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王步芳
摘 要:近年來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給國際貿易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我國紡織出口面臨著眾多的反傾銷措施、技術障礙以及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產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紡織出口應對貿易壁壘時要積極主動,取長補短,充分發揮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長處,采取措施彌補結構和研發的短板,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新冠疫情供給受阻的機遇,化解挑戰,把逆全球化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穩步提升我國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逆全球化;紡織出口;貿易壁壘;影響
工業革命時期英美等國曾利用紡織業帶來的龐大稅收維持政府運轉和軍事建設,并以此為后盾保護本國工業、占領國外市場,歷史上曾長期維護其工業化優勢地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大力發展紡織工業,紡織生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到了20世紀末,我國紡織業進入結構調整時期,總量有所下降,但我國紡織業依然保持了穩健的發展。進入21世紀后,中國紡織工業已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加工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2016年11月,國際貿易中心可持續發展貿易項目負責人JosephWozniak稱,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在全球紡織品產品出口方面增加了8倍,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
近幾年來,逆全球化趨勢給我國紡織出口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從世界歷史看,紡織業的貿易競爭從來都不公平。從現實看,仍然存在著貌似公平但實質的不公平。盡管面臨著一個個逆全球化的嚴峻考驗,但對于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的發展,我們仍應以發展的辯證眼光來看待。我們要成為紡織貿易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優化產業結構,去占領國際紡織業上游和下游高利潤的環節,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紡織業成為中國的“基業長青”產業。
一、近幾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明顯
(一)逆全球化趨勢的表現
2016年6月英國退出歐盟,說明歐盟的發展已經面臨很多困難。事實上,英國退出歐盟的矛盾不僅在于英國和歐盟之間,還在于歐盟內部無法調和的矛盾。即使是歐洲發達國家亦有窮富之分,想賺更多錢的人自然涌入高收入國家,導致歐洲富裕國家資源被共享,就業形勢實在是兇多吉少。
2016年9月部分國家抗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2017年1月特朗普上任當天宣布退出TPP。特朗普多次提出反對全球化,美國不斷“退出”各種世界組織和協定,與中國不斷產生貿易摩擦,發動貿易戰,對世界各國的出口商品加征關稅。“逆全球化”是美國所追求的,是為了找尋符合與美國自身利益相一致的全球化,而不是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逆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和推動者”,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他們想要從全球中獲取資源最大化,進而在世界市場上瓜分剩余價值,同時又不對由此帶來的生態化難題和兩極化困境負責。特朗普上臺后,提出的“美國優先”執政綱領,宣傳他所有政策決定都是在為美國工人和家庭的利益考慮。拜登當選后依然強調“美國優先”的國家戰略。各國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也自然而然地保護自己的產業,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限制外國貨物進口,以高額補貼吸引本國制造業回流。
(二)逆全球化趨勢的原因
分析逆全球化趨勢,要先清楚全球化是什么概念。“逆全球化”是以“全球化”為基礎的,首先要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觀念和行為,不滿意的人才會去反對。全球化的概念非常廣泛,有各個層面的理解。目前對全球化的定義有很多種,所謂全球化,更多的是指經濟貿易以及人類文明等方面的深層次融合。全球聯系在日益變得緊密,經濟全球化始于二十世紀,各國在政治以及經貿方面上相互依存、相互依賴。“逆全球化”與以資本、生產和市場在全球層面加速一體化的全球化進程背道而馳,又稱去全球化,它重新賦予了地方和國家層面的權力。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過后,“逆全球化”現象開始出現,呈現出海外務工者回國、外國資本陸續退出市場、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貿易量大幅減少等多種表現。
