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可迪
由鱒魚歌劇藝術團鄧韻女士擔任藝術總監、導演,由星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授、廣州歌劇學會會長段嶺老師擔任執行導演的中國民族歌劇《江姐》,于2020年11月18日晚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好評如潮。時過半年,每每回味,總令人心潮起伏。
從歌劇的內容層面看,《江姐》是一部具有史詩性質的劇目,講述的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代表了中國現代歌劇藝術的高峰。從歌劇的編排來看,此詞演出的版本將原有版本進行了濃縮,情節緊湊、重點突出,演出以獨唱為主。從伴奏形式層面看,以鋼琴為主,輔以打擊樂,合唱隊貫穿始終。從舞美層面看,舞臺簡潔的布景及演員樸實的服裝,均富有濃厚的年代氣息。也正是這種舞美設計,更能迅速將觀眾帶到故事所發生的年代。從演出效果的呈現層面看,表演細膩、扣人心弦,不論從聲樂演員的演唱,還是舞臺上的姿態、眼神等肢體語言,都傳神地為我們再現故事的場景,鋼琴伴奏也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從審美心理層面看,此次演出喚起觀眾對江姐忠誠品格、大無畏精神的崇敬感,喚起觀眾的愛國情懷。
此次演出中除了江姐一角演唱功底扎實、表演引人注目外,吸引眼球的還有雙槍老太婆這一角色,短短的片段,演員便將這一角色所承擔的多重身份淋漓盡致地展現,作為母親對兒子的疼愛,作為司令員的果斷,作為革命戰士對戰友的關懷……從臺詞、氣質、表演,皆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個性。其他演員也活靈活現地將劇中人物形象詮釋出來,如明霞的忠誠、重情、沈養齋的狡猾、甫志高的卑躬屈膝……演出當晚,不少觀眾感動落淚。據了解,劇中有幾個演員是星海音樂學院聲樂表演專業的研究生,他們是來自段嶺老師開展的《歌劇選段學習與展演》課程的學生。這引發了筆者的興趣,究竟是什么使得這些學生的表演呈現出這般效果?并大膽猜想,這是否與段老師的教學有關呢?帶著好奇,筆者對段老師進行了一番訪談,對其教學觀念及手法進行深入的探討。
段嶺老師秉承著“演著教、演著唱、唱著演”的教學理念,即,老師以身示范,不止是要唱,更需要在表演中教學;學生在學習中不是單純敞開歌喉演唱,更是需要加入各種表演元素,在表演的同時唱,在唱的同時表演。這一教學理念,旨在培養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綜合能力。多年來,段教授在教學中不僅僅是教學生如何演唱歌曲,還教學生如何代入人物角色,加入肢體語言表演,以立體的方式呈現,傳遞音樂所蘊含的情感。
反觀當下,聲樂學習者普遍存在較明顯的問題:只會唱而不會演,缺乏良好的舞臺表現力。段老師要求學生不僅會唱,更要會演,只有悅耳悅目了,才能進一步追求悅心悅意的效果。這其實是科學的教學方式。從藝術的起源看,歌與舞是一體化的。段老師這一做法,實際上也是音樂的回歸。演著唱,其實是天性的釋放,是回歸自然的狀態?;厮莸饺祟愌莼跋?,肢體、神情、語言是傳達信息、傳達情感最原始的方式,在各種表達形式固定后,進而獨立發展起來,分化成為舞蹈、聲樂等藝術種類。因此,回歸到聲樂與表演融合的狀態,以立體化的方式呈現,更有助于信息、情感的傳達。正如著名表演藝術家潘偉行老師所強調的:表演最重要的要素有二,即表演者與觀眾。只有二者之間情感傳達通暢,音樂的表達才是有效的。在教學中,段老師十分重視這一點,并且有合適的方法。她在最近一次講學中,教學生唱《哥哥不來花不開》時,老師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力,需要在表演前先思考音樂的內容、情緒,再將其以講故事的方式演唱,才能真正做到帶入情緒。只有演唱者自己先心動了,只有自己懷揣著一種期盼哥哥歸來的心情,才可能演出歌曲中的神態,才能做到演唱中飽含情感。當然,段老師這種教學理念不是停留在說教層面,她還經常創造各種機會,讓“演著教、演著唱、唱著演”這一理念得以實踐。她一直強調“實踐出真知”,力求將舞臺表演實踐納入整套聲樂表演學習中,將舞臺展現常態化。不論是校內舞臺或是校外舞臺,她經常鼓勵學生參演。不論舞臺大小,都要求學生以專業的要求演出。即便在疫情期間,演出機會大大減少,段老師也會要求學生相互觀摩,彼此指出不足之處,真正做到“聲樂課堂舞臺化”。這些排演,正如廖昌永老師所說,對于學員而言,“既有聲樂技巧的訓練,又有綜合素養的訓練,既有教學檢驗的目的,又有舞臺經驗的積累”。
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有聲而無樂。(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聲”“樂”并非《樂記》中的含義?!奥暋辈皇亲匀恢暎墙涍^組織的“音”;“樂”并非要強調其綜合性,而是強調其中傳達出深刻內涵,達到打動人心的效果)。也就是說,許多演唱者有較強的聲樂演唱技巧,卻缺乏情感性、藝術性,缺乏蒙特威爾第所說“激動人心的效果”?!堵暉o哀樂論》中提到:“樂之為體以心為主?!奔匆魳返谋倔w是人心,而心是承載著情感的。若缺乏情感,音樂便無以為樂。段老師在教學中,是十分注重以聲傳情的。劇中,明霞在面對江姐赴死之際,大叫一聲“江姐”,聲音堅定卻又哀傷,瞬間催人淚下。
