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周惠玉
(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大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養成需要良好的心態,通過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讓高校大學生在舒適、包容、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努力學習和開心生活,同時促進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產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茶文化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養成有著重要作用和影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能夠提升高校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有助于推進高校的教學活動正常的進行,形成良好的教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情況不僅受社會環境影響,還與高校的教育文化有關,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淀與打磨。我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悠久,文化傳承也十分完善。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自信心。在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碰撞與變革后,如今流傳下來的茶文化財產是我國無數先輩的智慧結晶。將傳統茶文化融入大學生生活,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提高人際關系交往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與提升能力,從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當前,國家教育部正在不斷完善與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客觀的說,目前,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程中,預期效果仍然與實踐運用之間存在差異性,外化出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具體如下:我國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具備完善的工作機制,導致相關工作在開展的時候不能夠有序進行,未能達到教書育人的宗旨。因此,高校學生職能部門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工作時,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機構進行完善,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有側重點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從本質上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當前,我國高校思政隊伍對大學生的心理建設關注度正在逐年提升,但是高校的心理工作從業人員的配比不足,工作推進難度較大,同時,教師不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導致工作效率較低,此外,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沒有積極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通常還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從而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后。而且,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大多數以傳授心理健康理論知識為主,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行為訓練的活動涉及很少,因此,教師不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生對教師信任感很弱。此時,教師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團體活動當中,有效的團體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媒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真正達到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效果。學生在真正的實踐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促進大學生的知和行結合,完善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在同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領悟新的道理,提升新的境界,產生信念感后,就需要在行動中體現自身價值。此時,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引導、鼓勵學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外化出來,給學生充足的展現自己行為的平臺,因此,學校及教師也必須掌握好專業的心理知識,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在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規律,探究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內涵,總結心理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方法,從而取得良好成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時,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要求和思想狀況,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在教育策略上有序推進,盡量避免學生抵抗情緒的產生。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內容深邃,其內涵為人順應自然的規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理事情,或緩或急,良好的心態能調整自己的情緒。當我們做好自身思想工作的時候,情緒自然平靜下來,樂于讓自己與自然在情感上交流,此時,更樂于把自己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茶去體悟自然,感悟人生。品茶、飲茶是陶冶情操、平和心態的進程,將人引進一個平和淡雅的世界,理智地熟悉世界和自我,培育人們的善心、愛心、誠懇和真心。將茶文化應用到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當中,形成高校大學生修身養性的新局面,平靜、柔和的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世界,更加能夠化解大學生心中積怨、悲苦,減少負面情緒累積,避免了以極端做法來宣誓自己的存在。
在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過程,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教學內容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直接影響,所以,思想政治專業教師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積極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授課方式,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完整性。其實,高校學生主觀上認識到心理建設的重要性居于少數,大部分同學不能正確的、客觀的對自身進行評價,缺乏自身優缺點的認知。因此,高校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設置相應的理論和實踐環節,解答學生的心中存在的困惑,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自主學習觀念,倡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推動實現學生的在校學習期間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讓學生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基于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我心理健康分析,拓寬學生思維方式,從內心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認識與評價,無論自我評價結果如何,能夠接納自己,樹立健康的新形象。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同學者給當代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其內涵意義也不斷外化。事實上,如果能夠將不同時代茶文化理念系統化融入到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讓同學們更深入的了解茶文化與個人成長、成才之間的重要關系,其必然能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將傳統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行為處事思維方式,有利于學生認清自己、正確進行自我定位,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論研究過程中,發現茶文化中沒有具體的心理學部分,但卻蘊含了許多心理健康思想和方式,推動我們對人性的探索與思考。茶文化中的“文化”二字,指的不是傳統意義的文化知識,最重要的是我國千百年來積淀的精神文明財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過程中,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支撐。通過中國傳統茶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規范自身行為,促使大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內容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對大學生行為道德規范的引領作用,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嚴于律己,時常自省,通過不斷自我反思,獲得精神自由。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培養高尚情操,有利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促使心理健康發展。大學生通過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提高文化自信,從而能夠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成為激發當代大學生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不斷成長的原動力。通過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實踐融合,才能讓大學生在不斷成長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茶文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辟了新的思路,一方面能夠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資源,另一方面能夠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重視茶文化的當代價值與積極作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展開,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其次,茶文化價值理念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形成修身養性理念,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傳統茶文化,頤養情性、學會換位思考、寬容他人、理解他人、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緩解情緒、減輕壓力,促進同學與朋友的和諧相處。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以一顆寬容心對待他人,這樣才能處理好與同學、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將茶文化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更加有利于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的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
茶文化的學習和繼承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過程,將茶文化融入到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將其滲透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個方面,并與大學生生活、學習、就業等各方面進行結合,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度融合。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國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個方面。“怡”是指怡情、養性,指的是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和”是指以和為貴。“真”是指真誠守信,不虛假。通過學習茶道精神,大學生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調節自己的情緒,更加樂觀豁達、淡泊名利。不過分計較個人得失,有失就有得、有得就有失。誠信是金,將茶文化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減少學生考試作弊等誠信缺失現象,加強學生誠實守信理念,提高整體思想道德水平。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沃土,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茶文化無論是從行為準則、思維方式乃至心理層面,都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意義,在實踐中過程中挖掘傳統文化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讓學生都能以嶄新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迎接精彩的大學生活,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克服在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每天的學習和生活,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