經濟全球化導致了發達國家收入差距的擴大。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現并非偶然,逆全球化運動是一對矛盾的體現,即全球化的自由貿易主張與民族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逆全球化浪潮高漲主要出現在西方的一些大國,比如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這主要是由于西方國家內部分配制度與其他制度之間的關系。發達國家中低收入人民是反對全球化的一股力量。由于經濟和社會因素的不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也是發達國家中低收入人民抵制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發達國家既有經濟優勢,又有建立國際經濟秩序、國際貿易規則等方面的優勢。因此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持積極態度。現有的規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實際上反映著發達國家的利益。近幾年來世界經濟的持續衰退,正是由于這種不公平的資源分配使得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二、逆全球化趨勢下我國紡織出口的貿易壁壘分析
(一)我國紡織出口面臨的主要貿易壁壘類型
1.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我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取代反傾銷,成為最大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我國遇到的貿易壁壘有五分之四是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技術性貿易壁壘之一的綠色貿易壁壘,由于其遮蔽性以及合理性,發達國家頻繁利用它作為手段去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這些都必然會給我國紡織出口企業設置不可逾越的障礙,阻礙我國紡織出口貿易的發展。
2.反傾銷。我國的紡織業由于特有的產業性質原因,一直在各國反傾銷中居于前列。針對中國紡織行業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對象已經從原來的歐美等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有許多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都是來自于印度,目前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已經僅次于美國。我國的紡織品在出口過程中就多次遭到外國傾銷的指控,給我國紡織出口企業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二)我國紡織出口的貿易壁壘具體表現
1.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表現。發達國家將技術性貿易壁壘延展至產品的外層邊緣。因為在預處理和印染過程中紡織品會接觸大量化學物質,所以紡織品與人類健康和環境密切相關。綠色貿易壁壘就是這樣出現在“逆全球化”新貿易規則中,打著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旗號,說是為了人類健康著想,實則是對貿易的限制以及制裁。歐盟“綠色復蘇”計劃就在經常更新關于“綠色貿易壁壘”法規,更新頻率在兩個月就更新一版的程度。與此同時里面的內容不斷擴大,禁用和限用的紡織染料及紡織助劑已有25種類別2000多個品種。歐盟以紡織品符合健康標準作為拒絕進口的理由,這對我國紡織企業出口非常不利。
“逆全球化”環境下,綠色貿易壁壘也是影響我國紡織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受國外綠色技術壁壘的影響,我國紡織出口遭受了巨大損失。例如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滿足國外綠色標準,使得產品積壓進而長期虧損,出口市場受到沖擊。在國外越來越多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對進口產品的要求非常嚴格,我國很多紡織出口企業難以達到標準,降低了出口貿易的市場份額,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也不斷減少,市場增長的空間萎縮。面臨這樣的國際高標準要求,部分中小型紡織出口企業只能以破產收場,帶來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和人力資源的損失,同時也影響到了當地就業和稅收。
2.反傾銷的表現。當前,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以私營企業為主,在反傾銷調查中受到嚴重影響。私營企業已經從我國出口紡織品原來的先鋒隊變成了主力軍。隨著私營出口企業的增加,遭到的貿易摩擦也不斷增多。2017年,我國遭遇了84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調查對象主要是美國、印度等1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涉及17.85億美元的金額。2020年1月4日,土耳其貿易部發布第2019/38號公告,對原產于中國的合成長纖維織物啟動反規避立案調查,其中合成長纖維織物就有不少來自于我國。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頻頻被反傾銷調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出口勢頭太強。我國紡織出口企業所遭受的反傾銷數量越多、金額越大、稅率越高,就會降低中國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紡織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出口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面臨逆全球化浪潮中“風靡一時”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國紡織出口企業也必須做出改變,去追求綠色的產品和生產模式。我國紡織出口企業要充分認識到,以高環境標準為參照,才能在貿易中占有優勢以及增強出口競爭力,同時還可以為國家降低能耗。這既能提升國際形象,又能提高產品效益價格。
