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倩倩
(衡水學院教務處,河北 衡水 053000)
自2000年以來,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地完善成熟。混合式教學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不斷深入融合的產物,兼具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的優點。隨著對混合式教學的不斷探索、實踐,混合式教學的內涵也由最初關注于技術發展的技術應用階段、關注教學策略與方法的技術整合階段到現在的關注學生學習體驗的“互聯網+”階段。目前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視角多基于單純的學生視角和教師視角。要擺脫線上線下兩張皮的教學方式,扭轉“替代論”、“輔助論”的局面,使師生轉變思想,使線上與線下教學融合,就必須從全新的視角對教師、學生、教學活動進行考察與研究。中國茶文化就是以茶葉這種有形的物品為載體,通過幾千年文化積淀與傳承代表了一定的精神內涵,是有形的物質文化與無形的精神文化的高度和諧的統一。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既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豐富的學科知識,又結合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反映了深刻的哲理。所以本文基于中國茶文化的視角,對混合教學模式中的教學活動進行討論。
我國是茶的發源地,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意蘊悠長。公元前220年左右,茶葉生產已有一定規模。我國的早期詩歌《詩經》 也有關于茶的記載。從中國茶文化的核心來看,中國茶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中國茶文化包含了形(茶藝文化)與神(茶道文化)兩個部分,茶藝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是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二者形神具備,實現了物質與精神的高度統一,足以可見“和”為核心。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之中,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模式為外在的表現形式,教師傳道受業與學生潛心思考的雙重互動是混合式教學的內在精神。二者通過“貫穿始終”的教學評價聯系起來。在此,教學評價為教學活動的和而不同提供了依據。
一直以來教學評價的作用,在整個教學領域內長期受到扭曲。在理論研究中,評價處于教學的邊緣;在教學實踐中,評價一度成為學習的對立面。然而,評價本應在學習和教學中處于中心地位,優質的評價不但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以評促學”才是評價的正確定位。因此將評價貫穿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之中,能真正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實現形式與精神的統一。
筆者引用瓦倫媞娜?克蘭諾斯基等人對教學評價的定義:“教學評價”指由教師以形成性評價或終結性評價為目的的、對學生的作業或行為表現做出的任何決定或判斷。教師評判過程中所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無法保證評判的公正性。基于社會文化的評價觀認為學習和評價是在特定情境下發生的,教師和學生雙方在平價中的作用都不容忽視,這個時候學習被稱為“學習共同體的參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涉及教師的評判,同時存在學生的評判包括他評和自評。因此本文中筆者從茶文化中“和而不同”出發,對老師、學生、學習活動進行了探討。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因此茶文化推己及人到教育領域之中即為“領悟”能力。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是學生自身通過已有的知識體系與行為認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與提供幫助。所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通過混合式學習中的計算機、手機、網絡、各學習網站進行學習輔助,進而進行獨立思考,從而領悟學習的精髓,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當然,當教師進行學習活動的評價時,也應該采用多元方式進行,而不僅僅是以“學生試卷上的分數”為準。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客觀性、全面性對于教師教學的改進和學生學習的激勵、導向、診斷和調控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對于分數的評價首先應該建立在共同體對標準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這樣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以筆者所教授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專業選修課“錄音技術”為例。該課程采用線上與線下完全融合的教學模式進行,將線下現場的面授教學、基于網絡的在線教學、移動學習三種方式完全融合、無縫連接。在課程開始之前,先與教授同一課程的不同班級的各個老師共同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等相關文件逐條梳理制定出得當的評價標準。制定標準主要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來進行理論指導,從認知、理解、實踐三個維度進行,每個維度又分為五個等級。由此形成最初的共同體認可的評判標準。標準不僅涉及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積極回答問題、積極思考、積極與同學和老師互動、完成作業的思維范式、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全面考察。這些綜合能力的考察都有助于茶文化中的“領悟”能力的培養。
“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在茶文化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是人們把茶文化應用于深層次的人生這個課堂中的深化與升華。要想將茶文化與混合式教學進行深層次的融合,就需要將茶文化與教學活動共同體進行同步思考。茶文化與學習共同體之間是有著深刻的聯系的。首先,由于茶文化具有地域性,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都是在這種茶文化的特性下組建成不同的共同體在共同體內部和外部進行不斷地交流和互動。其次共同體的學習過程可視為特定的社會和文化情境中(在此特指茶文化)積極建構知識的過程。根據Wenger的社會學習理論,學習和認知過程包括四大要素:共同體(通過學習找到歸屬感);身份和角色(通過角色成為共同體的一員);意義(在體驗中學習);實踐(在做中學習)。教學和學習者通過參與和互動、通過教學與評價,通過增進與其他實踐者之間的關系來改變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最終成為學習共同體的一份子,進而通過共同體活動來獲得學習的體驗。茶文化與共同體的活動密不可分,關照著共同體內每個個體的行為與認知,也關照著共同體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共同體以及社會的順應與進步。
綜上,筆者從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角度探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學活動,探討了活動過程中易被忽視的方面,以期從全新的視角解讀混合式教學活動中的個體及共同體。教學的改革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和”,精髓在于“順應”,在于“進步”。這些特點正好對應于即將面臨成為主流教學方式的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的形式在于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教師與學生的協作。針對混合式教學方式的一系列研究也正在加快進程,我們更應該順應這一趨勢,對混合式教學從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進行全面研究,提升教學效果。筆者才疏學淺,所獲成果僅為一家之言,希望對后續研究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