只有在教學中貫穿、實踐“演著唱、唱著演”,將舞臺常態化,融入這一教學體系中,學生才更懂得在演唱中如何表達,以何種方式能打動觀眾,在反復打磨中提升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達到“歌隨心走,形隨聲動”。
段老師注重因材施教。聲樂演唱者尤其是專業院校的聲樂演唱者存在著音色雷同、色彩單一的現象。演唱者基本上打磨成了同一聲腔,同一音色,成為一個模具里印出來的模樣,失去了獨特性,沒有辨識度;在演唱作品時又缺乏變化。早在《唱論》中就承認了每個人聲音的不同“凡人聲音不等,各有所長。有川嗓,有堂聲,背合破簫管”。既然聲音不同是自然現象,我們便應尊重這種差異。在這場演出中,我們可以發現劇中演員便發揮各自的音色特點,盡顯個人本色,雙槍老太婆沉穩,帶有劇中人物的滄桑感;藍洪順富有張力……大家各美其美。而合唱段落各不同音色又能統一起來,如江姐與戰友們演唱《繡紅旗》一段,各位演員聲音統一,而不會出現某位演唱者特別突出的現象。筆者了解到,段老師會根據學生自身音色特點,為其選擇合適的曲目,在對其聲音進行鍛煉的基礎上,也力求保留其最天然的音色。比如有的學生發聲最舒適的音域是在中音區,老師便不會要求其演唱高音區的曲子,而是在其天然的音域上選曲、訓練,拓寬其音域。
段老師這一教學理念的實踐,對教師、學生雙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師本身需要豐富的藝術積淀,即充裕的藝術表演經驗,并且廣泛接觸聲樂各類表演形式,成為一個“聲樂博物館”,為其教學培育了沃土。段老師曾在海軍南海艦隊文工團和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擔任了20多年的專業演員,演唱了大量的原創作品、中外民歌、經典歌劇及藝術歌曲,在全國、全軍級的聲樂比賽中八次獲獎,被譽為“嶺南百靈”“軍中百靈”。民族聲樂長期的滋養及舞臺的磨礪,使得段老師能敏銳地捕捉作品的內涵,把握藝術處理、表達的方式,才能引導學生學習、往適于表達作品的方向進行。其次,教師還需要有充足的教學經驗,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既能把握每位學生自身的音色、發聲特點,又有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特點,融入作品。段老師從教20年,教學對象涵蓋了附屬中學學生、本科生、研究生,了解各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建議,完成舞臺經驗向課堂教學的轉化。更有意思的是,段老師不止是專業的導師,更是人生的指路燈。她清楚學生的優勢所在,會為學生提供機會、平臺,譬如有的學生在主持方面有天賦,段老師舉辦音樂會時,便會讓學生擔任主持人。由此反復鍛煉,她的學生也順利走上了主持道路。
當然,在教師引導的前提下,學生還應該反復磨煉,才能有所成效。譬如飾演軍官沈養齋一角的演員,年僅20歲,雖沒有豐富的生活積淀,但活靈活現地將這一形象詮釋出來。在奉勸江姐歸降、欲從其破獲川東暴動的黨組織和重慶中共地下黨組織時,他唱道:“我也有妻室兒女、父母家庭,我也曾歷經滄桑、幾經飄零?!逼湔Z氣略顯詼諧,且伴隨帶切分音符的鋼琴伴奏以及木魚聲,他的頭由左向右,略帶弧度地擺動,唱完又朝反方向轉回。演員的歌唱、表演及伴奏達到高度契合,將一個國民黨反派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于我們眼前。各種細枝末節的處理,豈是單憑教師的傳授、一朝一夕便能達到的。這需要在老師引導其揣摩人物角色與江姐之間微妙關系的前提下,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方能獲得如此成效。
這一理念及其教學實踐,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蛟S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發現其效果。其一,改變了許多學生存在的只會唱而不會演的情況,打開了學生的發展方向。在文化發展日益繁榮的總體趨勢中,聲樂已不再停留于演唱本身,而是廣泛存在于歌劇、音樂劇等各種綜合藝術形式中。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段老師挖掘、培養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二,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聲樂是動態的、傳達情感的藝術,但同時又具有抽象性。神態、肢體語言等元素,能以其表現的特定性,彌補聲樂抽象性的特點;由此,輔助表演者揣摩音樂表現的情感,更加細膩、到位地把握音樂,傳達音樂的內涵,承擔其作為作品與欣賞者的橋梁這一角色。
此次《江姐》的演出,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也是聲樂現狀、發展態勢的縮影。它展現出聲樂教學在朝著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段老師“演著教、演著唱、唱著演”就是這一發展的實踐,也是對于黃華麗老師關于民族聲樂“路往哪里走”這一問題的回答。但愿越來越多聲樂教育者、學習者、表演者能循著這一腳步,為聲樂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