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千千萬萬人的小“家”聚成一座城。在“住”這一主題的最后,我們有必要來說一說這個“城”字。
“城”的早期字形主要有兩種:一種金文為。左邊中間的圓圈表示一定范圍的區(qū)域,上下相對各有城樓之類的建筑物,有人說它是“城郭”的“郭”的古字,也有人說它是表示城墻的“墉”的古字;右邊是“成”,其字形主體像斧頭形狀的武器,跟左邊合起來表示以武器守城的意思,同時,“成”也起表示字的讀音的作用。
“城”的另一種字形較前一種出現(xiàn)得稍晚些,金文為,上面是“成”,下面是“土”。“土”表示字的意思與泥土有關(guān),在此處顯然是就建筑材料而言;“成”既有用武器守衛(wèi)的意思,也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可見,“城”的兩種早期字形雖然構(gòu)形方式不同,但是在表達(dá)意思方面卻是一致的。后來,上“成”下“土”的結(jié)構(gòu)逐漸演變成左“土”右“成”的“城”,于是就有了今天這種字形。
“城”最初是指在城邑周圍用泥土等構(gòu)筑的、起防御作用的高墻,即城墻。《左傳·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穀梁傳·隱公七年》:“城為保民為之也。”《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可見,古代的“城”是出于軍事防御目的而修建的。
正因如此,城墻一定要修得堅(jiān)固。“金城”指如金屬鑄成的堅(jiān)固城墻,比喻城池堅(jiān)固。漢代賈誼《過秦論》:“金城千里。”班固《西都賦》:“建金城而萬雉,呀周池而成淵。”“金城湯池”則是如金屬造的城墻和如滾水的護(hù)城河,形容堅(jiān)固不易攻破的城池,后來也比喻防守嚴(yán)密,無懈可擊。《漢書·蒯通傳》記載:“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城”字的字形演變
城邑四周起防御作用的高墻,一般有兩重,“城”是里面的一重,其外通常還會再修筑一道防御工事,叫作“郭”。當(dāng)“城”“郭”對舉時,一般分別指內(nèi)城和外城。比如《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當(dāng)“城”“郭”連用時,則泛指城市。比如《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王粲《從軍詩五首》之五:“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
“城”由指城墻,進(jìn)一步又指被城墻圍起來的區(qū)域。許慎《說文解字》:“城,以盛民也。”實(shí)際上說的就是“城”這個后發(fā)展出來的意思。古代王朝的國都、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采邑,都是以有城垣的都邑為中心,因此都可以稱為“城”。可見,古代的城在規(guī)模、地位等方面也是有差異的。
由于城里跟城外、郊區(qū)及鄉(xiāng)村具有相對性,于是,“城”進(jìn)一步又泛指“城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宋代蘇洵《六國論》:“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城”既可保一方平安,又是人們的安居之所,于是自古就是文人騷客喜愛吟詠的對象。唐代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都是膾炙人口的佳句。
又由于古代城墻對于防御的重要作用,圍繞它進(jìn)行的修建、守衛(wèi)等行為動作,也都可以用“城”來表示。比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今吳是懼而城于郢”,“城于郢”的意思是在郢這個地方修建城墻。《詩經(jīng)·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大意是說,周王命令南仲大將軍去遙遠(yuǎn)的北方筑城。再如,唐代孫樵《書何易于》:“城嘉陵江南。”《宋史·李庭芝傳》:“(李)應(yīng)庚發(fā)兩路兵城南城。”前一個例句中的“城”和后一個例句中的第一個“城”字都是“守城”的意思。
今天的“城”不再做動詞使用,不過,也多了一些古代的“城”所不具備的功能。比如,商城、服裝城、美食城、電器城、建材城等,都是新的用法,“城”在其中指大型營業(yè)性場所。當(dāng)然,這種新用法的出現(xiàn),可以從“城”表示較大范圍的區(qū)域這種含義中找到發(fā)展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