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我是一個學生黨,在我這樣的年紀,大家都開始“成人”了。有人比錢、名牌、背景,有人比優秀,有人拿著競賽獎成了牛人,有人早已談起了像模像樣的戀愛。而我,沒有富裕的家庭,智商平平,姣好的容顏也不屬于我。我自卑,但我更焦慮,急于擺脫這種爹不親娘不愛的感覺。我無法改變出身,成績也不如人意,所以我開始在意容貌了,盯著鏡子死命地看臉上的痘痘消了沒,期盼自己可以瘦10斤??墒?,說句實話,我不愛這樣的自己,有點虛榮。可我已經停不下來了,外在的快感和內心的厭惡相互纏斗。我現在很矛盾,很迷茫。我應何去何從?
你好!
讀完你的來信,老師也忍不住感到有點焦慮了,就像有個小人(就叫他“甲”吧)跳了出來跟我說:人家還會自我反省,你怎么這樣了還不好好反省一下呢?你家里很有錢嗎?你智商很高嗎?你拿了很多獎嗎?你很好看嗎……就這樣你還當老師給人家寫回信呢?快點變得更好呀!
啊,怎么辦,老師能不能和你一起哭一下!
但是這時候,老師心里又有另一個小人“乙”說話了:為什么要有富裕的家庭呀,爸媽也沒虧待我呀?難道不是大部分人的智商都處于中等水平嗎?我的腦子到這個程度已經夠用啦!大家不都是普通人嗎?拿很多獎的人太少啦,我有一點點成績就滿足了!要那么好看干什么?當老師又不是當演員明星,這樣更能保證學生喜歡的是我的能力、人格魅力!總之,我現在就已經不錯啦!
他說的也有道理呢,老師思考了一下,決定聽小人乙的。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在大多數方面都是普通的,也難免會因為跟別人比較而產生一些自卑。這時候,我們的想法就像小人甲那樣,專挑自己的問題,非要找出一些不足來。這些都是正常的。而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能靠小人乙,也就是靠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力量,來反駁掉不合理的小人甲。
只是,在你身上,那個本來應該替你說話、為你撐腰的小人乙,似乎力量弱了一點,反駁不了小人甲,只能也轉向你,他好像在說:你這么在意甲的話干嗎,你怎么能這么虛榮?就這樣,你覺得又焦慮又自卑,“不愛這樣的自己”、內心厭惡自己。
但在老師看來,你說的這些感受,都是有進取心的表現呀。所以,老師對你有點心疼又有點擔心,給你出了下面這幾招,希望你看完后,感覺會變好一點。
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自我,也就是我們希望成為的樣子。如果這個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有些差距,這個差距就會讓我們感到自卑、焦慮,進而有可能讓我們有動力朝著自己理想的樣子改變。就像一個小人甲,希望向你表達:你落后了哦,加把勁追一追吧!
也就是說,自卑和焦慮原本都是有意義的。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焦慮而更焦慮。這些都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感受。請你允許自己焦慮,允許自己“虛榮”——或者換個詞,“希望變得更好”。有一件奇妙的事是,僅僅是接納自己,你的情緒就會變溫和很多。
雖然自卑、焦慮的本意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好,但有的時候,執著于“一定要變得更好”,并不是件好事,因為這時候,你會忽略自己的優點。
所以,你可以去多關注一下自己積極的部分。你不妨像老師的小人乙那樣問問自己:我擅長做什么?我克服過哪些困難,完成過哪些成果?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我也還不錯?
你現在的想法也許很牢固,但通過尋找自我的積極面,總能一點點動搖“我不好”的想法。你也許會說:“即便我有一些其他的優點,但我的缺點還是存在呀!”但哪有人是完美的呢?人是需要不斷成長的,而一個完美者很容易把自我成長的可能性給抹殺掉。而且我們也不一定非要變得更好,“這種程度的好就夠了”,這種想法能讓我們更舒服。
你在信中寫道,“外在的快感和內心的厭惡相互纏斗”,這種糾結、痛苦會耗費你的精力,讓你陷在焦慮中出不來。
跳出這種焦慮的辦法,說來也簡單,就是去做事。當你投入現實中,你專注的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會那么注意頭腦中的纏斗了。
當然,即便看了老師的建議,你還是可能掉入原有的想法和情緒中去,繼續厭惡自己,因為一個人的慣性思維是很難改變的,需要長時間練習。
這時候,還有一個小妙招,就是把自己想象成自己關心的人。比如,如果你的好朋友,或者其他你特別關心在意的人這樣想、這樣焦慮自卑,你會不會也感覺到心疼?你會不會希望對他們好一點?
像關心他們一樣關心自己吧,你是值得的呀。
(殷錦繡,《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中小學心理教師,“京師心理大學堂”前主編,媒體專欄作家)
(范李麗圖)