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短視頻傳播背景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加劇了網絡生態的復雜化,倫理失范現象頻發,全民“刷”短視頻的時代讓人們看到了當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困境,同時短視頻的使用也在削弱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應加強對短視頻傳播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分析其帶來的困境和挑戰,便于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短視頻;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挑戰;機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9-013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短視頻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B0416
短視頻傳播相較于傳統的微信、微博、QQ等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為傳播媒介來說,通過更短的時長、碎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的拍攝手法更能夠抓住受眾的眼球。短視頻APP通過大數據分析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而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88億,占網民整體的87.8%。從網民的年齡結構來看,6~19歲網民規模達1.58億,占網民整體的15.7%。短視頻傳播媒介的發展既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機遇。如何運用短視頻這種新的傳播媒介,更好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課題。
一、短視頻平臺在學生群體中火爆的原因
短視頻作為新媒體技術能夠在學生群體中迅速走紅,是因為其表現形式相對于傳統媒介來說在視覺傳達上更具有代入感,每個網民都能通過短視頻APP分享生活,便于操作。同時,短視頻平臺也成為學生群體社交的主要渠道之一,與身邊同學分享搞笑視頻引發共同話題,也符合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迫切需要。此外,當前各大短視頻平臺為了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在界面設計和視頻拍攝特效上大力創新,以增強用戶的體驗感。
(一)表現內容豐富,打破傳統傳播方式
短視頻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它將文字內容通過影像傳達給受眾,為人們提供了更加直觀的信息共享途徑。當今社會,人們處在復雜的人際交往和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環境中,迫切需要一個可以找到社會認同又能了解他人生活的窗口[1]。短視頻的出現滿足了人們這種獵奇的心理,逐漸成為青年學生表達自我、宣泄情緒的重要場域。視頻的傳播手法相對于傳統的以文字為主的貼吧、微博等媒體有更強的視覺效果,簡短的視頻時長滿足了當下人們“快消費”的社會特質,視頻評論區為受眾提供了討論觀看短視頻感受的平臺,網民可以通過這個場地進行互動交流、表達意見。同時,短視頻的內容取決于制作者拍攝的主題、拍攝技巧,所以在短視頻平臺,用戶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二)大學生用戶占比高,易形成群體效應
通過用戶的數據來看,短視頻用戶的年齡多集中在30歲以下,其中大學生占很大比例。短視頻通過碎片化的內容傳播形式,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為用戶推送其感興趣的視頻。一些視頻制作團隊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采用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夸張的行為以及風趣幽默的搞怪模仿,在年輕人群體中迅速走紅,成為年輕人談論的對象。學生群體在人際交往中是活躍的,出于交往的迫切需要,短視頻APP逐漸成為年輕人追逐的焦點,他們通過參加這類短視頻的互動、拍攝和分享,能夠找到共同話題,形成情感依托,達到情感共鳴,形成群眾效應。
(三)拍攝特效豐富,操作簡單
短視頻內容主題豐富、準入門檻低,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有些短視頻APP為了讓更多的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在拍攝界面增加了拍攝道具,用戶可以通過這些道具達到虛擬現實的效果,增強視頻創作過程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以抖音APP為例,其專注于為年輕人打造15秒音樂短視頻社區,通過豐富的音樂庫和拍攝特效,使用戶可以比較容易學會并完成短視頻的發布。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獵奇心理,喜歡追逐潮流,多樣的拍攝道具以及節奏感強的音樂更容易吸引他們。
二、短視頻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各類短視頻APP已經成為人們移動設備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刷”短視頻逐漸成為網民打發空余時間的主要方式之一。短視頻APP在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量日益攀升,大學生已然成為使用短視頻軟件的主要群體。短視頻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面臨著許多困境。
(一)短視頻時代網絡環境相對復雜
德國著名學者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20世紀60年代對公共領域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公共領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可以產生公共意見。原則上,公共領域面向所有的公民開放,它的一部分是由公民的各種交流構成,通過對話交流使獨立的個體匯聚一起形成公眾”[2]。從哈氏對公共領域的界定可以看出,公共領域具有準入的平等性、參與的互動性等特點,這與網絡空間提供的公共領域有很大的相似性。短視頻通過碎片化的信息、簡短的視頻、精美的后期等手段,根據用戶對某一視頻停留的時長、視頻類型的選擇,通過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推送類似內容的視頻。但短視頻平臺中有些主播或者視頻制作者為了獲取更多的瀏覽量和粉絲數量,不惜突破道德底線,一些主播為了博取大眾眼球,將短視頻變為發泄的窗口,導致短視頻的質量參差不齊,讓原本良好的網絡環境變得復雜。
(二)高校網絡思政教師專業能力相對薄弱
高校思政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經驗非常豐富,但在短視頻傳播環境中相關能力顯得相對薄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負責短視頻制作與運營的教師相對較少。當前,很多教師開設了個人或官方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通過這些平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宣傳校園文化,幫助解決學生人生中遇到的迷茫與困惑,但在短視頻平臺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人員較少。其次,運用短視頻形式開展思政工作的能力不足。短視頻對視頻創作者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創作、運營和維護,另一方面要想獲得良好的育人效果,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掌握大學生的心理、輿論學與傳播學等相關理論知識。最后,網絡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價值觀念,如何利用短視頻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短視頻傳播的倫理失范現象頻發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價值理性、責任意識、信息處理、安全防護等都成為智媒時代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技術理性”與“人文理性”不斷博弈[3]。短視頻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利用算法的精準性打破了原本用戶信息接收的多樣性和平衡性,短視頻傳播的倫理邊界日益模糊,導致倫理失范行為頻現。主要表現在:從視頻制作手段中,我們發現從初級的拼湊剪輯到專業的劇本擺拍,再到AI技術的深度偽造,短視頻造假頻繁成為公眾討論的話題;從短視頻的內容中,我們經??吹酵灰曨l內容被不同視頻制作者模仿、盜用,他們采用同樣的文案、相似的拍攝手法,版權盜用的現象頻發。
三、短視頻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泛娛樂化現象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集趣味性、娛樂性、互動性為一體的短視頻正在改變大學生的行為和思考方式,質量參差不齊的短視頻沒有經過嚴格的平臺審核,一些低俗、價值觀錯誤的短視頻也在網絡上廣泛傳播,這對于好奇心強、缺乏判斷能力的年輕人而言,主觀意識和價值觀念無疑會受到巨大沖擊,甚至會誤入歧途。以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為特質的泛娛樂化現象在各大短視頻平臺屢見不鮮,如對“躺平”“我不想努力了”等觀念的追崇,無疑會給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帶來沖擊,也會給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
