申前令徹底管理糧食 嚴禁包庇販運出境》《省府重申前令 嚴厲禁止賭博》《本省當局重申前令根絕煙毒》等[8]。《寧夏民國日報》上除了登載政令正文、公告啟事外,還通過新聞報道,專副刊中的知識性、評論性、倡議性文章,從側面傳布政令,在思想和行為上對民眾進行規約,以維持地方治理。
(三)統一思想,堅定抗戰決心
《寧夏民國日報》刊載的宣傳標語、社會教育活動報道,以及各專副刊形式各樣的內容,基本都涉及抗戰救國的核心主題。這些內容通過描述的、抒情的、評論的、倡議的方式,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調動民眾團結一致的抗戰思想,堅定民眾對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四)及時宣傳,推進社會教育
《寧夏民國日報》的社會教育內容除了具備對公眾的啟迪、激發、引導、組織作用外,其關于社會教育機構建設、社會教育活動開展等內容的報道,也起到了宣傳和促進社會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說,當時寧夏省當局利用該報對社會教育運動邊宣傳邊推進,以宣傳促推進。
四、《寧夏民國日報》社會教育內容傳播效果的探討
如果說前文對《寧夏民國日報》社會教育內容及功能的陳述、分析主要涉及“傳播內容”,那么“傳播效果”則是這部分探討的重點。而對社會教育內容傳播效果的探討還涉及傳播者、傳播渠道、傳播對象三個因素。
以作為傳播者的寧夏民國日報社來說,在抗戰大背景下,《寧夏民國日報》的經費、物資支持經常得不到保障,報社運作捉襟見肘。在抗戰時期的大部分時間內,該社只設一名記者、一名編輯,采編能力弱[9];報紙因紙張短缺、機器崩壞等數次面臨停刊;受通貨膨脹、紙價不斷上漲因素的影響,數次上調報價,至抗戰勝利前夕,每月定價達430元,與當時一斗白米的價格相仿[8]。在傳播渠道方面,其時寧夏各地公路基礎設施落后,省內主要的交通工具仍是由牲畜牽引的車輛,交通通信極為不便。從傳播對象角度來講,該報當時的訂閱量平均在1000份左右,訂戶多為機關團體,個人訂閱很少[9]。
而作為社會教育主要對象的普通民眾,絕大多數散居在基礎設施落后、消息閉塞的農村地區,他們生活窘迫、食不果腹,疲于應付各種天災和人禍,即便能在識字運動中獲得基本的識讀能力,也沒有形成讀報習慣的氛圍,沒有閑情發展智識,沒有余資訂閱書刊[7]。因此,發行《寧夏民國日報》起到的社會教育效果是極其有限的。
五、結語
《寧夏民國日報》中的社會教育內容形式多樣,在客觀上具有普及知識、傳布政令、啟迪民智、動員抗戰等社會教育潛力。但如果對關乎傳播效果的報社運營狀況、報紙價格、報紙配送條件、訂閱群體特征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會發現相對昂貴的報價、落后的交通通信條件、貧苦交加的民眾、慘淡的閱讀學習氛圍、極低的報紙訂閱量等,共同導致該報的社會教育內容難以到達普通民眾,因此也不會對作為社會教育主要對象的普羅大眾產生實質效果。
參考文獻:
[1] 于述勝.民國時期社會教育問題論綱——以制度變遷為中心的多維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3):18-25.
[2] 毛文君.民國時期民眾教育館的發展及活動述論[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4):29-35.
[3] 杜臻.民國時期民眾教育報刊的辦刊宗旨與編輯理念[J].青年記者,2017(32):116-117.
[4] 楊才林.民國社會教育論綱[J].甘肅社會科學,2011(2):112-115.
[5] 張玉梅,李習文,王崗.民國時期寧夏地方文獻知見錄(二)——民國時期寧夏出版的報刊[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1):98-104.
[6] 吳忠禮.寧夏近代歷史紀年[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280.
[7] 崔幼玲.論民國時期寧夏報紙業發展滯后的原因[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5(4):93-97.
[8] 南京圖書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寧夏民國日報(1-5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1)156,92,18,88;(2)216,226;(3)40-142,486;(4)360,220-228,314;(5)372-380,24.
[9] 李萌,程旭蘭,宋師孔.建國前的寧夏報業[J].新聞大學,1995(2):45-47.
作者簡介 曹天府,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