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 晶
(臨洮縣洮陽初級中學,甘肅 定西 730500)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僅意味著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還意味著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著最基本的贊同并樂于傳播和宣揚。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本民族的文化是不自信、不認同的,認為我們的文化是落后的、腐朽的,而國外的文化是先進的、優秀的,從而出現了很多諸如“外國的空氣很香甜”的言論,遭到了很多網友的抵制,這使得國人更加明確地意識到我們需要對本國的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發揚,不僅讓國人認同本國文化,還要讓更多外國人了解和認同我們國家的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國人之所以被稱為中國人,正是因為有中國獨特的文化,而身處其中的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了這一文化。有相同文化認同的人會有著基本相同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也擁有著相同的價值觀。丟失了思想文化的國家是無法立國的,因為在面對外界的困難的時候它將會是一盤散沙,沒有足夠的信念來支撐這個國家的人民一同度過難關。比如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時候,如果沒有舍生忘死的信念和眾志成城的精神,我們國家就沒有辦法渡過這一難關。因此,文化自信對中國文脈傳承和延續意義深遠,我們需要不斷進行再生再造,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我們每個人深入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深刻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我國是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大國,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價值值得挖掘。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自身文化的否定正是由于對本國文化了解不深入,因而會盲目相信國外的文化更加優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傳統文化在課堂中的滲透,讓學生更加了解本國文化。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有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出去的自信。我國自古就有“止戈為武”的和平追求,作為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將我國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傳播出去。
在傳統的英語學習中,教師通常都是將國外的文化傳播進教室,讓學生了解國外的萬圣節、圣誕節,讓學生知道國外的人在過節時有什么習俗,為什么有這樣的習俗。通過這樣的教育,隨著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不斷密切,很多孩子到國外可以了解和適應國外的習俗,但是無法很好地用英語介紹中國的風俗習慣,更加沒有辦法介紹這些風俗習慣背后蘊含的深刻的文化意義,這樣搭建的“文化橋梁”就是“單方面”的、“不對等”的。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進教材,不僅讓學生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要讓他們成為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中國是茶的故鄉,相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距今已經有四千七百多年,在漢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茶在古代是覲見君王的貢品,在百姓的生活中也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語,成為古代勞動人民物質生活的代表,并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當茶葉通過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傳播海外,在海外也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在鴉片戰爭前夕,茶和絲綢一直是海外的熱銷商品。可以說茶葉與茶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又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和媒介。
茶文化的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首先,茶葉作為一種植物,最開始也是藥物的一種,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飲茶方式和茶葉品種,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民“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與現在“環保”、“綠色”的概念不謀而合。其次,中國飲茶有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步驟,每個步驟都有相應的禮儀,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與飲茶相應的禮儀也有其內涵,用于“定親疏”、“明是非”,“禮”在中國社會是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而存在,并不斷與中國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相結合。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與每個地區的文化特色、生活習慣相結合,不同地區也有著不同的飲茶習慣,可以借此讓學生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最后,茶文化也與儒、釋、道的哲學思想融合,在文人雅士飲茶品茶的過程中也有很多詩句留存,據后人總結,在《全唐詩》中,至今有百位詩人留存四百余首詩歌,讓后人也可以進入文人飲茶后的精神世界,正是這些文人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漢族茶文化的基礎,為茶文化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茶文化走出國門也受到了國外人民的普遍歡迎,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比如在英國就有喝下午茶的傳統,也會在茶中加入奶、糖或者檸檬水,增加茶的風味。由此可見,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茶,引領他們以不同視角來觀察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通過這樣的比較,讓學生了解文化只有差異,沒有高下之分。
另外,從語言本身來說,可以讓學生比較英語和中文的差異,可以通過進行英語和中文相互翻譯的方式發現文化之間的不同,進而了解語言方面的深層次的差異和文化差異。
在新課改和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也逐漸發生著變化,但是對于文化的滲透還遠遠達不到要求。出現的問題有:
首先,教師對于茶文化的認識不深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注重在知識引入方面,并沒有深入到對文化的理解;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為了引入知識而引入知識,茶文化的知識并沒有成為教學課堂的主要知識,而是成為課堂內容的引入,并沒有意識到學生可能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而進行相應的引導,也就是說,教師并沒有進行文化方面的對比,也沒有落實到文化自信上;
最后,教師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茶文化滲透進初中英語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教師需要從教材方面入手進行學習框架的整理,在學習框架中加入茶文化的內容,其次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相應地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比較中外茶文化的差異,最后在初中英語考試中也可以考察有關茶文化的內容。由此通過“課上引導、課后探索、考試鞏固”的方式進行滲透教學
茶文化可以分步進入初中課本中,在七年級上冊中,Food and restaurants這一單元,教師可以介紹中國和國外的茶品種,以及如何翻譯,比如綠茶是green tea,紅茶是black tea,黑茶是dark tea等等,讓學生了解茶的品種。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都講到了絲綢之路,講到了中國的食物、音樂和舞蹈等,在這里,教師可以加入對茶葉傳播的內容,介紹國外的茶文化,飲茶的習慣等等,在這里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學習基礎,因此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扮演中國古代的商人,讓他們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人如何飲茶,在第八課,Marco Polo and the Silk Road,也可以讓同學扮演馬可波羅,對中國的茶具進行詢問。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師可以介紹茶樹的生長過程,讓學生了解茶樹的生長環境以及生長周期,了解中國人熱愛自然、順應自然的文化背景,由此加深對茶文化的理解。在九年級課本中,通過第一單元,教師可以介紹飲茶與健康的關系,通過第八單元,可以更全面地將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由此茶文化可以全面滲透進初中英語課本中。
在新課改要求下,初中生應該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該有意識地加入自主學習的內容,在設計自主學習內容時,可以和課上的內容進行重疊和延伸,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提問可以從表層進行提問,比如綠茶是green tea,為什么紅茶是black tea呢?這是探究不同點進行提問,因此可以順著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black這個單詞有什么深層次的含義?與之相關的有什么詞組?這后面有什么文化背景?這是對于單詞本身進行提問。還可以進行相應的拓展,比如白茶怎么翻譯?雨前龍井怎么翻譯?以及中國各地各種品種的茶怎么翻譯?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可以通過縱向深入挖掘和橫向翻譯探索展開英語自主學習的設計,讓學生主動了解茶文化,掌握相關英語知識。
最后學生需要通過考試了解自身掌握知識的水平。茶文化進入英語考試也可以鞏固日常所學,出題的方式可以是單詞的翻譯,也可以是相關的閱讀理解,通過相關題目可以讓學生深化對茶文化的理解,逐步增加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通過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逐步形成得,初中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得關鍵時期,讓初中生學習茶文化既可以通過茶文化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通過對各國茶文化的比較了解我國茶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在未來可以更加自信地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