(二)使用短視頻會削弱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青年大學生精力充沛、追求個性與時尚,正處在文化層面最高階段的精神文化消費強烈的時期,短視頻為他們提供了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但也應該看到,這些“意見領袖”制作的短視頻在削弱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少年輕人在看短視頻作品中弱化了自身的主體意識,被那些自帶流量的明星、網紅的意見左右,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追求畸形審美,以此滿足自己在虛擬空間的社群認同。
(三)碎片化的信息傳播不利于大學生培養科學的思辨能力
社會學中最先發現并使用“碎片化”這一詞語,最初指的是社會的碎片化、分層化,社會分層就是階層內部和外部的分層化,每個社會成員因為所占的社會資源不同而被劃分為不同的階層[4]。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逐漸在傳播學中被廣泛研究,通常指的是信息以一個個碎片化的形式傳播。短視頻在傳播的過程中,內容具有碎片化的特點,這種傳播方式打破了原來傳播媒介的固定的時空感。大學生只要擁有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刷短視頻,這種方式打破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往往讓他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這無疑增加了大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時間成本。碎片化的傳播手段割裂了傳播內容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有些短視頻為了博眼球、賺流量,創作一些低俗信息,這種被動的、缺少理性邏輯判斷的信息獲取方式非常不利于大學生培養科學的思辨能力。
四、短視頻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機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核心是立德樹人。短視頻的發展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同時也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途徑,以抖音為例,人民日報、新華網、共青團中央以及各地方的消防、公安等都已開設了自己的官方賬號。這些賬號的進駐無疑像一股清流,傳播著社會正能量、主流價值觀以及時政熱點事件,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看到短視頻傳播的重要價值,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占領新媒體陣地。
(一)依托短視頻平臺培育有序的網絡政治文化
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媒體、電視媒體的傳播方式,依托網絡技術的短視頻傳播具有門檻低、傳播范圍廣、參與的互動性更強等特點,這些優點也使網絡空間變得更加復雜,其間充斥著各種亞文化,有些網民甚至將網絡空間作為發泄的場域。培養良好的網絡政治文化,優化網絡生態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目標尤為重要。網絡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積累沉淀的過程,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影響網民的意識與行為。網絡政治文化是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網民對政治的認知,對國家和社會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樹立,進而影響著網民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網絡技術的應用強化了個人自由主義和全球化的觀念,使東西方文化得以充分交融,網絡政治文化對公民政治行為和政治觀念的形成起著促進作用,影響著公民權利意識的強化,為此應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民主、公平、法治的網絡政治文化,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
(二)善用短視頻平臺打造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在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集中的線下講授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度較低,師生互動效果不佳。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較為活躍,表達意見的欲望也比較強烈,如果僅通過提問回答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會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短視頻平臺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依托短小而生動的視頻內容、傳播范圍廣、匿名性、互動性等特點更容易吸引大學生參與進來,如孟晚舟抵達深圳機場發表“月是故鄉明,心安是歸途”的感言引起了網民的熱議,通過視頻評論區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對視頻內容的興趣點和關注度以及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這是傳統線下授課達不到的效果。這要求新時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查看和回復評論區的內容,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及時關注學生輿論動態,對比較激進的評論進行疏導和解釋,避免形成網絡輿情;應該把短視頻平臺作為線下思政課的延伸,將線上評論內容作為對課堂知識點的補充,形成線上線下良好互動。
(三)運用短視頻平臺加強新時代思政隊伍建設以形成品牌效應
依托短視頻傳播范圍廣的優勢,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該重視利用好短視頻平臺,培養專業的短視頻制作團隊,打造學院特色,形成品牌效應。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價值不僅在于能滿足人的思想道德發展的需要,而且在于能夠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當前,隨著人們學業、就業、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急功近利、突破道德底線的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對于價值觀尚未完全樹立的大學生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有些高校線下整合學生工作處、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等資源,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如脫口秀、名師講壇、辯論賽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而且成為高校的一張名片。短視頻平臺突破了現實世界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疫情期間這種傳播手段能夠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因此,運用短視頻平臺加強新時代思政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結語
隨著5G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未來依靠大數據分析的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會更加廣泛。短視頻傳播媒介的迅速走紅是當前時代發展的產物,應充分運用短視頻這種新的傳播媒介更好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立德樹人思政工作,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何金曼.網絡短視頻火爆現象分析[N].中國青年報,2018-08-20(002).
[2]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67-83.
[3] 江世明.智媒時代短視頻傳播的倫理校準:失范與規訓[J].新聞愛好者,2021(9):57-59.
[4] 楊英.碎片化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挑戰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0):61-63.
作者簡介 宋俊成,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學、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