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陽梅 白利忠
摘要:出版單位設立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內部質量檢查制度,不僅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問題圖書流向社會,還有助于出版單位培養編校人才,對從業人員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一定監督促進作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舉措。本文圍繞設立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和質量檢查制度的必要性展開探討,供行業參考。
關鍵詞:內部質量檢查制度;內容質量;編校質量;質量保障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9-0191-03
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制度,是指出版單位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專門的圖書質量檢查機構,對本單位出版的圖書進行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予以獎懲的制度。為加強出版管理,把握圖書內容質量,提高圖書編校質量,避免問題圖書流向社會,培養優質編校人才,出版單位應基于《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圖書質量保障體系》和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制定以印前質量檢查為主、成書質量檢查為輔,印前質量檢查和成書質量檢查相結合的內部質量檢查制度。
2019年至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對圖書質量展開專項檢查。2019年、2020年的檢查結果顯示,數十家出版單位的出版物存在編校質量不合格的情況[1-2]。而2021年的檢查結果,在筆者結稿前暫未公布。連續三年開展圖書質量專項檢查,可見這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體現出黨和國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精神食糧的目標和決心。
不僅如此,為確保出版圖書的質量,國家新聞出版署通過并實施《圖書質量管理規定》,要求圖書出版單位在其內部設立相應的圖書質量管理機構和制度。目前,全國各出版單位對該規定的執行情況不一,有的出版單位嚴格遵守規定,設立了質量檢查機構,制定了相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對本單位出版的各類圖書進行嚴格檢查,同時對從業人員進行監督和教育,如組織編輯進行有針對性的線上線下學習;以圖書差錯率為依據,對圖書的編校質量進行判定,并對編輯予以有效獎懲等。有的出版單位未嚴格執行《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沒有設立針對圖書質量檢查的專門機構,僅制定了缺乏科學性的質量檢查制度,如由出版單位內部的個別編輯兼任質量檢查員,對出版單位出版的圖書進行檢查。對《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執行不到位,勢必會造成一大批圖書存在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方面的隱憂。
一、什么是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
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是指出版單位根據自身出版情況,在本單位內部設立針對圖書質量檢查的專門機構,制定相應的圖書質量檢查制度,并按照相關規定對出版單位內部的圖書從各方面進行質量檢查,根據差錯結果予以相應獎懲。
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一般可分為印前質量檢查和成書質量檢查。印前質量檢查,顧名思義,即印刷前對圖書的內容質量、編校質量等進行檢查。因為印前質量檢查的時間節點是圖書印刷前,所以印前質量檢查能及時發現圖書中存在的一些錯誤,并對其進行及時改正,能有效避免那些存在內容質量問題、編校質量等問題的圖書流向市場。一本圖書,只有通過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后,才能進行印刷,然后面向社會發行。換句話說,為保證圖書質量,出版單位出版的所有圖書,都應該通過印前檢查這道關卡。成書質量檢查,是指對印刷裝訂成書的圖書按照相關規定從各方面進行檢查。對成書進行檢查后,質量不合格的,必須改正重印后才能繼續在市場上銷售。對于差錯率超標嚴重的圖書,應做收回銷毀等處理。無論是印前檢查還是成書檢查,都有助于從業人員認識自身不足,有助于從業人員提高自身編校能力。從長遠來看,印前檢查和成書檢查,對保證出版單位的圖書質量和提高編校人員的業務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出版單位應對此予以重視。
二、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及質量檢查制度的設立
在出版單位設立專門的圖書質量檢查機構,制定以印前質量檢查為主、成書質量檢查為輔,印前質量檢查和成書質量檢查相結合的內部質量檢查制度,是對《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和《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等法律法規的具體落實。
(一)出版單位內部設立的質量檢查機構審讀人員的選擇
