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葉 盧科霞
寧波,港通天下,書藏古今。通過地方媒體來開展多元國際傳播,是全民外交視角下全面立體展示寧波這座城,強化文化感召力的重要環節。
2020年11月9日,《寧波晚報》正式推出Insight Ningbo英語專欄。這是《寧波晚報》自1995年創刊以來首次刊發外語專版。寧波晚報手機客戶端“甬上”APP的英語專欄English corner(英語角)同步上線,運用多種方式“開口說英語”。
筆者嘗試結合工作經歷,以“甬上”APP的English corner(英語角)為研究文本,以視聽傳播為分析視角,以視頻節目創新為例,以讓公眾更加有效地享有城市文化雙語資源為目的,探討地方媒體國際傳播的新策略。
English corner(英語角)自創設之初,就在傳統圖文基礎上,突出了雙語短視頻的打造。在短時間內開設了一系列視頻子欄目,如《瞰寧波》《自然視界》《老外逛吃寧波》《寧波一碗》《秒懂寧波百科》等,從美食美景、博物科普、歷史文化等角度解讀寧波。
本著“寧波特色、形神兼備、多端傳播”的原則,選擇以視聽傳播為主打方向制作新媒體產品,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2021年初,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移動化整體轉型成為省級試點,寧波晚報第一時間推行“無視頻不新聞”的政策,鼓勵全體采編人員積極向視聽傳播方向轉型。這些都為English corner(英語角)主打視聽傳播,營造了環境,也集納了一部分基礎資源。
其次,視聽傳播本身具備的動員力不容小覷。與圖文相比,視頻是對現實的超清晰復制和直觀展示,它通常是說服的一種重要策略。而作為一種復合式傳播,受眾很容易就能收獲畫面所表達的信息,并可利用網絡進行圈層的傳播分享,交流互動。
第三,基于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外交工作的總結,有學者認為,“基于國際環境與國內政策的雙重背景,中國對外傳播主體呈現出差異性多元、全民性多元與個性化多元三類特征,人人參與的‘全民外交’時代到來。”
國際傳播是國際交往的一種形式,“全民外交”日益受重視,個體也成為國際傳播中重要的有生力量。對寧波本地媒體而言,寧波逾萬外籍人士以及更多的外語愛好者,都是推動新聞產品國際傳播的重要助力。
所以,English corner(英語角)不僅要讓他們“聽”得到、“看”得懂,還要讓他們愿意“聽”、樂意“看”,更要讓他們參與制作,欣然分享。在圖文基礎上,有了視聽傳播的加持,將有助于構建一個立體媒介和整合樣態的傳播體系,將一個城市的國際傳播戰略推向新階段和新高度。
秉承多端傳播的原則,English corner(英語角)自開欄以來的所有產品,均在紙媒、甬上APP、寧波晚報視頻號、抖音號以及優酷、B站等全渠道進行分發和傳播。部分產品還被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新華英文客戶端、學習強國、中國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推送,中國駐外大使的推特也偶有轉發。
開欄以來,適應多端傳播的小微節目發揮了自身優勢。截至2021年9月,各平臺、各渠道發稿量已超300條,總計瀏覽量(播放量)超3800萬次。其中,個別產品走上“小微精”的路子,勾勒出寧波本地視聽傳播節目的特色。《老外逛吃寧波》《秒懂寧波百科》等都是主打視聽傳播過程中,脫穎而出的一些精彩節目。
本土視聽英語節目的制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過程包括前期策劃、采訪,中期的節目攝錄、文本撰寫,以及后期的編輯合成等。在快節奏的全媒體傳播時代,這些節目的編導與制作特點如下。
就前期策劃而言,為了更好地黏合傳播受眾,適應受眾對于傳播內容碎片化的需求,吸引更多人關注雙語產品,都市報系選擇制作適合多種渠道傳播的視聽信息產品。
2021年,是寧波建城1200年,美食美景意蘊深厚,深藏文脈,又與當下完美相融,最能表達寧波。《老外逛吃寧波》走的是“吃與玩”的文化路線,每個成片不超過3分鐘,全程由外籍人士在寧波體驗逛吃,從他們的視角感受寧波的美食美景、風土人情,洋氣又接地氣。它主要以一年的節氣為暗線,將宏大而豐富的美食文化,碎片化地處理為一個個小故事。從寧波人熟悉的時令食物入手,于細微處浸潤文化,使得受眾與寧波傳統文化在不同時空形成交集。
每一期節目獨立成篇,又可以“微結構”“積木”成較長的紀錄片,實現了多種形式、多個平臺、多樣屏幕的傳播。自開欄以來就被央媒英文客戶端連載,還可在云聽線下版作為美食文化類節目,提升播放地的氛圍感。這些都能進一步提升寧波的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力。
鮮活的素材并非唾手可得,在中期攝錄過程中,除了實景拍攝,寧波晚報又借助美編和技術的力量,讓更多歷史故事“動起來”。
《秒懂寧波百科》每集視頻不過60秒,2021年9月推出子系列——地名故事。拗花巷、呼童街、江廈街等有趣的地名因何而來,故事能講,但視頻畫面卻難尋,如何優化?
在文本撰寫過程中,節目創作人員綜合考慮了街巷背后的歷史故事、人文價值、今夕對比等元素,經過史實搜集、檔案館比對等,梳理出對寧波文明進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街巷作為主體來提升文案的含金量。根據文案,美編手繪漫畫人物來攢成“分鏡頭”,再通過技術手段,讓歷史中的人物“說話”“做事”。視頻中,都會配上雙語字幕、英文朗誦,也是希望讓更多受眾在感受生動有趣畫面的基礎上,從更多維度了解信息,從而“構建”一段自己心目中的城市文明。
每一個雙語視頻的攝錄都有其專屬的敘事風格,寧波晚報在視聽傳播的實踐中也努力避免表達方式的千篇一律和單一乏味。
固定欄目的開設,有些側重歷史文化追溯,有些側重服務類內容傳播,此外,都市報系也會結合輿論熱點和重大事件,及時制作英語新聞訊息類產品。比如進口博覽會、浙江書展、防疫抗疫的最新措施等。在傳播寧波重大新聞時事時,將寧波人開放、包容、時尚、向上的面貌展現出來。
在節目拍攝過程中,都市報系廣泛團結外籍友人的力量。目前,主要是依靠甬上客戶端“紅人堂”中外籍網紅和寧波本地國際學校的外籍教師的參與,從而在節目中融入了一部分來自“受眾”的需求。為了更好服務廣大英語愛好者,還嘗試添加文案深度解析的內容,比如由翻譯團隊梳理和延展進博會相關的英語知識點,讓看有所思,思而更廣。
寧波晚報一直以來都十分看重新媒體傳播數據,雙語類視聽傳播節目的效果如何,從English corner設立之初,就通過各項指標進行監測,如節目瀏覽量、點擊率、到達率、好評度、轉發率等數據,并根據大數據反饋持續優化節目制作的水平和質量,了解受眾的偏好。

