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潔

在六百年歷史的紫禁城中,不僅坐落著各式高大宏偉的建筑,也蘊含著各種精湛絕美的工藝,其中之一便是竹黃。竹黃是竹子內部一層薄薄的結構,硬度很高,可以對竹子起到保護作用。竹黃經過處理后貼于木器表面,叫作貼黃。這種工藝已流傳數百年,目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到竹黃,要先說說它的載體——竹子。我國竹資源非常豐富,竹林面積占全球的將近30%,竹子品種有500余種。竹子在我國上古時期就有廣泛的應用。紙張被發明之前,人們在竹簡上記錄信息。竹子還被制成樂器,戰國曾侯乙墓中就發現了大量竹制的排簫和笙。竹子因質輕耐腐,還可用來制作竹筏。難怪北宋文學家蘇軾曾感嘆道:“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一日不可無此君”的典故源自東晉時期王羲之之子王徽之。他曾借住在友人家中,看到院中沒有竹子,便要求栽種。旁人問道:“只是暫住一段時間,有必要種竹子嗎?”王徽之答道:“不可一日無此君。”將竹子敬稱為“君”,足見他對竹子的喜愛和尊敬。
王徽之、蘇東坡對竹子的喜愛之情,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對竹子的態度。古時以竹比人,因竹子的自然屬性而為其賦予道德品格,堪比君子。如竹子的“中空”象征虛心;“常青”比作生命力頑強,自強不息;“挺拔”引申為正直堅韌。“歲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蘭、竹、菊)中都可見竹子的身影。古代文人通過詠竹、畫竹等多種形式表達對竹子的贊美。蘇東坡曾言:“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其“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鄭板橋說:“我(竹)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他以畫竹聞名,畫作中常將竹子與山石結合,隱喻竹子堅韌、頑強的品質。此二人都經歷了很多坎坷,竹子的“氣節”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
慢慢地,竹子成為一種文化認同感的象征。“茂林修竹”幾乎是文人墨客雅集時渲染氣氛的必備景致。“與竹為樂”成為古人崇尚的生活態度。居室內也少不了竹子的身影。書案上的文房清供很多為竹制,即便質地不是竹子,也可以用繪畫、雕刻等手法詮釋竹子的風貌,果然是“不可一日無此君”。
竹黃工藝可以說是古人對竹子的一種極致利用。紀曉嵐對竹黃曾有這樣的感嘆:“瘦骨碧檀欒,頗識此君面。誰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憑君熨貼平,展出分明看。”想不到竹子內部竟還有竹黃這樣的稀罕之物。《(康熙)寶慶府志》記載:“銅雖為鎖鑰、為盤盂;鐵雖為鼎釜、為刀斧,并屬淺拙,不尚巧好。近日竹有制為反面,制為方形,以售竹器名者。”其中的“制為反面”便是指竹黃。由此可以推斷,最晚到清康熙年間,民間已有竹黃制品流行。而竹黃工藝的起源地,很可能就是上文提到的寶慶,即今天的湖南邵陽。民間竹黃是宮廷竹黃的源頭,但其多為食篋、茶葉盒、首飾盒、煙盒、筆筒等生活器用,無論在造型還是花紋裝飾上,較之宮廷竹黃都失之于簡拙。
據載,康熙年間的寶慶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了翻黃工藝和翻黃竹刻。王尚智學藝于堂兄王尚賢,從學做簡單的臂擱胚料開始。臂擱也是文房用品,用來鋪墊肘部,防止袖子將剛寫好的字弄污。王尚智每日都劈竹制臂擱胚,久而久之,覺得枯燥而生厭,希望能早日動刀學習刻竹。一天,在無聊之中,他想試試用刀,但又不敢刻壞竹青,便用刀在竹內胎的黃皮上刻劃,竟覺得別有趣味,于是找來廢棄的竹筒,將竹青、竹肉全部剖剝掉,僅剩一層內胎竹黃,竟不破碎。以后他便對其反復鉆研,經過煮、壓、曬等工序,制出了便于加工的竹黃,再對其雕刻、鑲貼,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竹刻工藝。竹黃以其精美、獨特和新奇,最終走入宮廷。乾隆時期,由于皇帝的喜愛,催生了寶慶竹黃工藝的進一步成熟,涌現出一批制黃工匠和大量精美的竹黃制品。
此后,我國南方多地都有竹黃工藝的發展,有些匠人被召入宮中,于內務府造辦處制作竹黃。故宮博物院藏有很多竹黃制品,稱“文竹器”。從《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來看,乾隆時期宮廷中已有不少文竹器,它們或為地方進貢,或為清宮造辦處制作后進獻給皇帝的。品類主要有文房用品如筆筒、鎮紙,家具用品如桌、椅,生活用品如首飾盒、如意等。《大清會典》中記錄,嘉慶、道光年間,朝廷將文竹器作為禮品贈給越南、緬甸等國的國王。