有助于推動我國紡織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目前,通過國際生態紡織標準100認證的國內企業已經超過了20家。面對逆全球化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我國紡織出口企業要有信心。紡織品檢驗中心的建設已經在我國得到落實,可以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放心。確保了紡織產品的安全,消費者能買到放心滿意的產品。這有助于企業在市場中公平競爭。采用高質量、高標準的檢驗檢測手段,可以使紡織行業產品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這樣就有利于打破發達國家設置的貿易壁壘,從而擴大我國出口企業的出口份額。幫助國家更好地制定環境標準,為企業生產監管和環境保護提供了更多的支撐。我國針對天然植物纖維紡織品、毛紡織品、真絲類產品等都出臺了相關的環境標準,逐漸得到支持和響應。
(二)不利影響
由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所采取的逆全球化貿易措施,阻礙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正常經濟交流,給中小企業帶來多重發展困境,如市場準入門檻大幅提高、國際風險加大、不確定的市場監管措施、國際支付結算資金安全保障問題。這將影響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的經營效益和利潤,給出口企業的正常經濟活動帶來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私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紡織產品出口的主要力量,在“逆全球化”這樣的背景下,紡織出口企業的經營生態不斷惡化,傳統的發展路徑面臨著諸多挑戰。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降低“逆全球化”的風險。
新型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主要體現為綠色貿易壁壘、技術性壁壘、反傾銷措施。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我國工業快速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2021年的新疆棉花事件可以看出逆全球化在不斷加速進行。此次事件帶來的影響就是在全球通脹上火上澆油,預計未來全球惡性通脹將來得迅速又猛烈。國外服裝抵制“新疆棉”,繼而被中國市場抵制。這種“互相抵制”的局面,就是逆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歐盟對新疆棉花進入市場下了禁令,那么我們企業為了規避出口風險迫不得已只能用別處的棉花來替代。這就是說,在中國生產的紡織服裝出口將會受到沖擊,那么我國紡織出口企業也將不可避免,其結果就是全球服裝和棉織品價格的大幅上漲,這是明顯的負面影響。公司出口成本上升,訂單趨于減少,影響了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的正常經營。
面對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許多國家開始實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如貿易限制、禁運和檢疫限制等。在疫情得到緩解后,一些國家仍在實施限制貿易的措施,繼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戰挑明了對立面,疫情加速逆全球化,導致出口貿易受到諸多限制,同時企業遲遲不能復工。破壞性作用在貿易保護主義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全球貿易需求端以及供給端造成巨大的沖擊。2020年上半年紡織出口訂單的急劇下降,給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的經營造成了困難。
四、我國紡織出口應對貿易壁壘的策略分析
(一)“取長”:充分發揮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出口的長處
我國紡織業不僅具有產業鏈配套優勢,而且還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比如浙江紡織產業集群,就是以柯橋為中心,并擴展到諸暨和嵊州等地上下游產業共同發展起來的。以柯橋、嵊州和上虞等地區為龍頭的紡織原料,如知名棉紗、蠶絲、化纖等廠商就位于產業鏈的上游。在產業鏈中游的柯橋藍印城聚集了一百多家印染企業,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來自于此。嵊州領帶、諸暨襪業、柯橋紡織等產業鏈的下游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嘉興、杭州等紹興周邊城市的化纖、家紡服裝等眾多企業,共同組成了產業鏈的“中軸”。在提高紡織產能和整合效率的同時,完整的現代紡織產業鏈也降低了整合成本,推動了我國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保護主義擴散和逆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為了有效應對貿易壁壘,要積極推動紡織業產業空間集聚在特定區域,依靠紡織產業集群的“群狼”戰術,打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各級政府應該采取扶持政策推動我國紡織出口企業在地理上集中,彼此競爭的同時又相互合作,大大提高我國紡織業的產業優勢。在地方產業集群中,紡織企業與客戶的結算以及后續的運輸更加方便快捷,增加交易的透明度,企業之間的相互信息交換大大提高效率。紡織產業集群基礎設施的成本越低,在技術水平和對外貿易方面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
(二)“補短”:采取措施彌補我國紡織出口的短板
我國大多數紡織企業都處于生產低端產品發展階段,加工貿易比比皆是。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而言,出口到國外的中低檔紡織品比例相對較大,而高檔和高品質標準的紡織品比例較小。高新技術纖維上游發展不足,中游不能生產高質量的功能性、技術性輔助材料產品。造成下游主要是低水平的服裝、紡織和工業用紡織品,進而拉低了紡織服裝行業檔次。