▲ 寧波外籍網紅LOKO(會說寧波方言)在寧波海曙它山堰,與非遺傳承人一起制作“灰汁團”。

▲ 加拿大籍教師到荷塘里挖蓮藕,體驗藕農的艱辛。
城市形象也是生產力。寧波作為一座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助力講好寧波故事。
寧波晚報作為寧波本土最大的都市類媒體,更要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運用多媒介做好年輕人國際教育傳播的工作放到重要位置。English corner(英語角)的開設,就是這樣一種機遇與挑戰。
English corner(英語角)的開設和實踐,已部分折射了寧波本地都市類媒體的國際傳播表達策略,為尋求未來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一些基礎。它實現了多層面的跨界生產,是寧波晚報新聞產品制作的重要創新,也是寧波本地媒體助力國際傳播的重要探索。這種探索,是堅守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根本原則,在遵守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邁出的“一小步”。
寧波晚報生產了創刊以來從未有過的英語新聞內容,并借助寧波外事辦翻譯中心團隊、寧波大學翻譯團隊,建立健全雙語內容三審制度。其中,翻譯團隊中還包括英語為母語的審核專家,確保不同語言表達的真實和準確。
從實踐來看,媒體功能主要由四個模塊構成,即輿論導向功能、價值導向功能、文化傳承創新功能、信息與娛樂服務功能,但這些都依托在內容之上。
如何將中文內容更好地轉化為外籍人士喜聞樂見的形式,相比圖文,最具親和力的還屬短視頻形式。欄目組在技術上緊跟產業發展潮流,采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和轉場設計進行拍攝和剪輯,確保了視頻的高清晰和流暢度,這也是地方媒體為數不多的嘗試。

▲ 來自墨西哥的幼兒園教師一家,對楊梅制作的寧波菜表達喜愛。
“英語角”努力探索從外籍人士喜聞樂見的角度講好中國故事,在寧波熱愛英語人士群體,特別是年輕人中,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
據統計,“英語角”多作品獲得寧波市網信辦月度獎項。部分精品在寧波各家媒體中屬于“超前”產品,屢次被寧波市委宣傳部建立的城市海外賬號(推特、臉書)等推送。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寧波本地都市類媒體對國際傳播有了一些淺顯認知,但仍處于艱難的探索階段,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比如,無專職人員,產品制作的效率受到較大影響;媒體內外團隊的協作與創新如何深度融合等。
未來,寧波晚報將進一步借助內外資源,如借助社區、圈層的影響力,借助科學調研、技術更新等手段,進一步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合作,加速對雙語類新聞產品運作模式的搭建與完善。地方媒體,作為國際傳播的主體之一,管理好自己面對的“小環境”,同樣可以為中國面對的整體國際環境貢獻力量。
【注釋】
[1]鐘新,令倩.全民外交:中國對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趨勢[J].對外傳播,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