出版單位內部設立的質量檢查機構,其審讀人員在學歷、能力、經驗等方面,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首先,從事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檢查的審讀人員應有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具備過硬的文化素養、政治修養、理論修養等,它們是做好圖書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檢查工作的必備要素。若政治素養不夠,就不能發現書稿中存在的或明顯或隱蔽的導向問題;若理論修養不夠,就會對出版本身的理解不到位,基礎不扎實;若文化素養不夠,對書稿中的字詞問題、事實性和知識性問題則缺乏敏感性;若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缺乏,連起碼的編校工作都無法完成,更別提做好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的檢查工作。
其次,要求審讀人員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并且應取得中級以上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作為出版環節中的把關者,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機構的審讀人員的能力應比一般從業人員更加突出。審讀人員只有對出版規范和出版的各個環節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好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檢查工作。
最后,在圖書編校工作方面,審讀人員應積累豐富經驗,對圖書編校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有較深入的了解。缺乏豐富的圖書編校方面的實踐經驗,無異于紙上談兵,必然無法做好圖書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檢查工作。
總而言之,只有培育合格的審讀人員,出版單位內部設立的質量檢查機構出具的檢查結果才具備權威性和可信性,才能充分體現對編校人員的指導意義。
(二)按照相關規定對圖書進行質量檢查
出版單位的內部質量檢查,應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來進行,如《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標點符號用法》《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等。圖書編校差錯率,一般用萬分比表示,簡單來說就是用編校差錯數除以檢查內容的總字數(以萬為單位)。比如,一本圖書的總字數為10萬,其中存在5個編校差錯,那么這本書的差錯率就是0.5/10000。根據相關規定,一本圖書的編校差錯率小于1/10000,那么編校質量就是合格的;若編校差錯率大于1/10000,那么編校質量就不合格[3]。
此外,審讀人員的專業修養、判罰尺度,以及對相關規定和標準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影響編校質量檢查結果的重要因素。比如,一本圖書中的地名、人名或作品名等存在別字或漏字等錯誤,有的審讀人員認為這屬于事實性及知識性差錯,有的審讀人員認為這屬于字詞類差錯。所以,審讀人員要嚴格依據標準進行質量檢查,出具專業且公正的圖書質量檢查結果。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質量檢查制度
出版單位除要聘請審讀人員、設立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外,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質量檢查制度,對審讀人員提出嚴格要求并實行監督。所有檢查都要具體填寫差錯記錄,按照《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對全書字數進行統計,對所檢查內容中發現的差錯進行認定,最終統計出整本書的編校差錯率,并提出專業修改意見。
不僅如此,出版單位還應制定合理的獎懲措施,根據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出具的檢查結果,對圖書出版各環節相關責任人給予相應的獎勵或懲處。比如,經過印前檢查和成書檢查后,被主管部門抽查,結果仍為不合格的圖書,出版單位應對此圖書的責任編輯及其他相關人員進行追責。如果在圖書質量檢查結果中發現審讀人員誤判的情況,該圖書編輯應提出申辯,并寫明申辯理由,由專家審議復核檢查結果。
三、制定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制度的必要性
出版單位是出版物質量的直接責任者。出版單位設立內部質量檢查制度,是對《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的真正落實,也是確保圖書質量質量的必要措施。
出版單位堅持“三審三校”“三校一讀”制度,是確保出版物編校質量的基礎。出版物的編校質量受編校人員的知識結構、編校能力、工作態度和其他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為進一步提升編校質量,出版單位應監督編校人員嚴格按照《圖書質量保障體系》和《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的要求開展編校工作,并對編校人員的工作成果進行考核,助力編校人員提高編校能力,進而提高出版單位的整體編校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出版物的出版發行。因此,設立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并制定內部質量檢查制度,十分必要。具體來說,設立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制度可發揮以下積極作用。
(一)避免問題圖書流向市場
《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以前期、中期、后期保障機制,對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和約束。前期保障機制,主要是在選題策劃和論證方面作出規定,解決了哪些選題可以做、怎么做的問題,確保了選題質量;中期保障機制,通過書稿審讀的三審責任制、責任編輯制、責任校對制和“三校一讀”制等,保障圖書的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后期保障機制,通過圖書成批裝訂前的樣書檢查制度、書稿出版后的評審制度、樣書送交制度等,保障印裝質量和出版工作。