為了有效應對貿易壁壘,要積極彌補我國紡織業發展的一些短板,大力加強紡織出口企業的研究與開發能力,提高產業附加價值。據統計我國紡織出口中小企業的研發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0.2%左右,最高的也只有0.5%。發達國家紡織業研發的這一比例可達5%左右。由此可見,我國的紡織出口企業科技創新力度明顯不足。缺少研究以及開發中心,在紡織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不足,與科研機構的融合意識不夠強烈,導致出口企業缺乏技術來源,影響自主開發能力。建議我國紡織業要大力增加在先進的紡織機械、高科技纖維和高檔產品設計等方面的投入,促使我國紡織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盡快趕上國際領先水平。
(三)我國紡織出口要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新冠疫情供給受阻的機遇
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應抓住機遇,開拓新興市場。“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倡議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迄今得到支持并積極合作的國家有100多個。從出口市場來看,2019年我國向“一帶一路”及非洲地區的出口持續增長,可以看出我國對新興市場的紡織品出口相對活躍。通過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可以降低我國紡織工業布局、周邊國家和政治成本及風險,更加有效地挖掘貿易潛力。同時,為紡織出口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2021年世界疫情形勢更加嚴峻,印度、越南、孟加拉等紡織大國在新型病毒的打擊下,紡織產業幾近停擺,對于我國國內紡織市場較為利好。印度南部的蒂魯布爾市是印度紡織服裝的重要基地,在當地有17500多家企業,生產很多跨國紡織服裝產品。印度發生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一些跨國公司已經將15-20%的訂單移向其他國家,影響巨大。越南年中疫情發展嚴峻,共計19省市進入行動限制狀態,全國確診總人數已經突破15萬人,受疫情影響,南越地區97%的紡織企業已暫停生產,大部分紡織廠自7月15日零時起停工。孟加拉國政府也深受疫情影響,決定自開齋節后,于2021年7月23日開始對紡織產業實施全國性封鎖政策。由于封鎖期間與孟加拉國四成紡織品年出口時間重合,可能會導致該產業部分客戶將訂單轉移,但除中國外,并無其他地區可以轉移。我國應該抓住疫情影響全球紡織市場供給的機遇,利用國內嚴格的疫情防控以及完備的紡織產業鏈,讓印度、越南、孟加拉等紡織大國停滯的紡織訂單向我國轉移,大力推進紡織出口穩步增長。
(四)我國紡織應積極行動化解阻礙出口的挑戰
近幾年來,我國紡織原料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受資源稟賦和政府干預的影響,全球紡織業的分工從來就不公平。如今,紡織傳統強國依舊占據著制定行業標準、服裝設計、育種等高利潤行業,種種壁壘、偏見和行業內的跨國利益集團依舊存在。面對原材料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等問題時,我國中小型紡織出口企業資金有限,實際上很難應對。此外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的技術能力還不能達到國際高端水平,許多高科技纖維和高質量的輔助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口,這對化纖生產成本影響很大,使我國紡織出口企業受到威脅。
我國每年出口商品涉及國際反傾銷的平均金額不少于400億元,長期處于國際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地位,其中以紡織服裝品的調查損失嚴重。逆全球化浪潮中,最明顯的就是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執政綱領。近幾年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不斷加征關稅。涉及金額3250億美元就包含紡織服裝類,并對我國紡織出口設置了更大的貿易壁壘,可能會改變全球供應鏈體系,因此我國紡織出口對于中美貿易戰的嚴峻性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未雨綢繆,及早準備。
五、結論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伴隨著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壯大,我們有自信去面對逆全球化帶來的不利因素。發達國家想要通過逆全球化去“重新振興制造業”是不可能的,逆全球化也無法改善他們在全球經濟中的不利地位。我國紡織產業正逐漸進入一個成熟的階段,強化行業自律,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及其不利影響,正面引導和規范紡織出口行為是應對逆全球化負面影響的必然要求。同時要充分抓住機遇迅速升級換代,我國紡織出口在面臨不公平的貿易壁壘時要積極主動,趨利避害,促進紡織產業結構優化、規模擴張和效益提升,提高產業附加價值,把逆全球化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穩步提升我國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王步芳.集群創新:從“學習型組織”到“創新型組織”[J].軟科學,2005(3):82-84.
[2] 孫琪.我國紡織服裝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路徑選擇——以我國寧波為例[J].經濟問題,2007(4):57-59.
[3] 郭慧敏.開放經濟下浙江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4] 謝雪茹.“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義烏紡織制品出口發展的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20(21):3-4.
[5] 陳曉,王婷婷.新形勢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面臨的困境及應對措施[J].對外經貿實務,2017(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