光緒年間,寶慶有李勝麟、李新麟兄弟二人擅長竹黃工藝,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曾專門邀請李氏兄弟為其精心制作了一把竹黃扇,以此作為進獻慈禧太后的壽禮,慈禧太后尤為喜愛。人們喜愛竹黃的原因或許可以從《(民國)上杭縣志》的記載中找到答案:“竹黃質似象牙而素過之;素似黃楊,堅澤又過之。”說明竹黃具有堅硬且質地細膩、素雅的特點。
竹黃本是竹子內壁上一層約1毫米厚的淺黃色薄片。它表面光滑、色澤光潤,有一定的防水性。竹黃比較堅硬,但在一定溫度、濕度和壓力的作用下,便有了韌性,可以彎曲成各種弧度,堪稱“亦柔亦剛”。竹黃貼在木質或竹質材料的表面,有很好的裝飾效果,這種工藝叫作貼黃工藝,也叫翻黃工藝。
古代竹黃的具體制作方法一度失傳,我們能通過現代復原的制作工藝了解一二。首先是竹黃的選材。竹黃的選擇主要看竹子。眾多竹子品種中,楠竹較為粗壯,可提取的竹黃面積大,這對于制作體積較大的器物來說尤為重要。在冬天選擇向陽生長的楠竹,這樣的竹子長期在陽光的照射下,顏色偏深,內部的竹黃也更加有光澤。并且這個時候竹子的水分較少。然后是選擇年齡在三到五年生的竹子,不老也不嫩,最為合適。由于竹子上部有枝丫,底部竹節間距較小,所以竹子的中間靠下部分適合取黃,既能保證竹節間距較遠,又沒有枝丫的干擾。最后,還要看竹子是否干凈無瑕疵。
竹子經砍伐后,需要按竹節鋸成小段,并去掉竹青和竹節。用細刀將竹肉一層層地刮掉,直到露出竹黃。再將竹黃部分刨到薄厚均勻,這個環節對工匠的水平要求很高。之后將桶狀竹黃裁切一個口并展開,這時的竹黃只有約1毫米的厚度,放在光下看,能呈現透光的效果。此外還要對竹黃片進行精修。這時的竹黃質地偏硬且脆,需要在開水中煮約20分鐘方能變軟,煮黃過程中可以放入藥包,使竹黃有更好的防蟲、防腐性。在軟化后的狀態下,將竹黃片按原有的彎曲方向反向翻卷并揉搓,使竹黃片平整。這里,可根據要制作的器型形狀,提前制作模具,然后對軟化的竹黃進行高壓定型,晾干后,經過加工的竹黃就有了各異的形態。
接下來,就是將已定型的竹黃貼到準備好的器胎表面。器胎多為木質或竹質。古人用魚鰾混合糯米制成膠水。魚鰾也稱魚泡、魚肚,主要成分為高級膠原蛋白、黏多糖。魚鰾通過加工處理后制得魚膘的膠料,黏度很高,膠凝強度超過一般動物膠,對木器的黏合作用特別好。貼好竹黃后再晾干,貼黃工作就算完成了。根據制作需要,還可以在竹黃表面進行紋樣雕刻。主要用線刻、浮雕、透雕和彩繪的方式進行裝飾。必要時,需要貼兩到三層竹黃才能進行雕刻。制作尺寸較大的竹黃器,需要多張竹黃拼貼而成。拼貼時既要做到天衣無縫,還要保證它們之間沒有色差,這是對工匠貼黃水平的極大考驗。
故宮博物院寧壽宮花園中,倦勤齋的內檐裝飾精美絕倫,其明間槅扇上的《百鹿圖》,就是竹黃工藝應用于內檐裝飾的一項力作。圖上的山石和部分樹木用竹黃貼雕而成,還用到了黃楊木和竹子等材料。整個圖案中,山石松林,百鹿其間,悠游嬉戲,神態各異。清宮造辦處工匠根據竹材,運以巧思,略施刀鑿,天然渾樸。竹黃、厚竹和黃楊木的運用,使畫面呈現強烈的立體感,以樸實的竹子表現山水走獸,更具山林野趣。

倦勤齋明間槅扇之《百鹿圖》
當代工藝大師、國家級非遺傳人何福禮參與了這件《百鹿圖》的修復工作。他曾說:“在開始的實踐中,取黃的過程是在浙江完成的,但是拿到北京后卻很容易開裂,于是決定把竹筒帶到北京進行全過程的操作。可是紫禁城是木建筑群,不允許有明火,最終在各位專家的商議下決定用電飯煲完成煮黃這一步驟。貼黃的時候,由于只是把破損的部位進行替換,所以新制的竹黃從厚度到顏色都必須與兩百年前的竹黃一致,必要的時候要對竹黃進行染色處理。”粘貼竹黃時所用的膠,也是還原古代所用的魚鰾膠,需要自己親自調制。加上當時正值盛夏,修復工作面臨很大挑戰。如今,《百鹿圖》的修復工作已圓滿完成,這件傳統竹黃工藝杰作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眼前。
竹黃工藝興盛于清代,后曾一度失傳,如今又被人們所重視。目前,竹黃制作在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均有傳承,雖然在竹黃利用方面的側重不同,但已形成各自獨有的特色。四川江安竹黃、浙江黃巖翻黃竹雕、湖南邵陽寶慶竹刻都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當地政府也通過多種方式傳播這項傳統技藝,如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和學習。通過文化旅游開發,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這項自民間走入宮廷的竹黃工藝又從故宮走向大眾,得以更廣泛地流傳和發展,使人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