在圖書印刷發行前,如果出版單位沒有設立專門的質量檢查機構和制度對圖書從內容到編校方面進行檢查,那么圖書質量就難以得到保證。而主管部門的抽樣檢查具有一定滯后性,當發現圖書中存在的問題時,其不良影響往往已經形成且難以消除。這時候再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也只能起到懲前毖后的效果。因而,在出版單位設立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并制定內部質量檢查制度,尤其是建立印前質量檢查制度,有助于及時發現圖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處理,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圖書的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避免問題圖書流向市場。
(二)有助于出版單位培養優秀編校人才
出版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要求從業人員要有廣博的知識,成為“雜家”;要對出版領域有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爭做“專家”;要具備較高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能力擔當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優秀的編校人才對于任何一個出版單位而言都是剛需。從業人員的編校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大量的編校實踐中積累經驗,經驗的積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并且在積累經驗的過程中,難免還會走許多彎路,需要無數前輩的教導和指引。也就是說,出版單位要培養一個優秀的編校人才,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設立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制定內部質量檢查制度,有助于培養優質編校人才。
具體而言,審讀人員可梳理抽查中有共性的編校問題,并及時通過編校培訓的方式告知編輯,進而提高出版物的編校質量。編校培訓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總結性培訓,即階段性地組織出版單位內部的總結性編校培訓,針對高頻錯點進行詳細分析,以幫助編校人員提升編校能力,降低差錯率。
編輯部門分類培訓,即由于各部門涉及的圖書類型不同,審讀人員可根據部門分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個性化培訓,即由于編校人員的個人學歷、閱歷、知識結構、性格特點不同,導致編校差錯千差萬別。審讀人員可依據編校人員的能力差異,開展個性化培訓,為個別編校人員“加餐”。
專題培訓,如開展引文查證專題培訓,可與編輯分享一些引文查證的方法和途徑;開展語法問題專題培訓,可與編輯分享出版物中常常出現的語法錯誤的類型,幫助編輯規避語法錯誤的雷區;開展知識性錯誤專題培訓,可就出版物中常出現的歷史性知識錯誤和常識類知識性錯誤進行分享等。
常態化培訓,即每天對質量檢查工作中發現的典型錯誤進行分析,并制作發布包含錯例和解析的卡片。通過日積月累的分享,潛移默化地幫助編輯成長。
日常答疑,即在編校過程中,編校人員如遇到難以判斷的編校問題,可及時向審讀人員求助,共同研究解決問題[4]。
此外,審讀人員還可根據圖書質量檢查情況,以相關編校人員所負責圖書的差錯率為基礎,為相關編校人員建立反映其編校能力發展的個人成長檔案,繪制編校能力成長曲線,便于編輯自身和相關領導了解其編校能力成長軌跡,便于對其學習能力和成長速度進行評價。
(三)督促出版行業從業人員提高自身素養
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機構是一個能夠發揮監督、促進作用的機構。因此,設立出版單位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制定內部質量檢查制度時,應考慮適當的獎懲措施。當然,也不能只罰不賞。為提高編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應給予編校質量優秀的圖書的相關責任人獎金、晉升機會等相應獎勵。
四、結語
出版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需要認真嚴肅對待。出版行業從業人員應充分意識到自身肩負著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維護語言文字的規范性等責任。出版單位設立內部質量檢查機構,制定內部質量檢查制度,十分必要且重要。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出版單位出版圖書的質量;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出版行業從業人員重視圖書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提高編輯編校能力,幫助其盡快成長為優秀的編校人才。
參考文獻:
[1] 孫海悅.圖書“質量管理2019”專項工作質檢結果公布35種編校質量不合格圖書被通報[EB/OL].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https:// www.chinaxwcb.com/info/558432,2019-12-17.
[2] 章紅雨,孫海悅.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編校和印制質量不合格圖書[EB/OL].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https://www.chinaxwcb.com/ info/569393,2021-02-18.
[3] 蔡鴻程.編輯作者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487-501.
[4] 賀麗.提升圖書編校質量的幾點思考[J].采寫編,2021(9):135-136.
作者簡介 康陽梅,本科,責任編輯,研究方向:編校質量檢查。白利忠,本科,責任編輯,研究方向:編校質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