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大腸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五個部分。
腸息肉,以結腸和直腸息肉最多見,即結腸、直腸黏膜表面的一種隆起性的病變,就像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
在腸鏡下,它的形態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幾毫米,大的可有數厘米。有些長得像蘑菇,有些像桑葚,還有些甚至像愛心。
數量上,從1個至數個不等,甚至整條腸子都是,達百粒以上,如家族性息肉病。息肉數目在10枚以上稱為息肉病,反之則稱為散發性息肉。
息肉的分類從病理上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其他類四種。
腸息肉可以在結直腸任何一個地方茁壯成長,主要分為炎癥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炎癥性息肉在炎癥治愈后一般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
有研究表明,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腸息肉轉變來的,但是不要太過于擔心,息肉惡變為腸癌的過程可能需要5~10年,只要我們重視體檢或檢查,就能早日發現它并及時處理掉。
以下因素可能與腸息肉形成有關:
●感染。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癥有關。
●年齡。腸息肉的患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多為錯構瘤。
●生活習慣。低纖維、高蛋白、喜油炸飲食與腸息肉有關,而吸煙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系。
●遺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與遺傳有關。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胃空腸吻合術等發生率較高。
腸息肉一般無特異性癥狀,可能有出血、便秘、腹瀉等相關癥狀。
當短期內出現便秘、黏液便、腹瀉或大便形狀和習慣的改變(比如大便變細),都應引起高度重視。
若出現腸梗阻和腸套疊需急癥手術。
并不是每個息肉都會癌變。前面說過,雖然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腸息肉轉變來的,但是炎癥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我們更加需要關注的是腺瘤性息肉,因為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需要積極處理。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下面幾方面來初步判斷癌變可能性:
生長速度緩慢,組織學結果為炎癥型,體積小、帶蒂,無遺傳傾向,單個或少數幾個息肉,良性概率較高。
短期內生長迅速,組織學結果為腺瘤型,寬基、廣蒂,有遺傳傾向,息肉數目比較多,惡性概率較高。
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息肉最理想的檢查方法,可直接觀察到全腸道情況,同時鏡下可對病灶進行活檢。
我國結腸腫瘤篩查目標人群為50~74歲人群,建議有以下情況的人群及時進行腸鏡檢查:
●大便隱血陽性或不明原因貧血。
●一級親屬有大腸癌病史。
●本人有腸道腫瘤、癌癥史。
●有慢性腹瀉、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膽囊炎或闌尾,有膽囊切除史以及炎性腸病、血吸蟲病、盆腔放療史。
●長期精神壓抑。
臨床工作中一般會根據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并發癥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腸鏡檢查時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檢查。
直徑>3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
息肉切除后,因為人的基因未變,環境未變,或者生活習慣未變,所以息肉仍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定期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研究表明,男性結直腸息肉復發率高于女性,而且復發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多發性息肉術后有較大復發風險,隨著息肉數量增多有可能癌變。
歐美指南推薦對結直腸腺瘤性息肉進行危險分層,我國相關研究建議腺瘤性息肉切除術后40個月進行隨訪,需要根據患者自身特點及息肉的性質等評估結果。
做到以下幾方面可以降低腸息肉的發生率:
●低脂飲食。
●多吃水果、蔬菜和纖維食物。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
●堅持鍛煉,保持正常體重。
●戒煙、避免過度飲酒。
●定期做腸鏡檢查。
編輯/胡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