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 靜
(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近年來,隨著學校聲樂教育的不斷發展,其教學工作也暴露出許多需要改善的問題。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作為聲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與發展中依然面對著許多發展問題,學校應當在教學期間高度重視問題的解決,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存在相似特征,需要采用相互借鑒、融合發展等方式,推動教學工作的創新發展。茶文化背景下給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提供良好基礎,有利于推動借鑒、融合效果提升。
茶文化中包含思政教育理念、優秀傳統文化觀點、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在結合茶文化背景推動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發展中,可以解決聲樂教學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教學內容的問題。在文化多元化發展中,聲樂教學過于追求西方文化等新鮮事物,其優秀傳統文化占據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雖然大多數聲樂教育工作者希望在聲樂教學期間保留民族唱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借鑒西方美聲唱法,但是在不少教師的潛意識中,認為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西方美聲唱法之間存在很多差異,具有不科學、不規范等缺點。在不同觀點的影響下,聲樂教學忽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注重學生發聲技巧的培養,未能對聲樂作品中人物個性、歌曲風格進行有效探索。為解決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分開教學的問題,應該在聲樂教學中加強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借鑒,還要盡可能地挖掘內部茶文化等優秀文化,通過對文化的分析感受藝術魅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將文化傳承下去,推動民族聲樂教育的合理發展。以茶文化為出發點探究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借鑒方式,也有助于達到各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目的,使其學生可以在美聲唱法的學習中了解優秀民族文化,在民族唱法的學習中感受其他文化,提升良好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之所以加強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借鑒、融合原因在于聲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融入不足。目前部分學校在聲樂教學中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師通常是一對多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美聲唱法中注重學生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培養,同時,教師以學校主要的學習環境為主,學生接受的知識局限在書本,對其他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缺乏感悟和學習。從而使得民族聲樂文化理論、風格在其教育中受到制約。而且師生之間與民族藝術、文化的隔離也很難推動師生之間感受其中的民族藝術和風格,導致聲樂教學方向和社會大眾審美需求脫節的問題發生。面對這種情況,其聲樂教學應該加強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的相互借鑒,避免在美聲唱法教學中忽略民族文化。茶文化角度下,其教師也會積極挖掘與茶文化有關的民族唱法藝術,通過茶詩歌、采茶舞曲等內容,提升學生民族唱法和文化學習積極性,推動聲樂教學的與時俱進發展,達到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教學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目的。
在聲樂教學中,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都需要運用語言表達的形式將音樂魅力彰顯出來。而且聲樂生動形象的語言更好引起受眾的共鳴,擁有較大的感染力。在聲樂發展期間和民族語言之間形成密切關系。美聲唱法教學中重視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字正腔圓、有力的表達方式將美聲唱法的特點呈現出來,從而以其獨特的美感吸引受眾或者聽眾。在聲樂的美聲唱法中,主要重視歌曲內容的表達,未能將特定的文化和靈活變化情況反映出來。而在聲樂的民族唱法中,是采用藝術表現形式將人們日常生活中實際發生的真實事情進行整理加工展現出來,從而使其內容貼近人們的生活,提升作品的親切感。民族唱法需要通過漢字語言形式表達出來,還要結合漢字發音的四個聲調,加強多個器官的密切配合,從而通過聯合運用,將聲音更加清晰、純正地呈現出來。美聲唱法需要以元音為基礎發音,發音形式比較簡單,缺少一定的連貫性。為提升良好的表現效果,民族唱法需要將演唱技巧體現出來,還要將表演的才能和藝術表現出來,通過二者有機結合的形式,讓民族唱法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美聲唱法對演唱者的表演不太重視,只需要演唱者全神貫注地演唱即可。
茶文化背景下,為了將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融合起來,需要重視二者之間的相互滲透、協同發展。聲樂教學中可以結合美聲唱法,優化民族唱法。民族唱法中的小調多半是在城鎮中流行的歌曲,所以也可以稱之為小曲。通過小調的應用能夠讓表達出來的聲樂內容更加抒情,蘊含委婉細膩的感情,包含強烈的韻律性,還能讓節奏更加勻稱和整齊。比如《茉莉花》《孟姜女》是比較常見的聲樂作品。在進行小調的演唱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注意演唱小調的特點。同時,根據傳統民間小調在吐字方面的特殊表現形式,提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借鑒與發展效果。而且在演唱中應該充分挖掘民族唱法中所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在實際的訓練中,教師也可以將茶文化天人合一、修身養性等思想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可以結合其茶文化中的思想和內涵學習民族唱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價值。同時,需要學生根據美聲唱法將民族唱法中元音的發音位置固定在喉嚨部位,進而強化喉嚨發聲的穩定性,達到口腔共鳴的目的。比如,著名民族歌手宋祖英在民歌演唱的過程中,不僅會及時調整自己的咬字方式,更是保持橢圓形的口型,始終上抬笑肌,從而運用良好的演唱方式,改善面部表情以及更有利于將聲音發出,提升整個演唱期間的音色表現效果。在結合美聲唱法優化民族唱法的過程中,可以讓民族唱法中的號子與美聲唱法之間融合。號子是常見的民歌表現方式,主要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的吶喊、吆喝。由于號子演唱期間所包含的高音區較多,因此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大學生聲音力度和音域的練習。并且在美聲唱法中,主要包含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和混合共鳴,可以有效地為學生高音區演唱方式提供借鑒。從而增強演唱過程中聲音的彈性和穿透力,令學生更加投入情感,聲情并茂的將勞動號子演唱出來。
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和民族之間的相互借鑒,還需要運用民族唱法合理創新美聲作品。民族風格在表達的過程中,可以將其中包含的與民俗相關的特殊韻味體現出來,此時教師也可以有效地滲透茶文化,從而充分展現民族唱法中的純真質樸。而且在美聲唱法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美聲唱法的學習為基礎,合理練習低喉位。注重學生演唱聲音的連貫程度和圓潤效果,也可以借鑒民族唱法的文字、圓腔,從而合理掌握演唱音樂的風格特點與韻味,增加學生對作品內容的了解,以此更好地通過聲音表達音樂作品,形成良好的音樂形象。在運用民族唱法進行美聲作品表演的過程中,需要結合音節的連貫性和統一性特點,正確過渡聲母與韻母,注重元音的聲音效果,進而使演唱者可以很好處理韻母與聲母之間的關系。為了通過民族唱法強化美聲唱法效果,應該在咬字方面突出民族唱法的相關演唱特征,從而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點。此外,在優秀茶文化挖掘的過程中,需要帶領學生感受民族唱法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或者茶文化精神。使其學生能夠通過良好的民族精神與品質,提升美聲唱法學習效果,達到二者之間借鑒、融合發展的目的。
在茶文化的運用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結合,也需要根據其茶文化的特點,做好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結合工作。在學習有關茶文化的作品時,可以積極挖掘其中所包含的茶文化精神與形態,也可以感受茶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典故,使其更好地豐富演唱者在美聲演唱和民族演唱過程中的民族意識,增強文化學習效果。當然,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融合的過程中,可以盡可能突出其中的傳統文化特點,運用民族精神、文化理念推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間的協調發展,使其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良好學習效果。
總之,茶文化背景下的聲樂教學需要做好文化應用工作,而且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鑒、融合中應該充分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可以結合美聲唱法優化民族唱法,亦可以運用民族唱法創新美聲作品,還要加強茶文化的應用力度,探究茶文化的思想與精神,豐富學生學習的文化基礎,提升融合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